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西晋王朝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凡在中央政府担任现职,又兼领本州郡的大小中正,须定期在洛阳东门外“设幔陈席”,聚会一处,及时交换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对人物进行品评。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B.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拓宽士族入仕的途径D.增强人才选拔的客观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晋书》卷六十《张辅传》载:“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这体现了
A.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而无法真正选出人才B.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非常重视个人品德
C.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D.魏晋时期中央集权制被破坏地方势力加强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唐代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世”,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但对于应举人也有德行、职业身份等限制
唐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唐朝后期,应举者中出现了许多贫寒子弟,应举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
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例一开,工商业子弟应举者比比皆是。宋代连中三元的冯京,就是商人之子。
宋代真宗朝始,各级科举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试卷经由点检试卷 官、参详官及知贡举官员三级核定成绩后,方能拆封,公布等第。
两宋时期,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远远超过了前后各代。当时的135 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运行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加以简要分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朝时人们把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士子称之为“一品白衫”、“白衣公卿”。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说:我这一生富贵过人,但是却有三件终身都感到遗憾的事情,其中第一件就是没有进士及第。这说明唐代(     
A.进士科地位突出B.察举制影响广泛
C.价值观逐渐功利D.门阀制彻底瓦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古代,士大夫通过其官宦仕途,包括地方官经历,致力于建立局部秩序或地方秩序。正是这!大夫孜孜不倦的努力,打下了帝国的基层根基。礼治是社会秩序的构建机制,士大夫是礼治的载而科举制可谓是礼治的专业化过程。材料意在说明科举制(     
A.拓展了读书人积极入仕的渠道B.夯实了基层管理的社会根基
C.促进了封建思想和文化的传播D.构建了礼制文化的制度框架
6 . 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陆贽知贡举时,得到好友补阙梁肃和郎中王杰“佐之”,在所录二十三名进士中,有八人为梁、王二人所推荐。因为这八人久负文才,极一时之选,被时人称为“龙虎榜”。这表明当时(     
A.传统选官观念犹存B.官场贪污腐败盛行
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D.官员主导科举结果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迨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献帝逃亡,中央地方失却联系,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的制度,自亦无从推行。于是朝廷用人没有了标准,尤其是武人在行伍中滥用人员,不依制度。曹操以陈群为尚书,掌吏部用人事,陈群始创设九品中正中制。

材料二   但究竟此制仅为一时的救弊措施。迨及晋代统一天下,以迄于南北朝,对于陈群此制,都继续采用,不能加以更新,这样毛病就出了。首先是人人想获大中正品题提拔,便纷纷集中到大中正所在地的中央。再则正中评语,连做官人未做官人通体要评,而吏部凭此升黜,如是则官吏升降,其权操之中正,而不操于此本官之上司。这是把考课铨叙与选举混淆了。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简析九品中正制创设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九品中正制存在的问题。综合上述材料,从九品中正制的演变过程中能获得什么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宋代规定屡次应举不中者达到一定年限时,可凭借“特奏名”获得一官半职,在年龄上也无限制,以此表达朝廷对考生辛勤应考的体谅,大大缓和了应举者可能落榜的心理压力。该规定旨在(     
A.完善科举制度B.增加录取人数
C.引导向学风气D.保障社会稳定
2024-01-2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