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唐朝末年的韦昭渡,属京兆韦氏,咸通进士。却被宦官田令孜讥讽为“在中书则开铺卖官,居翰林则借人把笔”;至于裴枢,出自“代袭冠冕”的河东著族闻喜裴氏,咸通进士。更只被军阀朱温及其心腹视为“衣冠宿望难制者。”材料表明士大夫群体(     
A.构成资质令人瞩目B.来源兼具科举和门户特点
C.对品第的维护和自矜D.完全由新兴势力构成
2023-10-25更新 | 537次组卷 | 13卷引用: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虽然汉代诸帝要求公卿大夫或“两千石”举孝廉,但这一制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步骤却是地方官吏在自己的辖区内首先经过“乡举里选”发现、选取、考察人才,然后才推荐给上级。所谓“乡举者,博问乡里而举之也”。据此可知察举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采用直接选举的方式
C.具有一定公平性D.沦为沽名钓誉的工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文献通考》载唐代科举共取士八千四百六十一人,其中以收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子弟为主的中央官学(二馆六学)占一半以上。由此可推知,唐代(     
A.中央集权强化B.学校教育与科考联系紧密
C.考选制度破坏D.社会主流思想发生了转变
2022-12-20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日新部)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尽管创立的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但却无法逆转门阀专政的历史倾向。材料意在说明该制度(     
A.在历史上没有发挥积极作用B.后期已经无法继续实行下去
C.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了衰变D.不计门第原则违背创立初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制作为历经了1300年悠久历史的一种考试制度,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打破了门阀专制。科举考试制度消除了荐举制度选才缺乏客观标准的弊端。随着政权开放,科举考试参加者愈来愈多。科举考试的内容、程序和相关的规定日趋制度化、严密化。

——摘编自康金红《我国古代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公正性刍议》

材料二政治的近代化就是政治的民主化、科学化,就是要反对和消除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建立民主政治制度,树立民主社会观和人生观,实行民主政治生活。而科举制早已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因此不可能产生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整个封建统治阶级都非常迷恋这种制度,热衷于维护这种制度。

——摘编自孙学涛《科举制与中国近代化》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举制的历史贡献”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2-29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个姓张的普通人家的儿子想做官。那么,可供他选择的途径有(     
①勤练武功,参加武举   ②读书,参加科举   ③经商   ④练习诗赋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古时地方官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称“贡举”。此处“贡举”选官的标准是()
A.品德才能B.个人战功C.家庭出身D.财富多寡
2022-07-1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科举制度从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出来以后,又再创造了中国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朝代制度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规则
汉朝察举制常科、特科(明经等)经术、策论不严密
隋朝科举制制举、常举(进士、明经等科)策论、经术不严密
唐朝制举、常举(进士、明经等科),首创武举诗赋、策论、经义严密,公荐制,对违法考生和和考官处罚轻
宋朝制举、常举(进士、明经等科)和武举科诗赋、策论、经义、更加严密(糊名、锁院、誊录、别试),废止公荐制,对违法考生和和考官处罚严厉

*注:“经”主要指儒家经典内容。

——整理自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等

材料二   科举制度从法律原则上说,是超阶级的,即使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一经考取就无可争议地升入统治阶级。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科举制度对于旧有的封建社会形态有强大的维系力,更助成了此种停滞性。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材料三   1791年起,法国首先试行文官考试;1853年后,英国也逐渐推广文官考试。“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在东亚国家中,朝鲜、越南都引进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日本模仿科举制度将其称为“贡举”。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与察举制的关系,并分析隋朝至宋朝科举制演变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科举制对当今社会人才测评实践具有哪些借鉴和启示意义?
2023-07-2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20年,曹丕继任魏王,代汉在即,想有所作为。他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由当地出身的朝官出任)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曹丕的这一做法(     
A.有利加强中央集权B.为强化对官员控制
C.导致阶层逐步固化D.与察举制一脉相承
10 . 唐初统治者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信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反复强调要“以百姓心为心”,“抚民以静”。据此,唐初统治者在经济上(     
A.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B.科举取士,使社会底层人士有机会改变命运
C.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塑造清廉政治
D.经略边疆,“抚九族以仁”,创造和谐民族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