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官员陈夔龙认为慈禧“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英国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会就此断送。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则将政变视为改革的“渐进”与“激进”路线之争。这反映出当时(     
A.变法革新是大势所趋B.保守派内部对新法产生分歧
C.变法的条件不够成熟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变法基础
2023-05-13更新 | 444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4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2 . 1895年至1911年期间,安徽地方当局切实鼓励绅民投资集股开办农垦公司,仅在《皖政辑要》上记载的农垦公司就有23家,此外,宣城、建平等州县绅民集股创立了为数不少的农垦公司。这表明当时(          
A.外国资本已经渗透到农村B.安徽农业有了近代色彩
C.安徽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D.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世纪90年代末,日本驻华大使馆的书记官中岛雄称:“现在的北京政府……建条铁路就动辄要去占卜风水;敕议很久,才能下定决心办采矿等实务……像这样要在短短三年里急速冒进的行为,其结果只能导向政变蜂起的穷途末路。”这可用于说明(     
A.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性B.晚清政府革新举措的滞后性
C.清廷举办洋务新政的紧迫性D.近代中国变革活动的冒进性
2023-05-02更新 | 505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张之洞素来支持康有为变法,曾资助康有为创办《强学报》。但当康有为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创刊号上大书“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之时,立即引起了张之洞的强烈不满。康、张二人的分歧,本质上是(     
A.变法策略的差别B.宣传途径的不同
C.阶级立场的差异D.纪年方式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89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一文中认为文化发达、科学普及“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多为歌谣”,“多为俗语”。他主张用民间俗语写文著书,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梁启超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民众的思想启蒙B.倡导进行文学革命
C.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D.宣扬民主革命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 世纪 90 年代之前,中国知识界对“民主”概念多半囿于介绍而缺乏认同感,“民主”一词在文献中数量不多,当时更喜欢用“民政”。“民主”的话语使用在 1904、1906、1909 年出现了高峰。这一变化说明(     
A.君主制已退出历史舞台B.救亡图存道路发生变化
C.民主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民主共和政体已经确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2年,梁启超将(此前)五十年里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器物”、“制度”和“文化”。美国历史学家保罗·柯文根据中国受西方冲击的程度把中国近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事件划分为三个“层带”。柯文还特别指出,以下三个层带的内容是流动的,层带之间也时常互相影响。

层带

相关历史现象

最外层带

通商口岸、现代兵工厂、船坞、近代报人(媒体人)、总理衙门等

中间层带

太平天国运动、“同治中兴”、反洋教运动中的排外主义思潮等

最内层带

语言、书法、农村的生活方式以及古老的风俗习惯与制度等

-据[美]保罗·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等整理


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紧扣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3-04-14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4年,英国政治家索姆杰·宁斯指出:“下院独立不是英吉利法的基本要素。英国宪法的优点在于它由三种权力构成,彼此相互依靠。其中一方独立于其他两方,它必将独占全部的权力,我们的政体就会立刻改变。上个世纪行使过下院独立,国王被弑,贵族遇难,建立起世上最坏的民主政体。倘若我们不幸再看到另一个民主政体,同样的混乱肯定会再次发生。”同一时代的英国保守主义政治家埃德蒙·伯克认为:“成功源自光荣革命,但光荣革命的原则不是变革而是维护传统。传统保障了社会的存在,是社会的基石。”

——方家、张士昌《迈向大众民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探析》

材料二   法国的革命者倾慕并效法古代民主,在表面上更忠实于民主的理想,实际上却把民主过度价值化,抽空了它的工具性内涵。在法国革命的高潮,国家政治的基本形态不是国民公会的理性辩论,而是变幻无常的街头民众运动。美国的革命者则出于对精英政治的偏好,对那种直接诉诸民众的民主忧心忡忡,他们基于对集权和压迫的恐惧,设计了一种体现限权、分权和制衡原则的代表制政体,这固然导致了民主价值的流失,但也为治理现代大型民族国家找到了一条非君主制的道路。英国推崇混合宪政的理念,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虚化了“王在议会”的制度,架空了世袭贵族主导的上院,缩短议员任期,扩大选民基础,以渐进变革将传统政治转化为了民主政治。

——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政治主张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三个国家的民主政体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2023-04-09更新 | 226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模历史试题
9 .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改制说成是“与时变化”、向往“民主”之“太平”。他用自己的观点阐释儒家经典,把孔子装扮成维新变法的祖师,“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康有为此举折射出当时(     
A.维新变法的急于求成B.学习西方的条件不具备
C.“中体西用”流行于世D.晚清内政变革的艰难性
10 .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各阶层人民为挽救危局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下列相关主张,属于民族资产阶级探索的是(     
A.“立行宪法,大开国会……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B.“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C.“是书何以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D.“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一切的黑暗”
2023-08-26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