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1 道试题
1 . 以下改革对应的时代要求正确的是(     
选项改革时代要求
A商鞅变法缓解因冗官、冗兵造成的财政困难和统治危机
B北魏孝文帝改革巩固统治,进一步适应民族交往交融发展
C戊戌变法以变法实现富国强兵,适应民主共和潮流
D王安石变法解决政治经济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目的
A.AB.BC.CD.D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梁启超《古议院考》称:“汉制议员之职有三:一曰谏大夫,二曰博士,三曰议郎”;谏大夫掌议论,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则“其数与西国同”;博士“国有疑事存问,有大事则与中二千石会议”;议郎“不属署,不直事”,“则其职与西国同”;“国有大事,乃承问会议,则其开院之例,与西国同”。梁启超旨在(     
A.指出西方共和政体的不足B.吸收汉代国家治理的优势
C.借用传统政治推动社会变革D.发掘儒家典籍中的议院之意
2023-09-24更新 | 316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大连长兴岛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古文经是刘歆伪造的,《孔子改制考》称孔子为“改制先师”,这两本书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主要是因为这两本书(       
A.损害了孔子的威信B.干扰了变法的开展
C.学术观念不符史实D.悖离传统主流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896年,梁启超发文指出:“上观百世,下观百世,经世大法,憔本朝为善变。入关之初,即下雜发之令,顶戴翎枝,端罩马褂,古无有也,则变服色关;用达海创国书,借蒙古字以附满洲音,则变文字关……”梁启超此论意在(     
A.论证文字变革的重要作用B.探究清初的改革措施
C.消再满汉之间的文化差距D.为维新变法寻找依据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①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1872年李鸿章《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②然今之部寺,率皆守旧之官,骤与改革,势实难行,既立制度局总其纲,宜立十二局分其事:一曰法律局……二曰度支局……三曰学校局……四曰农局……五曰工局……六曰商局……七曰铁路局……八曰邮政局……九曰矿务局……十曰游会局……十一曰陆军局……十二曰海军局……十二局设,庶政可得而举矣。

——1898年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③第一折参考古今,会通文武,育才兴学,建立新式学校,改革科举制度;第二折法必应变,整顿者十二,提议停止捐纳实官,裁撤屯卫、绿营等;第三折西法必应,兼采并用者十一,广派游历、练外国操、广军实、修农政、劝工艺、定矿律路律商律及交涉刑律、用银元、行印花税、推行邮政、官收洋药、多译东西各国书籍等。

——1901年刘坤一、张之洞《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晚清开展的数次变革取得的成效。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上述变革的结局给予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学家总是将天与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体现出整体的思维特征,如《史记》中关于天象、自然及其对人事影响的记述等均属于此类。中国古代史学研究,肯定历史的变易过程是一种盛衰之变,如《汉书》中的本纪、列传、志、表四种体例都具有贯通意识,还植根于高度的社会历史和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书写历史的兴亡成败,史学家们不仅致力于追求史实之真,还将儒家圣人的是非作为史学道义的标准,书法不讳,《汉书》以“旁贯《五经》”为撰述原则。

——摘编自汪高鑫《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学产生于社会激剧变动的时期,是在晚清王朝腐败无能、国人饱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晚清时期,梁启超以署名“新史氏”在《新民丛报》上疾呼:“史界革命不起,在此时期,他还撰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等文,王国雄也认为“我国学术尚未达自觉地位”,不擅长“抽象”、不精于“分析”

——摘编自张越《论中国近代史学的开端与转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194910月创刊的《学习》杂志就是推动这个学习的重要刊物。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著作以指导史学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何兆武、陈启能主编的《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他们指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历史学的理解都有其理论的方面,前者是历史理论

——摘编自瞿林东《新中国史学五十年的理论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新史学”研究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史学出现了深刻变化的表现,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史学发展的看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一词是由“中国”和“新”字共同组成的。下表是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历程。

严复中国传统的“求新”观念与西方的“进化”观念相辅相成,为“进化”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提供条件,而“进化”观念也为“新”字含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严复的天演之理为国家求“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新”字与“中国”一词的结合。
梁启超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中专列“论国家思想”一节,呼吁培养“新国民”,建立“新中国”。1903年,梁启超发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再次详细阐释了伯伦知理的国家有机体说。
孙中山在《中国问题之真解决》中,提出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陈独秀发文驳斥了民初的共和政体,他将“民主”与“共和”观念截然分开,阐明了“共和”也不一定就是民主。(据考证,1919年以后,“民主”一词开始取代“共和”成为西方政治制度的象征,“共和”的使用频率大幅减少。“民主”“平等”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新中国”话语中)
中共1921年中共成立后,就担负起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重任,为建立“新中国”不懈奋斗。1927年10月,中共提出“统一中国,造成新中国”。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话剧《茶馆》中第一幕庞太监说道:“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了,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此一幕发生的背景是(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廷朝野震动B.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C.维新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遇害D.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爆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有学者指出,围绕着《时务报》等维新报刊而形成的读者群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阅读共同体”,维新言论使许多读书人“如饮甘泉”,乃至达到“梦寐以求”的地步。尤其是学校、学会与报刊三者之间的互动,吸纳更多的读书人加入维新报刊的阅读潮流之中。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       
A.启发了知识群体的觉悟B.提高了民众的阅读意识
C.引发了创办报刊的热潮D.增强了报刊的宣传功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上海强学会并发行《强学报》,该报实行孔子纪年,第一期署日期为“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并列。康有为意在(     
A.促进西方历法传播B.推动儒学的近代化
C.巩固维新变法成果D.凸显改制的正统性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