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走向整体的世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世纪末,为应对外部军事威胁、参与海外贸易与对外扩张的竞争,荷兰摆脱西班牙王国统治宣布独立后,由地方各省派出代表组成以国家议会为核心的中央国家机关,并以此为基础,综合建国前各省财政金融制度,创建了由国家议会主导、各省募集税金的中央财政制度。相比欧洲其他国家,荷兰中央财政制度中纳税人能够通过代议机构直接影响国家政策,商人团体也能够有效地干预国家议会的决策。1602年,在荷兰中央政府支持下,各省多家私营贸易公司合并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该公司从国家议会获得大量的特许状,享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甚至还被授予开战或媾和、夺取外国船只、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正是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荷兰在国际竞争中逐步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尽管荷兰共和国时期国民的捐费和关税非常繁重,“比西班牙国王强加得更多”,但“这是各省互相协商之后的结果,他们宁愿承担这些负担,也勇敢地选择与强大的西班牙王国交战”。

——摘编自刘守刚、王培豪《荷兰共和国时期的财政金融革命及历史启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中央财政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荷兰中央财政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世纪前后至6世纪,中国主要出口黄金和丝织品。由于航海技术难以胜任大规模海运,中国人很少远航,这一时期中国海上贸易主要由印度洋地区的波斯、阿曼商人操持。6-10世纪,阿拉伯商人成为印度洋贸易的主力,中国的陶瓷外销从有限的奢侈品贸易转变为大量的订制生产和出口,海上贸易扩及日本、琉球和朝鲜。10-14世纪许多中国大型船舶停泊于印度西海岸,改变了往日“外商来贩”的局面,中国也成为东海、南海和印度洋贸易的主导者之一。15-18世纪中期,中国的丝、瓷器和茶叶出口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且不再经过无数的中间人和以货易货的方式,而是借欧洲人之手,把中国商品运到欧洲和美洲,换回中国亟需的硬通货白银,中国的海外贸易空间扩展到了全世界。

——摘编自李伯重《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全球经济史视野中的“丝绸之路”研究》

材料二 与前一世纪相比的五大区域和世界范围的洲际贸易涨落情况比较表

地区世纪
16世纪17世纪18世纪
欧洲增长停滞增长
非洲停滞增长增长
北美洲(接近零)增长增长
亚洲增长下降下降
世界范围增长停滞增长

——摘编自梁雪松《近代早期与近代早期世界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至18世纪的欧亚贸易整体趋势不同的原因。
2022-02-26更新 | 182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联结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均重视漕运,为此,疏通了南粮北调所需的网道,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随商品经济发展,漕运已非必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

——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实行漕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2021-11-16更新 | 430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1500年前后开辟的新航路是西欧殖民扩张之路,也是西欧发展之路。

材料一1492111日,哥伦布船队在古巴海岸登陆时曾向土著居民明确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他还对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说,“臣向二位陛下保证,普天之下,无任何地方比这里景色更美丽……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哀和目的”。

——摘编自孙家堃译《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从事科学探索的勇气,成为近代西欧科学革命的直接动力。航海家以自己勇敢的航海探险活动验证了大地是球形这一假说……破除了人们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使一些人不再盲从任何所谓的金科玉律式的教条与理论。

——摘编自夏劲、陈茜《中西两种科学文化背景下的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之比较》

材料三17世纪初以后,美洲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园迅速发展。……这些经济作物是欧洲市场上急需的进口原料。为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增加出口,就迫切需要输入更多的奴隶以提供劳动力,扩大生产……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应运而生,他们建起严密的贩奴组织系统,甚至动用军队,以保障其垄断贸易的权利。罪恶的奴隶贸易激起了奴隶的抗争和世界人民的谴责。

——中央电视台《世界历史》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欧其他两位同样对新航路开辟作出重要贡献的航海家。
(2)据材料二从科学与思想两个方面说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17世纪初以后世界经济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新现象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
5 . 蔗糖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时期一项重要的“世界商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葡萄牙贵族和企业家(在美洲)建立了 甘蔗种植园。.... ....与其他作物不同,甘蔗需要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后才能产出适合出口的糖浆或精制蔗糖。因此蔗糖生产业常常会促成农业和工业企业的联合。它们一方面需要大量劳动力从事种植和收获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另一方面还需要通晓蔗糖制作的复杂工序的熟练工人。........西半球对劳动力的需求刺激了一种高利润商业的发展.... ....欧洲商人将活人货物以在非洲买入时两至三倍的价格卖给种植园主... .....蔗糖产区则更多地以蔗糖或糖浆进行交换。然后,他们将美洲的产品填满船舱,启程返回欧洲。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十七世纪初,英国.上流社会的女性流行喝加糖红茶,并以此为高贵的象征。加糖红茶可以说是由来自地球两端的两种食品组成,正是因为英国占据世界商业的中心位置,才能实现这两种商品的结合。从十七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的糖进口量飞快增长,到十八世纪中期,英国民众的人均糖用量是法国人的八到九倍。红茶加糖能迅速补充热量,让人精力充足,不仅是早餐,工作间隙的茶歇也同样具有立时提神的作用,能让劳动者成为工厂老板需要的劳动力。红茶和糖渐渐惠及下层民众,最终成了产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工人的象征。

——摘编自(日)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葡萄牙蔗糖生产业的基本特点,概括蔗糖生产和销售的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17世纪以后英国蔗糖消费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以蔗糖为核心的世界贸易的历史进步作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或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龚不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少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2019-01-30更新 | 2043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6届陕西省兴平市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
7 . 历史上的货币流通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沃德·巴特雷在《1450~1800年世界银块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而据厄尔·汉米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请回答:
(1)在新航路开辟问题上,有人形象地比喻西班牙“替人做嫁衣裳”,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流入西欧诸国的36亿比索的白银“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材料二中的三个时代背景分析美元发生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