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B.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2023-08-07更新 | 265次组卷 | 64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山西专用)02
2 . 《儒林外史》中写到在南京靠出书维持生活的匡超人,某天对书店老板说,他选批点注的时文集(科举考试范文),每一回出,书店定要卖掉一万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的客人都争著买,只愁买不到手。据此推知当时(       
A.印刷业发展态势良好B.科举推动了文化交流
C.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快D.儒家学说的影响广泛
2023-07-21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表是部分朝代寒门子弟入仕人数所占的比例。下表反映出(       

朝代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15%

4%

17.2%

24.5%

46.1%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C.社会阶层日益固化D.察举制推动了民族交融
2023-07-21更新 | 69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汉代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官吏任职期间只要不犯赃罪,即使与孝廉、茂才等察举升迁方式无缘,依然可依功劳等次累升至郡国长官一级。若自动去职或免职后,仍可按累积的功劳,再次被征用。据此可知,汉代(     
A.官僚队伍内部流动规范化
B.察举制以功劳大小为升迁依据
C.官吏的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D.门阀士族把控地方官吏选拔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东汉时期,察举的选举名额由原来的不论郡国大小、人口多少每年举两人,变为以人口多少作为察举的比率,例如二十万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等。这说明当时(       
A.官僚制度日益规范B.自由投考成为潮流
C.社会阶层流动增强D.选官方式根本改变
2023-07-11更新 | 80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下图所示为两汉时期的文献中身份可考的孝廉(察举制中选官的主要科目之一)出身情况统计(单位:人)。该图可用于说明,察举制的实施(       
   
A.冲击了阶层固化的局面B.实现了选拔人才的公平
C.奠定了士族专权的基础D.瓦解了地方的豪强势力
7 .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前的刺史,源于丞相史,不仅监察地方,还监察地方监御史。其后随着汉代中枢权力的变化,逐渐由御史大夫节制。这反映出(     
A.刺史权力逐渐减弱B.中央与地方矛盾逐步缓和
C.对地方监督的强化D.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2023-04-25更新 | 1156次组卷 | 14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唐代科举制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诸科;明朝时经义、诗赋、策论虽并同为科举考察对象,但将经义置于统摄地位。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儒学统治地位逐步确立
C.官僚政治角色发生变化D.科举取士程序走向完善
9 . 明朝自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南北卷制度
A.凸显了维护政治稳定意图B.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
C.革除了八股取士的局限性D.满足了政府对人才的需求
2022-02-06更新 | 240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