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汉朝把郡县治理的难易分为剧、平两类,难治者称剧。《汉书》中记载何并“举能治剧,为长陵令”陈遵治三辅剧县,补郁夷令,《后汉书》中记载袁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这些案例说明汉朝(     
A.选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B.郡县等级逐渐接近
C.建立了官吏奖惩机制D.察举与征辟相结合
2 . 如图所示为东晋至唐朝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图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唐代(     
A.人才选拔机制成熟B.世家大族退出政坛
C.政权统治基础扩大D.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们试图从不同视角认识历史,下表是学者们对中国古代部分王朝特征的不同看法。

王朝特征
豪民社会;儒法国家
律令社会;世界帝国
科举社会;租佃社会
市民社会;白银时代
士绅社会;“大一统”王朝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表中王朝的一个或多个特征,提出自己的见解(赞同、质疑、修改皆可),并加以阐释。(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 . 宋代《建隆重定刑统》中的《职制律》专门对一些常见的官员违法事项及其量刑标准作了规定。此时朝廷还常常借助颁布“宣敕”或“敕令”传达以皇帝为中心的顶层指示,对《职制律》所涉官员违法惩治形成补充。宋朝这些举动旨在(     
A.防止权臣朝堂擅权B.革新选官用人机制
C.保障监察规范有效D.完善律令结合体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关于考试资格,凡民国男子年满21岁以上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1)甄录试为笔试……甄录试落第者,不能参加初试。(2)初试。先笔试,后口试。……初试及第者,授以学习员证书,由国务总理咨送各官署学习2年,学习员学习期满时,由各该长官呈请大试。(3)大试。也是先笔试,后口试。考试科目为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第三次落第者,不得再考。文官普通考试的科目为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通论、经济学6门。……考试及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按照其等第的高下,依《文官任用法》叙补。

——据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这样,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

材料三 西方的文官制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了法制化、正规化的内涵,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的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皇帝意志的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初英国文官制度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和近代中国公务员制三者间的内在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概括近代中西方选官制变革的共同因素。
6 . 唐代,御史在进行弹劾时首先要表明弹劾的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皇帝诏令,各种律、令、格、式,伦理道德、君臣之义;其次是列举罪状,对失职之举、违法事实做出准确交代;再次是论证定罪,对违法行为进行论证;最后是提出处置意见。这体现出(       
A.唐代的监察比较重视证据收集B.御史弹劾以轻制重,规制严谨
C.御史弹劾遵循一定的规章程序D.监察机构组织独立,自成系统
7 . 建隆三年(962年)十一月,宋太祖重申了唐朝考课令中对地方官员增损户口的考核标准,对抚育有方,户口增益的地方官,按户口增长比例给予不同的奖赏;对抚育无方,户口减损者,按减少比例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地方人口锐减经济凋敝B.人口数量决定经济发展
C.官员政绩成为升迁依据D.政府注重经济社会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明初洪武年间,天下文职官吏数目不过5480名,武职官数在国初也不过为28000员。世宗嘉靖朝时,有大臣上书指出:“本朝自成化五年,武职已逾八万。合文职,盖十余万。”至武宗正德年间,文官24683员,武官100000员。明代官僚系统不断扩张的原因是(     
A.专制制度不断走向强化B.官僚机构的持续扩大
C.国家监察体制日趋严密D.边境防御压力不断加强
9 .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军功授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A.军功——品行——门第族望——考试成绩
B.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D.考试成绩——品行——门第族望——军功
10 . 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摘自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的“南北榜争”问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