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9 道试题
1 . 中西医学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独立产生,西医在其东渐过程中与中医必然发生“独特魅力”的碰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态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辩证论治”。中医“治未病”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重在“未病光防、既病防变、后防复”。中医诊断主要由医生自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资料,不依赖于各种复杂的仪器设备。中医干预既有药物,也有针灸、推掌、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许多非药物疗法不需要复杂器具,其所需器具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推广使用。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材料二5个通商口岸教会诊所(医院)简表

时间地点名称创办人备注
1842.11广州广州医院伯驾美国公理会
1843厦门诊所赫伯恩美国长老会
1844.1上海中国医院(后称仁济医院)洛克哈特(又译雒魏林)英国伦敦会
1844厦门厦门医院赫本尼美国长老会
1845宁波眼科医院麦高恩(又译玛高温)美国浸礼会
1845广州Lun一hing街诊所德万美国浸礼会
1848广州金利埠医院(惠爱医院)合信英国伦敦会
1848福州诊所怀特美国美以美会

——摘引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材料三19世纪末西方列强不断侵犯中国的主权,同时西方的科学文化技术大量涌入中国。面对民族的危机,一些知识分子要求改良以拯救民族危亡,整个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改良思潮,中医界亦受到改良主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一些人看到西方医学的长处,欲将中西医学汇通,以发展中国医学,并为此做了一些尝试,在客观上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们作为学术上的派别称作中西医汇通派。汇通派基本宗旨是吸取西医之长以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医学。

——摘引自陕西中医学院主编《中国医学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医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医药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时期西医在中国传播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时期“西医东渐”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出现“中西医汇通派”的主要原因,并简述西医对中国近代医学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粮食生产关系到国家兴衰,周宣王时,卿士虢文公提出“王事惟农是务”观点。战国时,商鞅把“耕织”视为本业,李悝鼓励人民“尽地力之教”来增加产量,为了保证物价的平稳,推行“善平籴”政策。《唐律疏议》规定:“诸仓库及积聚财物,安置不如法,若暴凉不以时,致有损败者,计所损败坐赃论。”

——摘编自《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首先解决农村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适应发展农村信贷事业的需要,中国农业银行应当积极做好农村的信贷工作”,2017年《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1994年国家颁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6年将“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写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此外,在粮食补贴、粮食购销储运等方面不断出台新举措。

——摘编自《中国粮食安全百年变化历程》

材料三   1972-1974年发生世界性粮食危机。1小麦期货价格创下了125年新高,大豆价格从每蒲式耳3.31美元急升到12.90美元。全球粮食价格在1972-1974年间,上涨了2倍。世界粮食库存锐减,谷物库存降至年消费类的10%

——摘编自中华粮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972-1974粮食危机发生的原因,并简要谈谈启示。
2022-07-06更新 | 17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小汽车在美国得到迅速普及,公交系统逐渐退化,人车矛盾突出。这一时期,洲际高速路网的建设全面完成。90年代后期,随着“冰茶法案”续茶法案”等法案的颁布,美国城市交通系统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小汽车单一模式向包含公交、步行等在内的多模式交通体系转变。面对郊区化和大都市区的城市发展,美国形成了城市精明增长理论及新城市主义理论。交通系统研究从早期解决人车冲突开始,最终形成了邻里单位理论、雷德明人车分流理论。

——摘编白叶建红、施雷莹等《欧美城市与交通发展演进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在已公布的美国交通部2000年财政年度执行规划中,超过34亿美元的预算与交通运输安全直接有关,其中有38%以上将投资于公路交通安全,通过降低碰撞事故的发生率及其扩展影响来实现。同时,为了继续保持和发展美国运输系统机动性的优势,在2000年执行规划中,407亿美元的预算与此有直接关系,其中有60%以上是由公路运输部门完成的。降低运输系统的成本是美国交通部在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方面的主要目标,在2000年执行规划中有9.93亿美元的投资项目与此有关,其中有65%以上属于公路运输部门。美国交通都还将保护和加强受运输系统影响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为己任,在2000年执行规划中,39亿美元的项目与此有关,其中公路运输部门的投资就占了64%,是1998年实际投资的 一倍以上。

——摘编自李希元《美国现代立体交通体系的调研及对中国交通发展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交通体系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前美国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趋势。
2023-01-13更新 | 180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辽南协作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社会,农业处于支配地位,农业生产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政局稳定和国家安全。历朝历代无不把粮食问题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但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它主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具有脆弱性,一旦发生区域性的自然灾害将会造成地区性的饥荒和社会动乱,出现灾民大量死亡,农业劳动力减少,粮食供应短缺。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各个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生产,地理环境适宜的地区粮食高产、稳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和粮食生产总量都比较高;相反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均粮食占有量较低。官僚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粮食,在面临灾害或其他危机时,应对饥荒能力强;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应对饥荒的能力弱,粮食安全系数低。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社会动荡,严重影响了粮食供应问题。曼彻斯特和英国中央政府实施了一些方法对策。首先,1761—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曼彻斯特成了著名的运河枢纽。1850年的曼彻斯特,更是有5条运河和6条铁路穿过。这些运河和铁路,为工业提供廉价且稳定的大宗货物运输,成为“工业革命的生命线”。其次,1815年颁布的《谷物法》抬高了粮食价格,工人无钱购买工业制造品,同时也阻碍了欧洲大陆进口曼彻斯特的纺织品,为此,1838年,他们创建了反谷物法联盟,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的原则。第三,大规模的议会圈地在1750年到1850年之间进行,大量的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被圈占的土地既可以是农场也可以是牧场,使土地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增加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为解决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2022-07-04更新 | 34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TOP二十名校2023届新高三上学期6月调研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历长期发展的英国慈善事业,到19世纪中叶已经达到相当大的发展规模,其中114个慈善机构创办于18世纪,103个创办于1700年以前。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的中产阶级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更是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19世纪80年代,石油开发商摩顿把58万英镑的款项捐给了慈善机构。1870年以后,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缓慢下来,英国农业出现了衰退的趋势,加之不断出现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使得英国的社会问题逐渐加剧。成立于1884年的费边社,其代表人物是萧伯纳和韦伯夫妇。他们认为贫困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社会问题。费边社就英国的社会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对英国政府政策调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慈善由基督教的部分工作变为了一种社会机制,由原来的个人和教会的管理机构变成了国家和政府机构的重要功能。工人互助组织中成立最早的应属友谊会,另一种自发的工人互助组织是合作社。相较于济贫法体系下的救济,友谊会会员一方面获得了生活的保障,另一方面在心灵上也得到了慰藉。

——摘编自丁建定<1870~1914年英国的慈善事业》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造旧中国社会落后面貌,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事业发展体系。从1949年到1966年间,国家先后颁布了城镇《劳动保险条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等;在农村,毛泽东通过《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确立了面向乡村孤老残幼的五保制度。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必须认真地进行对失业工人和失业知识分子的救济工作,有步骤地帮助失业者就业。”1951年毛泽东指出“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力发展这项工作。”1956年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写了《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为新中国向现代科学进军制定了行动纲领。195737日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特色办学的理念。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认为应改变革命时期战时共产主义式的供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摘编自陈位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社会事业思想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社会事业发展体系的内容,并简析中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启示。
2022-05-31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押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以前在城市行政管理上长期存在的坊市分割制度,便是基于行政管理上的方便考虑的。`宋代随着民众侵街现象的发生城市不再只是单一的政治、军事中心,还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面貌越来越具有浓厚的经济色彩。据学者体计,北宋全境拥有10万户的城市约有40多个,到宋徽宗时上升到50多,数量超过汉唐数倍,以工商为业的戒市居民成分与日俱增。环城草市扩大了原有城市的规模和范围,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摆脱坊市分离的新道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商品意识也在迅速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渗透,这使宋代带有明显消费性和商品化色彩的城市文化娱乐活动日益兴盛起来,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存在。宋代租佃关系盛行,农民具有了相当大的人身自由。城市中的大批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海内外一些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1915年中国10万人以上的大中城市一览表(局部)

排名

城市

城市人口

是否开埠

1

上海

1000000

开埠

2

西安

1000000

3

广州

900000

开埠

4

汉口

821280

开埠

5

北凉

700000

6

福州

624000

开埠

7

重庆

517000

开埠

8

兰州

500000

9

佛山

500000

10

成都

450000

11

昆明

450000

开埠

12

南京

368800

开埠

13

南昌

300000

14

长沙

250000

开埠

——摘编自何一民《试析近代中国大城市崛起的主要条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指崛起的主要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芽。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其内容丰富,包含生物学、生态学、制茶学、分类学及数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

——摘编自郝祁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等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与利用茶的国家。饮茶在国内日益发展的同时,其影响还不断越出国界。17世纪中国茶叶被引进英国。随着时间推移,英国人开始向茶中添加在传统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牛奶,后来又大量添加燕糖,逐渐形成具有英国特色的下午茶。在剑桥大学,饮用下午茶已然成为学校的重要传统,下午茶的氛围十分民主与平等,无论身份高低与专业差异,人们就相关问题自由探索。英式饮茶需要大量添加蔗糖,带动了蔗糖消费的增长,为了制造出更多的蔗糖满足社会需要,英国在适宜种植甘蔗的西印度群岛进行大力开拓,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甘蔗种植园迅速发展,其他作物抑或植物被砍伐或者抛弃。为了不依赖中国,英国开始努力探索茶树种植,先后在印度、东非等地区大量种植茶树。

——摘编自刘章才《茶向西方的传播简述》

材料三 中国茶文化具有中国特色,是世界文化体系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把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置于全球化背景之下,既与全球化发展趋势总体适应,又与茶文化发展的国情、省情、地情相吻合,切实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彰显特色。随着当代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茶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茶文化研究成果的应用,包括营造茶产业活动的氛围、实现有关茶技术知识的再生产、促进茶知识和技能传递等,而且茶文化自身产业化发展也成为一种趋势,这就为茶文化研究的产业化提出了要求。历史地看,中国早期的茶文化发展是走在茶科技、茶产业前面的。然而,今天的茶文化还未取得与茶科技、茶产业同等的地位。应像抓茶科技、茶产业一样,打造茶文化信息与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及时、有效的茶文化信息与技术服务,有计划、有重点地引导或指导人们广泛开展茶文化创新实践活动。

——龚永新等《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唐朝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会饮茶的特点,并简要分析中国茶传播对世界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作者对促进当今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建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农业的发展证明,农业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性力量。自中国的杂交水稻育成后,为解决世界范围的贫穷与饥饿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基因转移和重组等生物技术,已经培育出了一批转基因优良作物新品种。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使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模式中解放出来。许多不毛之地由于采用了新的农业技术措施,也能使农作物生长良好。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的应用,弥补了农产品的季节性不足,满足了人们对蔬菜的多样化需求。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的应用使农产品的保质期延长几倍甚至几十倍,同时制冷技术既保证了食品质量,也减少了食品损耗,但是,由于人们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试剂,污染了土壤和环境。生长剂、增肥剂、膨大剂、着色剂、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所含成分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摘编自李秀芬《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双重影响》

材料二   21世纪,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重点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民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种植农作物与进城务工相比,收入效益明显偏低。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工业用地等方面占据大量耕地,同时,由于工业用水等方面对农业用水的挤兑,农业耕地可利用的水资源大幅度减少。根据我国国情,选取优质地区扩大粮食生产保护区,对其保护区给予政策优惠、税收优惠,将地区粮食高产优势转化为地区经济优势,同时带动粮食产业链的发展,将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修改《粮食法》,规定节约减损的措施和制度。另外,加强教育,让全社会把粮食作为一种“紧缺的资源”来珍惜,从减损中“增产”。粮食储备作为国家安全的稳定器,只有切实做好储备粮工作,才能在必要时应对不测,稳定社会发展大局,

——摘编自冯瑞汪芳吴昊《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当代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马尼拉帆船贸易发展迅速,大量白银流向东方,引起了西班牙王室的不安,迫使王室采取种种限制措施,同时塞维利亚和加的斯商会也为了保持其贸易垄断地位而阻挠东方商品的输入,大帆船贸易因此受到阻碍。至十八世纪末,由于欧美各种政治和经济因素的作用,进入了式微阶段。……随着丝绸的大量输入,西属美洲的一些贵族常以穿中国丝绸的衣服为荣耀;中国烟火制造工的推广和发展,放烟火也成为秘鲁城乡各阶层人民所喜爱的娱乐活动,甚至港口阿卡普尔科也从一个偏僻的渔村变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集市,”早期美洲的知识阶层开始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并试图在其著作中加以反映。贸易不仅把中国文化成分带到了美洲,而且反过来也把新大陆的文明成果传播到太平洋西岸。明清时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农作物传入中国,成为我国农业和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拉美国家的银币经由菲律宾而大量流入中国,明显作用于明清两代的金融活动。这种文化交流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从未出现任何的强加形式,有助于打破两个大陆原有的封闭式的传统文化结构,而注入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尼拉帆船贸易衰落的原因,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东西方交流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尼拉帆船贸易对东西方交流所起的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革命引起的英国农业迅速发展,为英国的城市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人口革命引起的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部分自由劳动力,从而成为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商业革命引起的英国对外贸易扩张,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国内统一市场和自由市场制度的形成、完善、加快了英国城市发展的速度。工业革命引起的工业化,导致经济和人口的集中,使工业与城市良性互动,通过产业的连锁反应推动英国城市化进程,这是英国早期城市化的根本原因,在动力机制中起到核心作用。

——摘编自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

材料二       工业化时期,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使得原有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不堪重负,住房供应不足问题严重。城市化期间,流行病和地方病是英国所有城市历史上沉重的一页。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了河流,极易诱发传染病。城市化早期,英国工人工作时间一般在12小时以上,有时在15--16小时。工人进入工厂就像进入兵营或监狱,受到监工的严密监视。城市化过程中,英国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由于城市化发生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人们对城市规划尚无理性认识,新建的城市街道狭窄拥塞,建筑恶俗且杂乱无章,城市建设明显缺乏规划,绿化更无从谈起,管理滞后现象亦十分普遍。

——摘编自李冈原《英国城市病及其整治探析—兼谈英国城市化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进英国城市化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就此谈谈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
2022-06-2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