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

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总人口
(百万)
城镇人口
(百万)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
(百万)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
(百万)
城市化水平(%)
1800978505.1207.3304.3
18251100605.4258.2354.3
18501262806.34011.4404.4
187514201258.87517.2505.0
1900165022013.315026.1706.5
1925195040020.528539.91159.3
1950250172429.044952.527516.7
19704076156438.469866.667325.4
19755829268146.075368.681127.2
19977207387053.788074180138.4
201576582.3302449.3

——资料来源: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78、81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2015年为预测值。

材料二 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全国人口总数(万)城市人口数(万)城市化指数(%)
1820年3737723506.3
1840年4128126686.5
1893年3367726687.9
1920年44377470010.6
1936年46136526311.4
1949年54167576510.6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发展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022-06-1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是近代中国部分年份城市人口变化情况:1840年城市人口2769万人,城市化率6.7%;1893年城市人口2769万人,城市化率8.2%;1901年城市人口4173万人,城市化率9.8%;1920年城市人口4742万人,城市化率10.6%;1936年域市人口5281万人,城市化率11.2%。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材料二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化代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自《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艰难发展的原因。
2022-05-31更新 | 296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皖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近代武汉的崛起。

材料一   张之洞督鄂前,武汉民族工业完全空白。他上任后的18年内,创办了军事工业、钢铁冶金工业和纺织工业。《张文襄公治鄂记》中评论张之洞“治鄂为他人所不能及者”有四点,即“远识”“毅力”“缜密”“精勤”。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其文化与学术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后,十分重视文化和教育。他通过创办各式学堂,构建起现代教育体系。湖北也是近代派出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湖北新政培养出一大批政治文化名人。他们成为20世纪中国政治科技与学术的精英。从19世纪60年代至辛亥革命爆发的五十多年内,武汉地区没有发生大的战乱和天灾,有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发展环境。自五口通商尤其是上海开埠后,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长江沿线尤其是长江中上游城市汉口等相继开埠,长江干线成为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于是,武汉因其长江之居中位置而成为内地通往上海的唯一中转点。汉口的市场吸引力和辐射力也大大增强。

——摘编自涂文学《“湖北新政”与近代武汉的崛起》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就城市的影响力而言,上海、广州、武汉可谓风头最劲。上海挟江海交汇之势而成为中外贸易之门户;广州久为通商口岸,华洋混杂,中外交通,经贸影响自成一格。而武汉则以更活跃的政治表现进入中国近代史的舞台,承载起国家民族所赋予的神圣使命,以“大武汉”的磅礴气势,书写了近代史上舍我其谁的时代担当。正如《武汉之歌》中所唱的:“用我们的热血铸造起荆楚之魂,用我们的脊梁托起一个新的乾坤。”2020年,当新冠疫情发生时,医学专家钟南山更是动情地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摘编自周德钧《“大武汉”之崛起一论武汉建市的历史缘由与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武汉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请你对“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进行解读。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乾隆,嘉庆年间,汉口居民“不事田业,唯贸易是视",因此有了汉口“商船四集,货物繁华”的景象。人们开始图谋生财之路,寻常百姓也开始弃本逐末,追求利益。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武汉开埠,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人群聚集在武汉地区,汉口的许多居民区,出现了“个里衾嬉咸水妹,人人都学广东腔",“十家八九是苏扬,更有长沙与益阳”的状况。近代汉口,“富商大贾拥巨货,享厚利,不知黜浮崇俭”。王葆心在《再续汉口从谈》中提到:“大凡风俗之侈奢,舟车衣冠之辐奏,最于地方商旅有关”。人们对服饰、饮食,住宅都十分追求讲究。汉口水陆珍奇"糜不备”,“不但侨宦富商为然,中产之家勉强徇俗,惟务外饰,内鲜积藏”。汉口人举行婚礼,场面浩大且多繁文缉节。逢年过节,妇女们可以与男性一同游戏娱乐;“报导春回赌禁开,家家麻雀响楼台。上场不管男和女,一共几天抹得来";青年妇女可以落落大方地抛头露面,毫不避讳;“大方全不避生人,茗碗烟简笑语亲。几句寒暄通套话,舌尖透出十分春”,真可谓“闺阁言谈,胜于男子”。

——摘编自袁北星《近代武汉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的变迁》

材料二

时间重要事件
1984市政府提出了以交通和流通为两翼起飞劳动整个武汉经济发展的战略。为解决资金来源,城市建设者在国内首次实行市政设施有偿使用,多渠道筹措资金,这是城建部门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92~2000城市建设者杨起了第二轮改革开放的风帆,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提出并实践“负债建设“思路,采取项目融资、股权融资、基础设施经营权转让等方式招商引资.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大力推进和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等资金筹措方式:推行投融资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完善规范房地产市场和建筑市场
“十五”计划期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完成基建投资323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6倍。武汉的城市交通变活了,楼房变高了,设施变多了。地上变缘了,江滩变是了
未来“两江交汇.百湖环绕”,在未来的城市建设发展中,城市建设者将大作“水文章”:“九省通衢。穿越时空”,武汉将成为全国铁水公空综合交通枢纽,发挥中国中部经济中心的强大聚散与辐射功能……

——摘编自成建国等(巨变——武汉市城市建设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武汉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城市建设巨变的原因。
2021-12-26更新 | 146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分层班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繁荣的时期。苏州常熟县的潢泾镇(即明代太仓的赵市)宋元时是大镇,明初因遭兵火闾里为嘘,但到明成化年间又恢复成市。进入清朝以后,在它的周围又涌现出一批小市镇。如镇西南七里有乾隆末年成市的归家庄,镇东南九里有乾隆中兴起的时思庵镇,镇西北十里有陆河镇,西北十二里有横塘市。

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河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

——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英国西北部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形成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已占人口全国总人口的52%.年轻人纷纷外出求职,自由择偶组成小家庭的现象剧增,社会生活发生巨变。机械化生产使工人的一部分体力消耗和技能的运用被机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成为了机器的附庸,同时也使得资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来排挤成年男工,从而压低工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又成为资本家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码的道德标准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及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上半期城市发展过程中英国社会发生的变化。请结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法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资料显示,法国的城市化率由1946年的53.2%迅速增长到1975年的72.9%。同时,该时期也是法国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黄金时期: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乡村设施大为改善,城乡差距显著缩小,乡村多元化功能更加显现。乡村的发展对推动法国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和乡村功能拓展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节选自《法国快速城市化时期的乡村政策演变与乡村功能拓展》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为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正常发展时期。1953年,随着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业化的启动带动了人口城市化的发展。1957年底,中国非农业人口达9949万人,其中,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达1500万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15.4%。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分析》

1957年,中国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摘编自《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法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城市化与二战后法国城市化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7 . 城市的发展能够体现不同的时代特征,城市的变迁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四面国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作用的军事据点。统治者利用它行使国家职能,是适应统治集团的需要,由于政治力量的作用自上下形成的。市,指的是交易市场,是由于经济的发展需要,由“下”而“上”形成的。

——摘编自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史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击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请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城”与“市”的各自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宋“市”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大城市兴起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0-07-2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城市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产生的,又是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中展开的。虽然城市化浪潮由沿海通商口岸向着周边区域扩散,但沿海城市与内陆省份城市在近代化进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沿海和沿江城市迅速扩张,而广大农村与内陆地区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外,这种城市化格局使得中国城市化进程缺乏后劲,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化趋向述评》

材料二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会审公廨、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摘编自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兴起的原因与英国相比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城市化进程对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第一是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第二是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魏、晋以下的门第势力,因公开考试制度之长期继续,已彻底消灭,商业资本难于得势,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我们若把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然而正为此故,遂使宋代社会,在中国史上,显为最贫弱,最无力,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市民性社会或者也称市民社会,首先是基于新市民阶层的基础之上……为此它需要特定的机制:市场、批判性的舆论、拥有宪法和议会的法治国家。在这个社会政治性的目标中包含了一个新的生存蓝图,它立足于工作、成就和教育(而非出身),立足于理智和对理智的公开运用(而非传统),立足于个人竞争以及伙伴式的共同体之上,它批判旧政体的核心元素;反对专制、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等级的不平等、也反对教会——宗教原教旨观念。该计划虽然植根于新形成的市民阶层,但它却趋向于一个针对所有人的计划,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模式,它基于全体市民——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市民——的自由、平等和参与(编者注:本文是尤尔根柯卡对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德国市民阶层和市民性的探讨。)

——节选自尤尔根柯卡在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演讲稿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平铺社会”的表现,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德国市民社会的特点。
2020-08-25更新 | 243次组卷 | 2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3月线上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互相影响,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英分别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乾隆、嘉庆、道光三朝(1736-1850)的人口迁移,呈愈演愈烈之势。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同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边疆和内地联系加强,城市工商业繁荣,赋役制度的改革等成为了自发的人口迁移运动的推力和拉力。迁移的种类,基本分农垦型、商贩型、工匠及佣工型三大类,其中,农垦型指流向(东北、内蒙、新疆、云桂黔、台湾及东南等)边地或(内地各省区)山区,开垦土地,务农为生计的迁移,这是迁移的主流。“长期的超省际移民和大量开山垦荒”,大大拓展了全国耕地面积,生产了足以维持三四亿人口的粮食。“农桑本业人余于地,不能耕种者,不得不逐末谋生”,也推动人口流向异地城乡。清代中期的工商业空前繁荣,与大量过剩农村人口广开谋生路,从事各项非农产业密切相关。

——摘编自《清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材料二     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工矿区流动,这是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的人口现象。由于工业化开始早晚不一,产业结构各异,与其他国家(包括殖民地)经济联系多寡不一,各国人口流动有自己的特点,英国农村人口转移特点是:开始时间早(18世纪下半叶,就开始大量向城镇和工矿区转移),流动规模大,女性流动多于男性;对外移民多 。

——《英国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材料三   不列颠劳动力的分布(1801-1951年)        单位:%

年份1801185119011951
1.农、林、渔
2.第二产业(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
3.第三产业
其中(1)商业和交通
(2)家庭和个人服务
(3)公用事业专门职业和其他
35.9
29.7
34.5
11.2
11.5
11.8
21.7
42.9
35.5
15.8
13.0
6.7
8.7
46.3
45.1
21.4
14.1
9.6
5.0
49.1
45.9
21.8
2.2
21.9

——资料来源:迪恩、科尔《英国的经济发展,1688-1957》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与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农村人口转移特点形成的原因。
(3)试综合以上人口流动的相关信息与思考,为我国引导新型工业化提出2条建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