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地图上的世界文明



图1 早期的欧洲帝国(公元前336年—公元1453年)

图2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领土疆域情况(1400—1912年)

——摘编自[英]艾玛·玛丽奥特著《世界文明5000年:一幅包罗万象的世界文明索引图》


(1)概括图10、图11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
(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二战结束后的世界文明发展的地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
2 . 白鹿洞书院的礼圣殿又名大成殿,由朱熹任浙东提举时出资30万修建。殿正中有唐吴道子所绘孔子行教图,左右分列四圣像即颜子、思子、曾子、孟子。大殿后壁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     
A.代表南宋官学的发展B.确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注重儒家文化的传承D.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2023-05-21更新 | 1003次组卷 | 12卷引用: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3届高三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地方志的编修】

材料一宋朝非常重视编修地方志,设有专门机构主管全国地方志工作,并沿袭唐代州郡三年一造图经的制度,规定"凡土地所产、风俗所尚,具古今兴废之因,州为之籍,遇岁造图以进"。宋代方志搜集资料极为丰富,大都广征博引,考订详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区域史料。另外,前代方志多详于当地山川地理,略于人文。而宋代地方志在内容上有了明显的变化,“由地理扩充到人文、历史方面,人物和艺文志在宋代的地方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编纂体例上,宋代地方志也有很大突破,有的在旧图经的基础上分类列门,也有的仿正史体例,设纪、图、表、志、传等。

——摘编自游彪著《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材料二明朝统治者对方志的编修是极为重视的,不仅倡导编修全国性的一统志,而且还三令五申以行政命令督促全国各地的修志活动,从而使各省及以下各级行政机构的方志编修制度化、经常化,方志编修也成为地方构建文化知识体系的主要传承形式,并且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渗透到明朝各行政区域。明代方志一般由地方官主修,文人学者参与,但往往涉及人数众多,又有修志经费的筹措问题,所以组织领导也是修志中的大事,是研究一个时代方志优劣的关键之一。

——摘编自张英聘《试论明代方志的编修组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地方志编修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地方志编修的特点。
2023-05-12更新 | 12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北魏墓葬文物图



参照人物服饰,按照时序排列上述三幅北魏墓葬文物图片,说明理由并阐述其史料价值。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三兔共耳”的装饰图案广泛分布于古丝绸之路沿线的亚欧大陆各地,成为当地宗教、文化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图饰,沿用至今。目前已知该图案年代最早的实例存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壁画中“三兔共耳”发端于隋初,图案的主体构成呈圆形,三只兔子以等边三角形均匀分布其中,两两共用一耳,相互追逐,首尾相接,动感十足,造型优美.古人眼中“兔”的内涵很丰富,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说:“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三兔共耳”的“共生”创作手法也体现着中国传统宇宙观,有自秦汉以来“三圆三方”宇宙模型的影子,体现着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这幅图具有神秘的力量”,能够为人们带来无限遐想和吉祥的寓意。

——摘编自赵燕林《千年壁画“三兔共耳”缘何闻名中西?》


(1)根据材料,概括“三兔共耳”装饰图案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种类型的史料佐证“三兔共耳”所体现的哲学观念,并简要说明。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姑苏万年桥图》,是由神户市立博物馆收藏。这幅画上方有一首颂诗,占据了很大的面积,落款为庚申冬十一月,庚申年为乾隆五年。这幅图最大的亮点是写实,画面从胥门内逾越城墙向万年桥对岸,到对岸即止。近景看似为胥门里临内城河岸的街市、人家,实则主画面指向一架通东西的万年桥。崭新的桥面上有园林式的铺地,桥上有官员视察,而且不是一位官员,前呼后拥,有随从打着伞,有随从擎着芭蕉叶的大扇。官员有的在桥面,有的在台阶上,有的在桥下,有的则正在作迎接状,侍从者或带刀,或拉棍,或拎着鞭子。整个画面由近及远向外推展,能够清晰地看到四个层次,从墙上的文字也可以看出它们的分布区域。在临河建筑的对面,则是一排品种丰富的店面,店号名称一览无余。自北向南,依次有酒店、卦摊、杂货店、中药铺、烟店、布店、酒馆等,一直延续到胥门。在此有必要提及,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到了康乾时代,也就是被认为的全盛时期,一定是受到了西方美术的影响,大量出现运用远近透视、光影明暗等技法绘刻的作品,它们以装饰用途为主,开张较大,题材新颖。苏州版画受到西方绘画特点影响后,能全面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更加写实逼真,栩栩如生,让初见的国人感到新奇、惊异,甚至震撼。由此这类新品成为潮流,一些画店直接在画作上注明仿泰西笔法


——整编自杜洋《姑苏版画古风东游记略》


(1)从材料一中提取三条历史信息,分别说明其对于研究清代历史发展状况有哪些史料价值。

材料二 大抵一社会之进化,必与他社会相接触,吸收其文明而与己之固有文明相调和,于是新文明乃出焉。

——梁启超《初归国演说辞》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关于文明发展的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证明该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中外历史各举一例)
2023-05-1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九)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事实有准确的理解。



请从两幅地图中任选一幅,手绘图1或图2(达·伽马航行路线、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的两条主要路线和图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所选地图对应的历史大事件并对其进行全面解读。
2023-05-10更新 | 24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自明末清初开始,原产于广西西江流域的六堡茶(照茶)通过茶船古道外销,深刻影响了文化传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2唐朝陆羽著《茶经》的书影             图3 茶船古道线路全图

材料二   六堡茶进入东南亚概况

时期

概况

1842年后

香港的茶叶中转枢纽地位提升,澳门因是中国苦力输出的主要起发港,也成为六堡茶输出的重要港口。

19世纪中期

主要集中在南洋种植园、矿区和建筑工地等华工密集区,被作为消暑解渴、化食去滞的保健凉茶。

20世纪初期

主要作为东南亚城镇社会底层的食客们饱餐后去腻消食的饮品。

20世纪50年代中期

华人家庭和消费场所的日常用茶。

20世纪60年代中期

向各阶层深化推进,成为茶楼酒楼的必备用茶,等级高的甚至成为高档用茶。
(1)简要说明上述不同类型材料对研究六堡茶发展史的价值。
(2)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标准之一是“能为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茶船古道这一文化线路具有哪些符合此项要求的条件。
2023-04-26更新 | 286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政策话语谱系

时间

图书馆领域代表性政策文本高频词

1949~1978年

《图书馆工作跃进计划》(1958)
《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保护文物图书的几点
意见》(1967)
工农兵、政治挂帅、劳动锻
炼、开门办馆、勤俭办馆

1978~1992年

《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1980)
《关于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通
知》(1987)
经费、馆舍设备、以文养文、
业务职称、少儿图书馆

1992~2012年

《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
(2002)、《关于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通知》
(2011)
信息、数据库、金图工程、评
估定级、服务宣传周

2012年

至2019年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
要》(2013)、《公共图书馆法》(2018)
总分馆制、电子阅览室、免
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

——摘编自粟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历史、经验和展望》

材料二   2008年5月22日至24日,来自全国25个城市的80家图书馆代表汇聚上海,签署了《把公共图书馆建成城市教室和市民客厅——中国城市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愿景》,提出了以下设想:城市图书馆应当成为城市的时间、空间与价值观的体现;城市图书馆应当成为城市的教室和市民的客厅;城市图书馆应当建立覆盖全城市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总分馆体系;城市图书馆应当注重技术发展主引擎;城市图书馆应当建立起与时俱进的全面质量管理评估指标体系。许多图书馆先后提出了发展的使命和目标,如1996年12月,深圳南山图书馆落成并对外开放,其巨幅墙雕“智慧之门”便象征着读者将进入一个无限的知识空间;上海图书馆在2003年提出了“积淀文化,致力于卓越的知识服务”的发展使命,“世界级城市图书馆”的发展目标,“精致服务、至诚合作、引领学习、激扬智慧”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国家图书馆于2005年提出了人才立馆、服务强馆、科技兴馆的发展理念。

——摘编自王世伟《新中国图书馆服务理念与实践6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1世纪以来中国图书馆服务社会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图书馆服务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
10 . 中国元素是在中华民族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映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包括有形的物质符号和无形的精神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节日符号与活动

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除夕夜转椿树渴望聪明美貌身材好;送穷神、迎财神
元宵节逛灯会、猜灯谜;用送灯、抢灯、走桥、摸门钉以渴望人丁兴旺
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用合药、戴五色丝以渴望健康长寿;发明香囊、天师符图等人工灵物以驱邪避毒
中秋节月饼、赏月、玩花灯;将合家团坐饮食称为“团年”“团圆会”“吃团圆饭”
重阳节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用登高、佩茱萸、饮菊酒的方式驱除不祥

——摘编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材料二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礼仪习俗1912年民国成立后,明令祭孔时“除去拜跑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
消费习俗清亡后,曾出现过“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注:《潘月樵请用国货》,〔上海〕《申报》1912年3月4日。)
饮食习俗海昌太憨生在《淞滨竹枝词》中写道:“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又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居住习俗邓子琴在《中国风俗史》中称,“晚清园亭,亦参以西式建筑,而通都大邑,几于触目皆是矣”
婚丧习俗“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注: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

材料三   中国元素主要分类:① 现代著名建筑及伟大成就类;② 著名历史人文景观类;③ 重大发明创造、创举类;④ 民俗节日、手工艺、服饰、特色食品等类;⑤ 传统戏曲、乐器、体育项目类;⑥ 重要学术思想、著作类;⑦ 著名历史人物类;⑧ 著名自然景观类;⑨ 动、植物类(含图腾、吉祥物等);⑩ 著名城市、企业、学校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解读表格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3)由中国元素网协同各大网站,近百家媒体曾共同发起推出 “寻找中国100元素”大型网络调查活动。试以发起和策划人的身份,拟定一份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注:从知识目标和价值目标两方面拟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