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明清之际,方以智认为,西学“贵在质测,征其确然耳”。清初戴震吸取了西学的逻辑方法撰写《孟子字义疏证》。戴震的学生焦循赞同利玛窦带来的地圆说,用西学的数学符号演绎自己的《易》研究。这反映出当时的西学东渐(       
A.增强了科学技术的近代化趋势B.推动了明清进步思想的产生
C.注入了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动力D.拓展了儒家学说的研究领域
2 . 新加坡法院的调解最早由最高法院前首席大法官杨邦孝引入,他将西方的调解方式与亚洲文化融为一体,鼓励当事人庭外和解。此后,新加坡的调解经历了从法院鼓励到社会广泛接受的过程,新加坡也逐步成为亚太地区国际纠纷解决中心。新加坡的调解机制体现的儒家精神是(     )
A.社会为先B.经世济民C.勤奋节俭D.以和为贵
3 . 韩国首尔的景福宫和日本的法隆寺虽建于不同的时空环境,但都带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该材料直接反映出(     

   

韩国首尔景福宫                       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
A.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与辐射B.古代日韩是中国的藩属国
C.东亚地区建筑具有统一性D.中国处于亚洲文明的中心
2024-04-1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众所周知,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茶文化。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茶道实践者上杉千乡则认为:“把日本茶道中佛教的要素剥离之后就会发现,人侍奉人的茶事,其实就是将人供神的神事仪礼,以最为庄严的形式予以继承并系统化了的仪礼。”由此可知(     
A.日本茶道是对中国茶道的本土化建构
B.日本茶道起源于日本的神道教文化
C.中华文化对其周边地区的辐射和传播
D.日本茶道文化受到佛教的重要影响
2024-04-18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5 . 1534年,天主教正式成立耶稣会。耶稣会不仅敌视一切新的思潮,而且通过极其严格的封建等级制的组织原则,进行各式各样只求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活动。耶稣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这充分说明了(     
A.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展迅速B.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有局限性
C.传教士不可能带来新的知识D.近代中国面临西方文化冲击
6 . 中国士人惊觉“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并逐步接受“以强弱定文野”的观念,从长期自以为是天朝上国到承认自己成了边缘的野蛮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这一现象首次显现于(     
A.明末士大夫与欧洲传教士接触交流时
B.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时
C.鸦片战争之后“开眼看世界”的情状中
D.晚清政府洋务派推行的洋务新政期间
7 .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比如朝鲜创造出了谚文,日本创造出了假名,越南创造出了喃字,这说明(     
A.从提高人们的知识度和完善教育制度的角度来讲,亚洲各国仍有必要坚持汉字教育
B.上述国家借用大量汉字来翻译或创造一些新文化用语,形成自己的文字特色
C.上述国家把汉字融入到自己的文字系统里,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大国辐射这一世界意义
D.东亚国家依靠汉字作为载体,在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中汉字起着非常重要的媒介功能
2024-04-05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8 . 天水麻辣烫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也让麦积山厚重的佛教文化生动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栩栩如生的“东方微笑”小沙弥造像让人产生浓厚兴趣,无数游客来此打卡,一度门票售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不同地域文化兼容、互补而博大精深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成一种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了惩恶扬善、仁爱忠孝的伦理观念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长期并存、形成文化认同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原意为周虽然是历史悠久的邦国,却不会在守旧中灭亡,其使命在于不断革新。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

——选自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梁启超曾分中国史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阶段。历经“三个中国”变迁而又能实现连续发展的中华文化基因,留下了一些独特的品质和共同的记忆。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明清中外文化交流角度,谈谈中华文化“旧邦新命”的具体内涵?
(2)参考材料二,选取一个阶段并结合古代史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4-04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维新派在变法前后创办的大大小小近百所学堂,主要有三类,一是为了扩充变法力量、制造变法声势,维新派办了一些直接为变法服务的学校;二是本着实业救国的精神,办了很多实业学堂,以教授西学格致为主,培养了不少近代科技人才;三是兴办大批的普及教育学堂和师范学堂。维新派提出了通过教育来改造国民性的教育宗旨。严复首倡“三民说”即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从德智体三方面来重塑国民的性格。梁启超继承并发展了严复的“三民说”并进而提出“新民说”,要按有公德心、国家思想、自由、进步、自尊、合群、毅力、尚武的标准塑造崭新的国民。

——摘编自丛静《维新派教育思想的时代特色和历史地位》

材料二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领域兴起了反思和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学习和引进西方近代教育,倡导和建设民主、科学、实用的中国新教育的热潮,教育思想空前活跃。五四运动前后,西方现代教育思想被大量介绍到中国,与国内教育改革的思考和探索相结合,形成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当时中国的教育认识和实践水平,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前进步伐,创造了中国教育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与专制统治相表里的中国传统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清算,中国的教育家和学者探索教育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中国教育也前所未有地开始融入世界性的发展潮流中。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教育实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4-04-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