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西周时期,天子谓同姓诸侯、诸侯谓同姓大夫皆曰父,“父乃同姓重亲之称也”;战国时期,将“父”与“老”“师”等词连缀,如“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名曰父师”。这一变化折射出
A.儒家伦理的发展B.礼乐制度的延伸
C.宗法关系的扩大D.社会转型的加剧
2022-03-26更新 | 325次组卷 | 3卷引用:西南四省名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铭文、《尚书》等文本,语言艰深晦涩;战国时期的诸子文献、《战国策》等文本,语言通畅平达。这一变化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确立B.宗法观念的弱化
C.专制集权的形成D.贵族政治的衰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史记·秦本纪》中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秦孝公)且尊官,与之分土”的记载。这一现象
A.适应国君权力扩大的需要B.推动国家管理方式变化
C.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D.加速了官僚政治的衰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西周时期奉行“支子不祭”,诸侯不能祭祀周天子的祖先,大夫不能祭祀诸侯的祖先。春秋战国时期,却屡见支庶独立祭祀之例,且祭祀祖先范围并没有特别的限定,鲁国仲孙氏等甚至将公庙“设于私家”。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宗法制度已经崩溃B.贵族内部出现权力重组
C.鲁国引领社会转型D.祭祀成为政治活动核心
5 . 下图为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A.朝代的垮塌均发生在气候变暖的高温区间
B.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导致战争频繁发生
C.温暖期社会相对稳定,国力远胜于寒冷期
D.气候冷暖变迁对朝代兴衰更迭起决定性作用
6 . 周武王克商后,周人视故土为本位的意识强烈,将洛阳称作“东国洛”。周成王迁宅于洛阳后,洛阳地区被周人明确为“天下之中”的“中国”,不再属于“东国”范围。这一变化
A.消除了诸侯割据的隐患B.体现了集权体制的确立
C.反映了关中经济的衰落D.促进了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西周时期的社会伦理关系一般适用于同族和亲戚;春秋时期,社会伦理关系不仅用于宗族和亲成,在血缘人伦外还增添了异邦、异族的“道路之人”。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时期
A.社会人员可自由流动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儒家思想影响力扩大D.国家的地域化治理
8 . 《礼记·王制》记载周初:“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而俊士受学七年考试合格称“小成”,九年考试合格称“大成,成绩优异者可通过司马推荐“进士”。材料表明
A.西周选士制由惟亲向推贤转变B.世卿世禄制度面临崩溃的局面
C.宗法制度受选官制变化的冲击D.早在西周时已存在考试选才制
2020-11-0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八市百强名校领军联考2021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商人宣扬其始祖是天神下降,主宰地上的一切人事。周灭商之后提出,为政者惟有敬“德”才能“祈天永命”,由是师保辅政、大臣谏议制度比夏、商有所发展。这一变化
A.推动了原始民主制度的发展B.强化了西周贵族政治统治
C.奠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D.使王权摆脱了神权的束缚
10 . 春秋时代在某些国家里已有总领百官的冢宰、太宰或相,他们还是一些卿大夫的世袭官职。到了战国时代,在官吏组织中文武分家,产生了文官的首长相,武官的首长将。这一变化表明
A.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B.官僚制度的雏形出现
C.文武并立制度广泛建立D.皇权专制意识的强化
2020-11-1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