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以来,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基本上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但也陷入了一定的历史困局之中。政治上,“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也”。地方长官以事上为能,“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君主对于地方“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由于任期有限和回避制度,地方长官对地方事务往往疏离,不得不任用当地的胥吏。胥吏们父子相传,谋取私利,造成了“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局面,无异于“养百万虎狼于民间”。

材料二   南宋时期,叶适注意到了中央过度集权的弊端,指出“纪纲以专为累,则莫若分之”“法度以密为累,则莫若疏之”,主张把部分兵、民、财赋之权,分给将帅和地方守臣,使州县“兵、民、财赋皆得自用”。清初,顾炎武主张将生财、治人、辟属之权全部归县令,县令可长期任职甚至传之子孙,并主张在县以上只设郡,其权力仅限于监察。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吕冰洋《央地关系的历史困局与顾炎武的思考》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20世纪80年代开始,央地关系进入一个调整期。20世纪80年代,财政上的包税制改革使地方收入大增。1994年又实行分税制,将主要税种划分给中央,但同时又规定了中央对地方税收的返还制度。同时,地方获得了一定的制定地方法规的权力。20世纪80年代,中央还向地方下放了一批国有企业的管理权、投资审批权等经济管理权。1992年,中共中央提出实行市场经济和“政企分开”的目标,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地方政府也退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中共中央在文化教育等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权力下放和市场化的措施。

——摘编自顾煜《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以来央地关系困局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叶适和顾炎武解决央地关系困局的思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后我国央地关系调整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 . 明成祖时设立的内阁,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能管理六部。明世宗时,得到皇帝信赖的首辅严嵩,“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这反映了(     
A.相权的上升使皇权削弱B.法定宰相机构裁而复设
C.六部制衡内阁设想失败D.内阁的职权取决于皇权
3 . 公元188年,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并由中央的九卿出任这一职务。州牧不仅掌管监察,还集各州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如并州牧董卓、荆州牧刘表等。由此可知,这一改制(     
A.助推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B.增强了监察机构的独立性
C.旨在消除中央和地方矛盾D.不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4 . 元康五年(公元前61年),汉宣帝规定,诏书下行形式为御史大夫下丞相,丞相下车骑将军、中二千石、郡太守、诸侯相,郡太守下郡国都尉、农都尉、部都尉,再由都尉下达候官。这一现象(     
A.提升了政府信息传递速度B.体现了集权体制内在要求
C.推动了文书制度日益繁琐D.平衡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5 . 中国的政治制度

(1)在上面时间轴的序号内填入适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时间轴,概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6 . “直诉”是古代吏民自下而上沟通诉求的一种特殊方式。秦代“直诉”文书由御史长官代理审核,汉代内廷的尚书逐步替代外朝御史,协助天子处理“直诉”文书。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A.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B.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
C.原始民主遗风的复苏D.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
2023-09-14更新 | 555次组卷 | 18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差异与冲突。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

——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二宋朝前期制度设计的核心,是“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宋太宗即位诏曰:“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奉,不敢逾越。”北宋统治者在外交中多采取守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政上。在此基础上的制度建设,被概括为“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据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等

材料三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历经了确立到发展再到强化的过程。但是明清两朝与以前历朝相比,领域更广而深,措施更细而严,两朝乃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摘编自于旭峰《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评“宋承唐制,抑又甚焉”的宋初制度建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具体体现。并分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总体趋势及影响。
8 . 清前期逐渐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模式。内阁承担常规公开性政务的执行,军机处则开展谕旨草拟、官员任免、议奏密折、参赞军务等机密政务。这一事务分工(       
A.限制了皇权高度集中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强化了官僚贵族特权D.加强了六部的行政权力
2023-09-08更新 | 397次组卷 | 23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湖南·开学考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材料二   从专制制度下君权的绝对性出发,也必然要求一种“君为臣纲”的君臣关系,必然要求官僚组织具有高度的依附性、从属性和灵活性,一切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以君主的是非为是非……为了获得统治的效益,它一方面离不开一种强大的、有组织的力量,但又拒斥和恐惧这种力量所必然伴生的组织性、自主性或相对独立的价值取向……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是官僚组织的代表,必然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宰相地位十分特殊,是皇帝之下权力最大、地位最尊的职务,宰相的这种特殊地位和身份更容易遭到皇帝的猜忌,这就埋下了君权与相权冲突摩擦的根苗。

——摘编自张星久《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内阁制度在明代政治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冲突的原因。
2023-09-07更新 | 115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