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8 道试题
20-21高一上·江苏南通·期中
1 . 唐太宗曾对黄门待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表明唐朝
A.中书省是审议机构B.门下省是执行机构
C.行政效率大大下降D.决策体系日臻完备
20-21高一上·江苏南通·期中
2 .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这一做法旨在
A.扩大王国势力B.监察郡级官员
C.加强中央集权D.废除郡国并存
3 . 清朝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
A.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B.完善了中枢机构
C.导致了军机处的废除D.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2021-02-09更新 | 199次组卷 | 18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宋太宗曾表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太宗有此“用心”主要是因为
A.唐后期以来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B.唐后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的教训
C.宋太宗自认为国无外忧必有内患D.少数民族政权严重威胁北宋统治
5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的制度结构决定了皇权既排斥相权而又离不开相权而发挥作用。以下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B.西汉武帝时的内朝,至隋唐时期发展为三省六部体制
C.宋朝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行政与军事
D.清朝雍正皇帝设置军机处
6 . 元朝行省是在中央派出机构基础上演化而来,任命行省官员遵循原则是:“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至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由此可见,元朝
A.行省官员位高权重B.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7 . 据载,长翅帽(如图所示)的发明者是宋太祖。有一次,在听取大臣奏章时,他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心里非常不痛快。之后,他传旨在官帽后两侧分别加上长翅(以后越来越长)。从此大臣上朝,只能面对面交谈了。这一改变有助于
A.增加决策透明度B.提高议事效率
C.缓和大臣间矛盾D.加强皇权统治
2021-01-19更新 | 313次组卷 | 16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9 . 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将《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时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儒家经典保证了法律的公正性
2021-01-10更新 | 822次组卷 | 46卷引用:2019年宁夏平罗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后汉书郑弘传》记载:“郑弘曾祖父本齐国临淄人,官至蜀郡属国都尉,汉武帝时选强宗大祖不得族居,将三子移居山阴(今绍兴),因遂家焉。”汉武帝推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郡国势力便于实施推恩B.防范宗族势力强化中央集权
C.限制门阀士族加强君主专制D.分化地方事权实现政治一统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