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明宣德、正统以后,中央政府开始设置总督、巡抚这样的临时官员,到各地方代表中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其次,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以后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的背景以及面临的挑战。
2022-02-09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和腐化。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异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元朝行省制度有哪些创新?除行省制度外,指出元代在边疆管理上的创新之处。
(2)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形成的原因。
2020-12-0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平行班)
4 . 政治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要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的政治制度。回答下列问题。

宰相、丞相或相国之成为官名,始于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秦国都有此官职作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政事。秦汉时期的宰相,位高权重,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冲突,导致两汉皇帝不断调整、削弱宰相职权,结果就是以尚书台为代表的中朝官的崛起,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从三公逐渐转至三省。

——王成等《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说明从秦汉到隋唐中央机构的主要变化,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人们曾这样描述德意志帝国,说它是“由一头狮子、六只狐狸和二十只老鼠”组成。“狮子”是普鲁士,它通过皇帝和宰相行使权力,帝国实行的不是由大臣对普选产生的立法机构负责的内阁制,而是相反,大臣对宰相负责,而宰相仅仅对皇帝负责。威廉并不仅仅是名义上的国家首脑,这位皇帝在陆海军、对外关系以及帝国法律的一般发布和实施方面被赋予广泛的权力。如果帝国的海岸或领土遭到攻击,他有权宣战……然而,议会并不是橡皮图章。帝国国库的款项安排须交由下院即帝国国会投票表决;国会由成年男子投票普选产生,其成员主要是中产阶级。不过帝国国会的实际权力非常小。

——[美]菲剥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因为受到苏联的影响很深,所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口号就是建立苏维埃,并在江西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但是,苏维埃是一个外来词,很不容易被中国人理解,当时就有人误认为苏维埃是一个姓苏、名维埃的人的名字。并且,苏维埃实际上是工农民主专政,是排斥民族资产阶级的,而这与新民主主义论是矛盾的。这样,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就提出了在今后组织“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构想。“人民”指那些革命的阶级或拥护革命的阶级。在当时就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罗平汉等《党史细节》


(3)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毛泽东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构想的背景,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构想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2020-11-25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2017年春季普通高中会考历史试题
5 . “治理有效”是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 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 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地方基层管理发展趋势并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2020-11-2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会造成什么后果?列举汉武帝“矫秦县之失策”的具体措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代在地方设置行省的原因?
7 . 古今中外,制度的借鉴与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

1949年9月21日——30日,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分子的662名代表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项决议;还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至此,作为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圆满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载入史册。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三三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当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大批来自阿拉伯、波斯地区的穆斯林在华定居,逐渐形成了穆斯林的聚居区——蕃坊。“蕃坊”的出现是适应侨民宗教活动、生活习俗、商业活动、社会活动自然形成的。唐政府为了有效地对这些外侨进行管辖,专设蕃坊司,任命蕃坊长实行“自治其徒”。唐政府为此专门制定了有关法律条文,规定:同一国家或种族的人之间自相犯者,依其本国(或本族)之制断之,由蕃坊内之蕃长判定执行;不同国家(或种族)之人按照唐朝的法律来处理。统治者对蕃客采取的鼓励和保护性政策与措施为他们在中国的长期定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邱树森《唐宋“蕃坊”与“治外法权”》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英国就以中英法理不同为由,拒绝将被控杀人罪的英国人交予中国司法当局审判。1843年7月,在中英谈判中,为了简单明了且一劳永逸地解决此难题,清政府谈判代表者英,提出“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即明定章程,英人归英国自理,内人由内地惩办,伴免衅端”。在最终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凡中英两国商民涉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以在中国行使司法权,这就将在华英国人完全置于中国法律体系之外,置于中国司法审判权之外了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这实质上是一个违反近代国际惯例的、扩大化了的治外法权。英国领事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蕃坊管理的特点,并指出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蕃坊管理相比,清代治外法权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任何背景的才德之士都可通过考试出任官职;当然,富裕家庭和权势人物的子弟更有时间接受教育。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任何近代前或甚至很多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三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于是,执政官按照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在审理一切涉及外邦人讼争案件中,有意识地推动罗马法进一步发展……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四梭伦……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克利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抽签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

——《雅典民主政治初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图一所示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图二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朝代开创的?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看,图一到图二的演变呈现什么趋势?
(2)材料二中“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的现象与当时哪一制度密切相关?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4)公民大会的存在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五百人议事会遵循的政治运作方式哪些为近代西方所借鉴?
(5)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2018-12-0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任何背景的才德之士都可通过考试出任官职;当然,富裕家庭和权势人物的子弟更有时间接受教育。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任何近代前或甚至很多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三   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于是,执政官按照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在审理一切涉及外邦人讼争案件中,有意识地推动罗马法进一步发展……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图一所示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图二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朝代开创的?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看,图一到图二的演变呈现什么趋势?

(2)材料二中“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的现象与当时哪一制度密切相关?这一制度的实施对宋朝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2018-10-1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