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王之所以沟封田井者,亩数一定,不可诡移,一也;邑里阻固,虽有戎车,不可超越,二也;道路有制,虽有奸究,不可群逞,三也。愚深考封建之法,王畿方千里者,田方千里也;公侯方百里者,田方百里也……足以为天子都畿,镇抚天下。井田封国,仁民之要法也。有国家者,欲如三代保守中国以天年终,必井田封建而后可也。

——摘编自《胡宏集》(南宋)

材料二: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天下之治,统于天子者也,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故封建之天下,分其统于国;郡县之天下,分其统于州。唯县令之卑也而近于民,可以达民之甘苦而悉其情伪。唯郡守近于令,可以察令之贪廉敏拙而督以成功。

-摘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日本的启蒙学者福泽谕吉等于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严复等于20世纪初先后以“封建”对译西洋史学术语“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领主),开启了“封建”概念的古今转换和中西移植。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苏俄和共产国际泛化封建观的传入,“封建”的含义进一步深化。“封建”作为近现代概念史上的重要案例和历史分期的关键环节,释义纷纭,展现了思想文化领域错综复杂的演绎状况,涉及概念与“所指”的确切性问题,其成败得失与历史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相关联。

——摘编自冯天瑜《“封建”概念辨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胡宏“封建”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与王夫之“封建”思想的异同。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至近现代,“封建”内涵的流变,并分析其影响。
2023-12-1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耀正优+”名校2024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清代“内-疆-外”治理模式中,广东省沿海(含“内洋”)为“内”,南海诸岛等“外洋”区域为“疆”,周边越南、吕宋、苏禄等南洋区域为“外”,“疆”发挥着保“内”驭“外”的关键作用。清代中央政府将南海海疆的治理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南海诸岛的陆海区域,在清代一系列官书、方志等文献中,一直将“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作为山川单位列入广东省琼州府辖下的万州治内。清代采取派官、驻军、户籍、税收四项治理方法对南海诸岛进行管辖,具体体现为基层政府对南海诸岛渔民的渔课征收,水师的巡海活动、朝贡护送以及海难救助等。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要求东南四省沿海商船和渔船必须用不同颜色的油漆涂饰船头和桅杆,以示区别,海船的两侧需刊刻字号,写明某省某州县某字某号船,明令“取鱼不许越出本省境界……船只有照方能下海”。另据《琼州府志》记载:“崖州协水师营,分管洋面。东自万州东澳港起,西至昌化县四更沙止,共巡洋面一千里,南面直接暹罗、占城夷洋。”

——摘编自王晓鹏《清代“内—疆—外”治理模式与南海海疆治理》

(1)根据材料,归纳清代前中期南海海疆治理的具体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前中期南海海疆治理的历史作用。
2023-07-14更新 | 46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在行政体制上,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改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起先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的长官是郡守,其副职是郡尉(分管军事),另外还配备郡监(监郡御史)——直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代表中央监控地方。郡级行政区划之下有乡,乡级官员有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赋税诉讼)、游徽(掌治安)。乡以下还有里、亭的建置,亭设亭长,里设里正。这是一种先秦时代没有的中央集权体制,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于郡、县、乡、里、亭。这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帝国体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
2023-07-0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初以来,丞相作为三公之首、百官之长,位高权重,对皇帝形成一定约束。武帝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另外,武帝还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宫侍从左右,参与决策,形成一个称为“中朝”或“内朝”的小团体,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相对称为“外朝”。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唐代的丞相不是只有一个人,相权可谓由集体领导,至少有代表皇帝的中书省、代表中央政府最高权力之一的尚书省和监督朝廷的门下省三省首长共同办事,从而构成了一个集体权力结构……这一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延续,直至清代。

——摘编自许悼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削弱相权的举措。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集体领导体制”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3)合上述材料,概括汉、唐政府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
2023-11-1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默写。
(1)军机处设立的背景(始设军需房)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3)元朝有两个单列行政区划叫什么?
2024-01-0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专题模拟卷(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与知州同领州事,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各州公文,知州须与通判一起签押方能生效。通判还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的官员。知州不法,通判可奏告朝廷。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宋史》

材料二   第五章   国务员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三条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他有权赦免;大赦只能由法律批准。他统率武装部队。他任命所有文武官员。总统主持国家典礼;接受外国的公使和大使。共和国总统的每一项法令都必须由一名部长副署。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设立副署机关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设置副署权的目的及其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副署权的认识。
2024-01-3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希腊,每个公民既有权利也有义务保护城邦的独立与安全。前594年,雅典执政官梭伦按财产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规定了相应的军事义务:富裕的第一、二等级提供骑兵,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相对贫困的第四等级提供轻装步兵和在海军中服役。每个公民从20岁开始服兵役,直至60岁。公元前5世纪以后,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以及来自波斯帝国的海上威胁日益严重,雅典开始大力发展海军。第四等级的贫农和雇工,为海军的三列桨舰提供了舵手、瞭望员、桨手等,在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的希波战争中,他们为击退波斯所做出的贡献远大于前三个等级。这提高了他们在城邦内的地位,城邦领导者不得不给予他们更多的政治权利。

——据周雷《古希腊军制变革与城邦政治》

材料二   西魏时期,宇文泰建立了府兵制。唐朝前期实行经过隋朝调整的府兵制。府兵由地方政府取六品以下子孙及平民无职役者点充,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府兵在地方由折冲府统领,平时在家生产,农闲时由折冲府组织习射,并轮流到京城宿卫,战时在皇帝临时任命的将领的指挥下作战。折冲府共600余,其中约有40%设置于关中地区,形成“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之势。府兵宿卫和出征时免除本人课役,但他们要自备武器、甲胄和衣粮等,政府并不提供。战事结束后,将归于朝,兵归于农,以起到“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绝祸乱之萌芽”的效果。

——摘编自吴宗国《说不尽的盛唐——隋唐史二十讲》

材料三   新中国兵役制发展简表(部分)

1978年

大量技术含量较高的国产武器装备部队,许多关键技术岗位的士兵因服役期较短而很难胜任工作,军队建设和国防需要与1955年以来实行的义务兵役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中央军委规定:义务兵超期服役满5年后可申请改为志愿兵,服役期“为12年至20年”。

1998年

部队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专业技术兵比重大幅提高,兵役制度的现代化势在必行。第三部《兵役法》颁布,规定:“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志愿兵也可以直接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

2008年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相当数量大专以上毕业生不易找到稳定工作。中央军委在冬季征兵命令中明确,兵员征集对象主体调整为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公民兵制的特点,并概述其在雅典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的背景,并概括其优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年以来中国兵役制度调整的意义。
2024-01-1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汉唐盛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面临的形势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通)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他徙郡国豪富至茂陵(今属咸阳),赐迁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他任命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改变了以列侯拜相的制度,并起用富有才气和政治进取心的东方朔、司马相如等文学侍从,让他们与丞相为首的大臣就决策方案展开辩论,结果大臣数诎。为了襄赞大业,汉武帝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并下诏严斥地方官不举荐人才,由此出现了群士慕向,异人并出的景象。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夏四月,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常以秋分行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汉武帝还一改汉初宽松的经济政策,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蓄货长财,以佐助边费,实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改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盛世最好的榜样。

——摘编自汪簧《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相关措施的内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盛世和贞观之治的相同之处。
2023-04-2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兵革不息,帝王凡易十姓。历代的政府管理者在如何改革和完善地方行政体制方面,不断进行路径探索和制度创新。在地方中间环节的设置和管理上,赵宋王朝以交通路线为主干进行划分,创建了路制,每路设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的分工格局,从而避免了重蹈汉唐以来由于地方势力“尾大不掉”而陷入军阀混战和潘镇割

据的历史覆辙。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二   元朝行省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转变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但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都省)分支机构的性质。行省要接受中书省的节制和领导,而特殊的民族统治背景,又使得行省制度披上了一层与汉地(中原)传统中央集权体制不甚协调的外衣,所谓“蒙汉二元制”。在有些学者看来,当时的行省只是一种“权宜”产物,不应成为经久之制,这只能说明行省制度对唐宋以来汉族社会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观念确实有很大抵触,并非汉地制度自然发展的结果。

——摘编自张帆《元朝行省的两个基本特征—读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实行路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行省制的基本特征。
2023-10-1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政治制度
(1)中枢机构的演化
①明朝:1380年,明太祖废除_____和宰相。明成祖在位时设立内阁制。
②清朝:雍正帝设立_____,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2)中央集权的演化
①明初:废行中书省,后向各省派出_____、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②清朝:巡抚成了一省长官。明清时期形成省、_____、县三级行政制度。
(3)张居正改革
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措施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_____,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_____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得到缓解
2023-08-2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统编版一轮通史版课时夯基专题练-中国古代史4-3明清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