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年间,正值清代的鼎盛时期。乾隆帝大力提倡“稽古右文”,设立四库全书馆,任命360多位高官。李者耗时十三年编成《四库全书》,《全书》按照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共7.9万卷约8亿字,堪称中国古代丛书之最,它集中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浩瀚的文献典籍,也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历来有“典籍总汇,文化渊薮”的美誉。在丛书编纂过程中,一些与正统儒家学说和统治者价值观念相悖离、与清政权的统治思想和文化政策相抵触的著作未能收录,甚至遭到删改和禁毁,有关科学技术、生产技艺方面的书籍,以及记载国外地理、风土、人情的图书,也收录很少。

——摘编自黄爱平《<四序全书>的编纂与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二   1751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等人。参加编撰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百科全书的编写,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

——摘自刘祚昌等《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这两部著作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两部著作的不同影响。
2020-09-15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城空前广大,为了对国家进行有效管理,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清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中央,内阁仍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职责一如明朝,主要阁员包括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等,满官权力一般高于汉官。雍正时期,为了加强权力,设立军机处。在地方,鸦片战争前,清朝在内地共设行省18个,此外还有与行省大体相当的边疆特别行政区,例如在西藏地区,地方政教领袖达赖和班禅掌政令、但中央设置驻藏大臣与其具有同等的权位。在内外蒙古地区实行盟族制度,盟长由中央从王公中简选任命。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国民权利方面,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拥有的权利除了被西方启蒙思想家反复强调过的言论、结社等自由外,还特别强调了考试权;在政权架构方面,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同时,约法还特别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回总统的意见。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1)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颁布的历史背景
2020-08-0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五校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古今中外人类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它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社会巨变的战国时期。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戴宵性贞正,死时“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高宗永徽三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

——摘编自王春瑜《中国反贪史》

材料三: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审计以及政府等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

但同时,英国又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

——《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反腐败的举措。
(2)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本质区别。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1)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治自由化”的的实质和积极影响。

材料三 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CCTV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3)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指出“英国文化模式“的特点。

材料四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民主增量”的主要表现。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认识。

2018-11-0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桐城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5 . 阅读下图,请完成:

图1为中国古代某个朝代的诏书版文,版文内容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六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状、绾均为人名),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

图2为我国某一朝代的衡器和货币。

(1)请根据以上图片信息判断其所处朝代,并说出判断的依据。(至少列举三条)

(2)图1版文内容反映的政治制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3)这一政治制度确立后,和地方分权势力的斗争长期延续,概括指出从两汉到北宋,为解决地方分权的问题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2018-11-0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灵山县那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开国初,太祖赵匡胤即颁布《盗窃律》等一系列律令,同时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吏……具有很大权威性。

—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专制政治下,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基于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思考,自1938年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在1943年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对王震等22名克己奉公、功绩卓著的干部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

—据《建党85周年特稿:五个案例见证党的反腐之路》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初反腐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用这些方式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这一现象的理解,并分析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展廉政建设“历史的和现实的”必要性。

7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虎符”是中国古代君主和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后调动军队的凭信物,多以青铜铸造。

名称:杜虎符(注:“杜”为地名)

铭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名称:阳陵虎符(注:“阳陵”为地名)

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1)从上述图文材料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根据这些历史信息,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信息结论
必须在“符合”后,地方才能调兵五十人以上
杜虎符产生于统一全国前,阳陵虎符产生于秦统一全国后

材料二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公元前127年,参与一项重大决策的讨论,即是否推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请根据左边文本框的内容,在下边文本框内A、B两处填写你作为决策者是否同意推行推恩令,并说明理由。

背景是否推行“推恩令”
汉初贾谊曾提出“推恩令”未被采纳;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策”,却导致七国之乱;最终不得不以武力平定。推行推恩令,因为削藩可能导致王国叛乱,带来动乱。
(主父偃)说上(武帝)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A
匈奴虎视中原,北方边患危急,用兵迫在眉睫。B

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出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根据材料三,归纳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大不列颠国通过“光荣革命”驯服了专制王权,使得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及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是指什么?(2)结合史实并根据材料二概述自“光荣革命”至十九世纪中期,大不列颠国是如何用和平渐进之方式来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材料三中的旧体制“既已拆卸”指的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又是指什么?试根据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形势来分析“拆卸”的背景。

(4)结合上述三段材料归纳世界历史上政治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017-03-0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中央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那就要放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而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方面,则是从宋代起中央集权就高度发达了,其时地方分权最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千年来一直都在变化,都在不断地调整。

——摘编自凤凰网:周振鹤《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像钟摆一样》

材料二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北宋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的背景。简要说明北宋主要是通过哪些官制的变化来实现“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的?

(2)材料二“两种不同的政府”、“几个分立的部门”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的理解。

2017-10-1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材料二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十二条   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非依法律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惩戒条规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依据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结合史实,举例说明材料一中两种模式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