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1 道试题
1 . 隋文帝于开皇五年实行输籍定样,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重新规定应纳税额,"定其名,轻其数,使人知为浮客,被强家收大半之赋,为编氓奉公上,蒙轻减之征",从而使得大量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这一举措的实行(     
①确保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③开创户籍三年一造的惯例   ④与"大索貌阅"形成互动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2 . 张帆在《中国古代经济简史》论述到: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旬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据此可知,两税法的作用不包括(     
A.减轻了政府的人身控制B.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简化了税收名目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3 . 雍正年间,湖南永顺府把以前土司征收的“火坑钱”“锄头钱”“烟火钱”等项杂派私征加以禁革,而代之以与中原划一的制度,按田地肥瘠分别征收数量不等的赋税。这一做法(     
A.奠定了现代中国基本政治版图B.体现出地方治理方式的灵活性
C.确立了对湖南地区的有效管理D.适应了大一统国家的内在要求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一条鞭法推行全国之前的一系列赋役改革,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虽然名称不一,但无一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一条鞭法是这一系列赋役改革的延续和总结。由此白银货币化向全国各地铺开,标志晚明中国出现了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和全球化的参与,是中国社会转型、近代开启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实际上就是从身份到契约的发展过程。农民与土地就此开始分离,开始了非农民化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最终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形成,商帮兴起,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市场化进程。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农业走向商业化的过程,一个农业经济走向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商业化过程。晚明时期市镇发展非常迅速,远远超过了宋元时代。

——摘编自万明《明代中国白银货币化研究:中国早期近代化历史进程新论》


(1)据材料从两个角度概括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程。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白银——赋役货币化的意义。
2023-09-2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基地大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明之初,朝廷编定民间户口、赋役,各给户由,我仁六公克当四五都一甲(甲首)。值壬年策应公务,计管甲三户:本都大帽刘玉,即今溪头张偷;德化石山吴隆;景山李早,即今柯舜、柯兴隆。顺治戊子年,依明制编户藉,吾族仍一甲之班。嗣是军兴旁午,最苦大当,荷先祖默佑,米产如故,实赖一、二贤子孙支持之力。康熙廿三年甲子以后,上宪严革里役之弊,至庚午,制台兴公又设均苗法,每班酌定五十三石零,吾族丁米不减于前。邑官吏……将户内管甲拨出他班,而本族依旧居四五都一甲十班之首。自古及今,大造编审,米有增减,户头易名,难以详载。康照辛丑年编审,尚有四十余石,配官丁二十丁,户名今称郑泰矣,嗣后又再易郑雄。

——摘自福建永春县荣华《郑氏族谱》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及清代前期基层治理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及清代前期基层治理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族谱的史料价值。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人口和耕地是首位的生产资源,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的盛衰,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实行了“户籍相伍”制度,在农民的户籍中增加了年纪和土地占有状况。由于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和内战,以及十六国的北方混乱,引起北方人民大量流亡江南,到达长江流域的总数不少于70万人,滞留山东境内的达20万人。北方农民的南下,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使了南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方的人口亦有较大增加。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便出现了天下田无荒弃的现象,按“黄册”登记的户口,户达16 052 860,口达60545 812,每户平均3. 77口。康熙五十年时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不存在像前朝那样隐漏户口的情况。

——摘编自叶瑞汶《中国历代人口和耕地走势的分析》

材料二:

说明:隋612年的数据是偏走的,在20多年里耕地增长了36.5亿亩,这个增长速度是不可靠的。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个时期因为处于国家战乱分裂时期,资料记载很少,没有找到比较准确的数字,所以在图表上没有计入。

——摘编自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并说明促使这些特征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历史时期,就“人口、耕地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据史料记载,清朝定额租制下,“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农勤则倍收,产户不得过而问焉”。这说明当时(     
A.封建土地制度趋于瓦解B.农民的经济依附关系被解除
C.佃农拥有了土地所有权D.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已分离
2023-09-22更新 | 270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一)历史试题
8 . 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商民缴纳关税,“宜秉公议定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1950年,政务院确定海关税应以“保护国家生产,保护国内生产品能与外国商品竞争”为出发点。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关税自主的基本实现B.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C.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D.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确立
2023-09-17更新 | 253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乐东县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项目和征收手续,以银代役,赋役合一,但带有浓厚东南地域色彩。在南方推行较为顺利,在北方推广时却遭到强烈抵制。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
C.白银流入数量D.民户数量多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针对上层人士大量隐瞒田产的现象,秉持着“赋税平”的思想,对一切耕地重新丈量,按亩征税。达到“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的效果。与此同时,商鞅反对无差别的轻徭薄税,而是采取农轻商重的原则。变法通过减少劳役,保证农民有充足的劳动时间开垦荒地,扩大农田面积,也吸引了其他诸侯国的农民来秦国垦荒。商鞅变法下赋税一律用粮食缴纳。商鞅认为粮食是代表财富的唯一形式,即使手里有大量货币,也要用来购买粮食。赋税一律纳粟,既可以使国家税收政策达到统一,也驱使人民务农。

——周少琰《中国古代税制改革演进及税制思想研究》

材料二   张居正在改革税制时提出“农商利益兼顾”的税收管理思想。认为“古为之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济也”。同时主张减少各地的苛杂商税以促进农商经济的协调发展。认为轻关市之征和省田亩之征,同是农商并荣,国富民足的前提条件。此外,张居正的赋税思想并非单纯地就税论税来增加赋税,而是从发展社会经济出发,在积极扶植税源基础上实现国家赋税的保障,以期达到“均粮足民”和“富国强兵”的目标。

——周少琰《中国古代税制改革演进及税制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中赋税改革的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赋税征收思想对当今的启示。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