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0 道试题
1 . 唐朝前期,财政完全由中央统收统支,各地的赋税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运送到京城或指定的国库,中央对地方的支出又要转运到各地。两税法实行后,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被送往京城。这一转变(     
A.导致藩镇势力日益坐大B.降低了政府对实物税的依赖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赋役负担
2 .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通过革除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创造富有生机的新制度、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帝以问宰相陆贽,贽上疏请厘革其甚害者,其一曰:赋役旧法,行之百年,人以为便。……陛下初即位,宜损上益下,啬用节财,而摘郡邑,验簿书,州取大历中一年科率多者为两税定法,此总无名之暴赋而立常规也。夫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两税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税轻,多者税重。

——欧阳修《新唐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改革的发起者及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023-10-2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观澜湖华侨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通观东汉迄于唐中叶600余年间客与部曲的演变过程,始终以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基本矛盾呈现出来,即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家、私属等,而国家又企图使他们复归为编户。这一矛盾(     
A.推动了赋税征收标准的变革B.是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的根源
C.伴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D.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4 . 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2023-10-20更新 | 1066次组卷 | 27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下表是两税法在晚唐行政体系中具体实施的方案,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行政级别财政来源
中央州上供
藩镇(节度使、观察使)所辖州的部分税收上缴(称送使)
送使外的留州份额
A.削弱了藩镇割据的势力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杜绝了额外加税的可能D.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023-10-13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唐代中期实行赋税改革,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该赋税制度是(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租调制D.郡国并行制
7 . 张帆在《中国古代经济简史》论述到: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旬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据此可知,两税法的作用不包括(     
A.减轻了政府的人身控制B.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简化了税收名目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9 . 唐朝中后期推行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唐朝这一改革(     
A.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B.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C.不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D.实质上废除了人头税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同时分析两税法的意义。
2023-10-0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