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材料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赵国人。年十五岁时,到齐国国都临淄的稷下游学,到齐襄王时,又回到稷下,成为最年老的老师。荀子认为天的变化是自然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所谓“天行有常”。他提出“天人相分论”,第一次把天与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区分开来,强调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荀子的性恶论,是作为其“礼治”主张的理论依据的。荀子所说的礼和法是有区别的,礼是统治的准则,法必须根据礼来制定。基于上述理论,荀子认为运用“礼义”才能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他主张实行中央集权,统一法制,确立一个起指导作用的政治纲领。荀子把国君与人民的关系看作舟与水的关系,因此他主张以减轻赋税等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采用“仁义”和“王道”来争取人民归向,从而完成统一的历史任务。

——摘编自杨宽《战国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荀子思想形成的原因。
2022-02-2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第七次高考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湾战争在地面作战时,以美军为核心的多国部队在进入前几天实施隐蔽的向西机动,绕过伊拉克军队防御正面,直插伊拉克军队后方。多国部队形成绝对优势兵力,为确保一举突破伊军防线,采取了迂回、包围、渗透、突破和正面进攻相结合的战法。美军在地面作战中不刻板的规定完成任务的具体办法,美军指挥员能根据战场情况变化,迅速做出新的改变,坦克兵、通信兵、防化兵配合步兵也可以随时调整。美第18空降军在进攻的头一天即推进280公里,担任主攻的第7军也在第一天就深入伊境达30公里,多国部队迅速将伊军一分为二,并分别包围,使伊军陷入绝境,只好投降。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高技术武器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作战指挥体制近乎“网络化”,运用陆、海、空、电磁等多维空间的多元性信息指挥。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是必军自越南战争后主导参加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在战争中、美军首次将大高科技武器投入实战,展示了压倒性的制空、制电磁优势。通过海湾战争,美国进一步加强了与波斯湾地区的国家的军事、政治合作,强化了美军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摘编自李成刚《冷战结束后的局部战争一海湾战争》


(1)简要概括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地面作战的特点。
(2)分祈说明海湾战争的影响。
2021-10-2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2届高三10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咸同之际(1850——1875),是晚清财政体制变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关税所入仅存虚名”,中央政府出于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起初被动默许地方自行筹措军饷,后来却主动督促各地督抚“无论何款,赶紧设法筹备”。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晚清政府也曾试图将下放的财权收归中央,却使得地方财权进一步扩展,终使财权下移之局呈不可逆转之势。各种洋务企业的开办,地方掌握和控制了新的财源一官业盈利,随着洋务局所的增加,所需人员增多,督抚的用人权也延续下来,以省为单位的经济体系、财税体系、军事体系、外交体系逐步形成,地方事权的扩展成为财权下移的一股推动力量。此外,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晚清财权的下移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蔡国斌《咸同变局与晚清财权下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咸同时期中央财权下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咸同时期中央财权下移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屋舍之税起源很早,且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先秦的“廛布”首向官府管辖市场中的商业用房征税。汉代的“市肆之税”指向官府和私人用房,既有商业性用房也有居住用房,具有城市土地利用、屋舍和经营税共征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店舍之征开始对房屋划分等级,屋舍之税的征收办法开始具体化。唐代“间架税”具有单一屋税的性质,征税办法的操作性强。五代十国时期“屋税”之名正式出现,且成为国家常赋。宋代确立城郭之赋以及宅税和地税的分野。由此,屋税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税目,改变了此前屋舍、土地利用和经营税混而征之的情况。这一嬗变,是我国古代城市不断发展、人口增多、城市建筑用途多样、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结果。

——据吴晓亮等《先秦至唐宋屋舍之税嬗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到唐宋房产税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房产税改革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始终认定“吾国必须统一”,并确信“中国终究能统一”。孙中山指出,中国“国土统一已数千年矣;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最近六年护法之举其目的实为统一”,中国现在要的是“民主统一,共和统一”。他强调“合满、汉、蒙、回、藏诸地为一国”的民族统一和领土统一,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首要目标,而各省“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的军政统一,也为国家统一的重要条件。孙中山认为统一国家的方法应依时局变化之情势来择定,曾一再表明要以北伐来武力统一全国。孙中山深知“统一与否实关中国存亡”,因此他始终“把重新统一中国看成是头等大事”,毕生为实现祖国之独立、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摘编自周兴樑《孙中山祖国统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祖国统一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孙中山为实现祖国统一所作的贡献。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1412月,在总统时国会的演说中,威尔逊定位美国在一战中的角色―不偏不倚的调解者:“我们是和平的获益者,我们现在热切希望这一特征(即保持中立)可以让我们不用屈从于其他国家。19171月,威康二世批准了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318日,包括蓝辛、豪斯在内的大部分威尔逊政府成员主张对德宣战。46日,国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对德宣战问题。同日,威尔逊发表了宣战咨文,提出“世界叶民主更安全”的口号。191711月,俄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十月革命,加重了西线的形势。威尔逊于191818日,在国会就战后国际秩序发表了演讲,提出了著名的“战后和平十四点”。这份讲话是威尔逊构建战后世界和国际秩序最为具体的一个方案,几乎囊括了威尔逊时战后世界安排的所有问题。

——摘编自吕源《国际联盟盟约在美国失败的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对一战态度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参加一战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与日本双方基于反俄的共同立场于1902130日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这个盟约可以迅速解决英国在远东的海军力量弱于法俄的难题,维护其在中国的利益,也消除了日本对德国或法国在日俄开战时加入俄国一边的忧虑,日本可以放手准备与俄国开战。英日同盟的缔结标志着英国“光辉孤立”外交政策的破产,英国朝着结盟外交迈出了第一步。此例一开,英国在欧洲的类似行动便接踵而至了。1904年,英国与宿敌法国缔结协约,划分了两国在亚非等地的势力范围,解决了殖民地方面的纠纷。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英俄解决了在亚洲势力范围方面的纠纷。以上两项协约加上已缔结的俄法同盟,使英法俄三国最终形成了针对德国的协约国集团。

——摘编自孙科斌《从“光辉孤立”到结盟外交——英国光辉孤立政策的推行与破产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前大国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大国关系变化的影响。

8 .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从而减弱了导致世界性战争爆发的政治经济根源。资本主义国家间还建立了较战前相对良性运转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战争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完全瓦解,其经济政治基础已经崩溃,用世界战争去殖民的方式,已走到了历史尽头。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呈现出全新的两种制度国家及国家集团相互制约、和平共存的总体政治态势。20世纪60年代末,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又极大地促进其继续向有利于世界和平方向演进。二战催生了更有力的以维护世界和平为目标的全球性国际组织——联合国。在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世界的和平做出了伟大贡献,使中国和平与民主的力量壮大,同时也获得了实践其和平理念的政治基础。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创了战后世界历史一个新的时代,形成了制约世界大战的国际政治经济机制,这使时代主题由战前的战争与动荡转变为战后的和平与发展。

——摘编自胡德坤、韩永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和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论语·雍也》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一直以来的传统儒家学者对此段文字都避而不谈。19世纪末,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对此特别作出解释说:“盖当时旧制,见国君必见其夫人。如今泰西诸国皆然”。同时期谭嗣同在自己的《仁学》中提到“仁之为道也凡四:……曰男女内外通,子见南子是也”。1903年湖北学生在报刊发表的《支那女权愤言》也认为孔子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是一种礼节,是尊重女性的体现,并提出“孔子而生于今日中国,有提出男女平等之问题者,孔子必与于名誉赞成员之列,而不否决之也”。

——摘自夏晓虹《晚清女权思想渊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对“子见南子”态度的变化及出现新解释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出现不同解读及其不同时期地位变化的原因。
2021-08-2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四)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西晋时期“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北方人常常谑称南方人为“鱼鳖之徒”。至北魏时期,京城洛阳食鱼之人渐多,甚至出现了“洛鲤伊鲂,贵于牛羊”的景象。这一变化表明
A.南北饮食习惯趋同B.北方民族交融加强
C.北方农业得到恢复D.南方经济地位上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