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丘逢甲先生(1864~1912年),是近代台湾史上有影响的人物。甲午中日战争初起,他即预感到台湾的危难,于是登高而呼,以“抗倭守土”号召乡里,“倾家财以为兵饷”,投笔从戎,创办义军,以备战守。马关割台的噩耗传来,丘逢甲痛心疾首,拍案而起,“刺血三上书”,率领台湾绅民向清廷愤怒抗争,坚决反对割让台湾予日本。当一切努力均告无效,在“无天可吁,无主可依”“无人肯援”而强敌压境的危急时刻,丘逢甲又“义不臣倭”,力倡建立以清朝为正朔的“台湾民主国”,与台湾绅民一起奋起自主保台,为反抗日本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祖国领土的主权,进行了不懈地努力。事败后,丘逄甲满怀悲愤,饮恨内渡祖国大陆,定居广东。但他并未就此消沉,内渡十七年,始终以“强祖国、复土雪耻”为职志,以“教育救国”为己任,不辞辛劳,长期奔波于潮、嘉、穗等地,积极倡导新式教育,主持创办过多所学校,为国家民族培育人才,建树颇丰。晚年,更由赞助维新改良进而同情、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徐博东、黄志平《丘逢甲传(增订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丘逢甲生活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丘逢甲的历史功绩。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劳动英雄和先进生产者主要来自农业、机关和军队方面,劳模精神则是“为革命献身、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经验加创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劳模主要来自工业战线的基层,一线产业技术工人是主流,评选出来的劳模通常是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生产能力的“老黄牛式”的技术工人。王进喜、时传祥、张秉贵、倪志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劳模精神的内涵则演变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林巧稚、陈景润、邓稼先等科研工作者成为代表人物。这一时期的劳模不仅具有无私奉献、拼命苦干的“老黄牛”精神,更强调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改革开放事业的突出贡献。

——摘编自李珂《楷模与引领劳动模范评选制度的嬗变与省思》


根据材料概括评选劳模标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他从小聪明过人,爱好老庄学说。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序言中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并躬身实践;认为医者首先应高度重视生命、以救人疾苦为己任。他精读“《素问》《黄帝针经》……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认真研习经典,虚心求教,掌握中医理论,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他倡导医者在病人来就医时一视同仁,保持仁爱之心,把病人当作亲友般对待,做到“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少小婴孺方》篇中,他还强调妇女儿童因生理病理的特殊性,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摘编自闫彦敬《浅论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思邈的医德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思邈医德思想形成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于195012月,主要任务是处理二战后欧洲的难民问题。到50年代中期,美国出于反对苏联的需要转而支持联合国难民署,这使它收到更多国家的资金捐赠。50年代后期,随着美苏争霸范围的扩大和第三世界反帝反难斗争的高涨,苏联和不少亚非国家也开始支持联合国难民署。60年代,联合国大会授权它在世界各地设立公署机关,从而使它拥有较大自主权,工作范围进入到因为南北差异造成的新的难民问题领域。80年代末以来,由于世界各国内部及地区性战争频发,亚非拉甚至欧洲地区都出现了难民潮。联合国难民署始终是解决世界难民问题的中坚力量。

然而,联合国难民署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各国的自愿捐助,伴随国际危机的日益增多,其经费短缺现象愈发严重,此外,来自捐赠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治压力也使它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成为大国的御用工具,要么丧失在国际难民救援工作中的应有地位。

——摘编自何慧《论联合国难民署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联合国难民署成立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际社会为解决联合国难民署面临的问题应采取的策略。
2023-04-08更新 | 128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苏联的目标是具体的,即占领领土。美国所追求的目标则是抽象目标或环境目标,它关心的是世界政治大环境。战后英美法苏对于欧洲的分区管制形成的“四大警察”理念是一种追求“双赢”的理念。而根据囚徒困境模型分析,安全感是达到“双赢”结果的基本要求。而战后美苏之间安全感从未存在过;不光是因为两极格局、东欧真空,更根本的是因为战后形成的两极力量不均衡,又不足以使一方完全支配另一方,因此弱的一方必然奋起而追之,而这又会导致强的一方产生更强的戒心。苏联作为极权主义国家,对美国天生就有戒心,因为其要控制信息的输入来维持政权的稳定。”所以,罗斯福的大国合作之梦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美苏最终还是从合作走向了对抗。

——摘编自袁茵《论冷战的起源——虚假均势、集权主义政体与冷战的爆发》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出现众多问题,如资本的配置正在向那些具有资本垄断权利的国家集中;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之间内部贫富失衡问题严重;一些国家主张的所谓民主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民主意义,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动乱;全球面临的生态平衡挑战非常严重等。随着美国霸权在国际体系中不断衰退和新兴经济体的陆续崛起,全球治理由霸权时代的垂直结构逐渐趋于扁平,一元化治理由于国际权力的不断分散开始走向多元的全球治理模式。

——摘编自刘长喜、毛博《全球治理之殇与中国方案》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冷战格局下中国外交新思维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分析当前全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指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2022-10-26更新 | 340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伊战争正是由于美国的介入,才延续了八年之久。战争开始,美国表面上中立但实际上却支持伊拉克,对处于弱势的伊朗也提供了一定的扶持。当伊朗开始反攻时,美国便坚定地支持伊拉克,打击伊朗。到战争后期,在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影响下,美国不仅偏袒伊拉克,任其使用化学武器,还与伊朗接触,在经济利益诱惑及人质事件的压力下,美国用武器换人质,爆出“伊朗门事件”,以至受到国际社会谴责,并在此压力下,最后更加坚定地支持伊拉克,打击伊朗。

注:美国人质事件:1979114日,伊朗数百名穆斯林学生攻占了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把其中的60余人扣为人质。

——冀开运李丽娟《美国与两伊战争关系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两伊战争的政策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国对两伊战争的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方面,明治政府积极地发展近代教育。1871年成立文部省,负责主持文教改革事宜。1872年8月,文部省颁布了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重要改革法令——《学制》。《学制》明确规定了从小学抓起,普及初等国民教育的方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中等教育。1883年的《农学校通则》和次年的《商业学校通则》推动了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得以发展。同时,优先重点建立了以东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等教育机构,来培养技术人员和国家干部。至1932年,日本的国立大学便达到6所,非国立大学20所,其它高等机构达到235所,小学入学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并向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派出留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学校除了教授各类社会与自然科学知识外,还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宣扬“大和魂”、武士道、儒教的伦理道德,以树立天皇神权为中心的皇权主义、法西斯主义等。

——摘编自王光波《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国维(18771927),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在通州师范学校和苏州师范学堂担任第一批教员,任教期间积极谋求改善教育方式,堪称近代师范教育的先驱。他还翻译诸多教科书,为当时急需教师和教材的教育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国维最早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举以培养“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他主张大兴高等教育,实行“贵族主义”的兴学政策。他认为大学应承担培养年轻一代理论学术人才的责任,学术应提倡自由和独立。王国维在教育方面的著述甚丰,撰有《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教育之宗旨》《欧洲大学小史》《法兰西之教育》等。

——摘编自谢维扬等《王国维全集》


(1)根据材料,概括王国维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国维能作出教育贡献的原因。
9 . 马克思曾说:“国王永远只能把人民给予他的东西给予人民。从经济上说情况就是这样。但是,恰恰在人们开始识破这个经济秘密的时候,立宪的国王就出现了。因此,捐税问题始终是推翻天赋的国王的第一个原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295年,为应付苏格兰、威尔士及法国之间的战争,爱德华一世召集大会议,以寻求足够的政治和财政支持。本次会议的参加者涵盖了英国国内的各个阶层,包括高级教士、男爵、伯爵及各郡和自由市的地方代表。此后,召集各界代表出席大会议得到普遍的认可,而大会议也完成向议会的转变,此次会议也被人们称为“模范议会”。本次会议的召开也意味着议会课税权的初步确立,即未经议会批准,国王不得征税。

材料二   英法百年战争开始后,英国的王室财政很快被消耗殆尽,被迫开始大量借款。13404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国王及上议院和下议院之间终于达成一致意见,爱德华三世的财政危机得以解决。第一,上、下两院共同向国王授予协助金税款,征税方案则采用上议院最初提出的办法,即针对全国臣民的玉米、羊毛和羊羔,就其价值征收1/10的税款;第二,作为回报,国王接受下议院的请愿要求,同意成立管理王室收入的专门委员会,并授权议会起草相关的法律。该法律的目的就是控制国王财政收入的支出。该法第3条规定,国王的所有收入,包括税收、关税、婚姻税及国王回收土地等,应该由议会指定的贵族组成的专门委员会来管理,以备应付战争时期的国王财政需要,而非挪作他用。由此,议会课税权得到第一次完善,即明确了议会课税权的具体主体是上议院和下议院。

材料三   光荣革命之于英国财税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在恢复议会课税权及树立议会课税权权威两个方面。一方面,光荣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使得议会得以恢复固有的权利和自由,其中就包括议会课税权,亦即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随意征税。而这一内容就体现在《权利法案》第4条中。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光荣革命的胜利,使得上述恢复的议会课税权,不会再遭到诸如斯图亚特王朝时期那样的亵渎和破坏了。此时的议会课税权,已经具有了更高的权威性。

——以上材料摘引自任超《英国财税法史研究:从诺曼征服到光荣革命》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议会课税权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议会课税权权威确立的历史意义。
10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朱丹溪,名震亨,金元名医。年幼丧父,全家靠母亲戚氏一人支撑,戚氏对儿子“有恩且严”。在逆境中成长的朱丹溪性格豪迈,见义勇为,从不肯出人下。一次母亲重病,而“众工束手”,因此他立志学医。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但《素问》一书深奥难懂,他就“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道”,过了两年,医学有所得,再对难点进一步研究、探索,治好了母亲的病。此时他已36岁,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他毅然离开妻儿老母,到处求学。求学期间他很注重观察,体会到“阴易乏,阳易元,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为创立后来的丹溪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曾说:“有病则病受之”,对体格强健、病情较急的患者,常灵活运用,单纯用攻击之药;关于情志过分变动引起的疾病,或“以情解情”,或行气解郁,或化瘀兼用补药,种种不一。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并著书多篇,围绕着养阴的观点,深入论述养生的道理。他的“相火论”是在师承了寒凉派刘完素火热病机的基础上,又参之以“太极”之理,进一步加以阐发和补充发展而来的。他还在临床上阐明气、血、痰、瘀的致病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套完整的疗法,大大丰富了杂病的辩证论治内容。

——摘编自李文莉《金元名医—朱丹溪》


(1)根据材料,概括朱丹溪的医学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丹溪能够成为金元名医的原因。
2022-09-2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