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春秋时,燕国势力进入辽河流域,东北地区的东胡族与华夏族的交往愈趋密切;齐国成为东方大国,汇东夷等族于其中;战国时,韩、赵、魏三国则与今山西、河北、河南地域范围内的白狄、赤狄等民族相交融。这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加强B.民族交融的趋势得到加强
C.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逐渐形成D.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减弱
2 . 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即将当时人所知道的“天下”按地理区域分为九大部分。这反映出
A.华夏认同观念开始产生B.时人已有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
C.各民族进一步交往融合D.诸侯争霸致使国家走向了分裂
3 . “中国”与“夏”两个概念约在西周初同时出现,一个指若干王族先后控制过的天下之“中”的中央王国区,一个指获得此中央王国区控制权的王族身份。这两个概念并存表明西周时期(     
A.诸侯纷争局面日趋严重B.血缘宗法观念得以确立
C.华夏民族认同逐渐形成D.君主专制体制初显端倪
4 . 陕北地区在春秋时期是狄人的主要活动地域,近年在陕北绥德、榆林、米脂、延川、延长、延安等地区出土大量战国时期代表中原文化的铜礼器和铜兵器,而代表狄文化特色的物品则很少见到。这说明当时
A.少数民族华夏化程度加深B.华夏族的认同感开始产生
C.南方北方的文化交流频繁D.青铜器已得到较广泛应用
5 . 春秋初期,诸侯国中只有姬姓的鲁、蔡、卫、晋、郑、燕等诸侯国被称为“诸夏(华夏族)”。而到战国时期,曾被看作蛮夷的秦、楚、越等地处边远或外姓的诸侯国也被称为“诸夏”。出现这一变化说明
A.战国时期局部统一的基本实现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并发展
C.国家治理体现家国一体的色彩D.周代分封制下的疆域得到扩展
6 . 先秦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左传·襄公十四年》载曰,蛮夷戎狄“饮食衣服,不与华同”,后来的《史记·秦本纪》也指出,华夏“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而“戎夷无此”。据此推知,当时华夏与蛮夷的区分标准本质上是
A.血缘关系与宗法观念B.衣食风尚与礼乐法度
C.民族心理与风土民情D.文化选择与文明进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以《诗经》中的词句互相酬答,是春秋时期各国往来的通例。当时诸国往来,每逢外交场合甚至作战,都会互引《诗经》作为风雅明礼的表现,而瞠目以对、不知所云者则被视为粗鄙无文。据此可知,当时
A.《诗经》是维系秩序的纽带B.儒家思想最具社会影响力
C.华夏文化认同意识较强D.“百家争鸣”影响社会政治
9 .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去世,楚国大臣们商议谥号,说“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说明楚国人(     )
A.已形成华夏认同观念B.承认了中原地区的统治
C.接受了东周王室控制D.开始对华夏族实行统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东夷是周朝时中原族群对东方族群的泛称,春秋时期东夷族群的铜器中使用铭文与同时期的中原族群存在一些差异,但铭文种类、惯用词句、纪年方式、书写方式以及人的称呼、排行等方面,与中原族群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由此可知,东夷族群
A.与中原族群同步发展B.逐渐融入中原文明
C.与中原诸国争夺霸权D.注重发展冶金工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