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史学家张荫麟指出:“古人名与姓氏不并举,因为在比较原始的社会里,互相接触的人,以同姓氏为常,自无以姓氏冠其名上之必要。”战国以后,这一习惯发生变化,在文献中姓与名并举的现象越来越频繁。援引张荫麟的历史解释可推知,战国后(     
A.各族杂处的情况日益增多B.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出现
C.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D.工商业经济有重大发展
2 . 战国时期,“天下”主要对应“冠带之伦”的中原诸侯;秦始皇“尽并兼天下诸侯”后,“天下”的范围相应扩展至周边“四夷”所处的区域;汉武帝时期复“外攘四夷”,“天下”范围进一步扩展。“天下”范围的演变(     
A.有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B.消除了国家分裂隐患
C.保证了民众生产生活的稳定D.凸显了中原核心地位
3 . 春秋时期,中原贵族与周边民族通婚之事时常发生,诸侯如晋献公先后娶四位戎女为妻,赵简子将其女嫁给代国国君,士大夫阶层如赵衰在随晋文公流亡期间娶赤狄女为妻,鲁国公孙敖曾先后两次与苔国联姻。这反映出当时(     
A.华夷之辩理念已被抛弃B.夷狄华夏认同意识日益深化
C.传统宗法秩序逐渐崩溃D.民族交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4 . 张帆在《中国古代简史》中写道:“春秋争霸史主要是齐、晋两国与楚国争夺霸权的历史,这本身就带有华夷之争的性质。……楚国也在北向争霸的漫长过程中逐步向华夏集团靠拢……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秦灭六国,诸夏为一,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最终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作者旨在说明春秋时期(       
A.华夏与诸夷之间的差别不复存在B.华夷矛盾成为诸侯争霸的主因
C.诸侯间战争客观有利于华夏认同D.华夏族最终演变为统一的汉族
5 . 孟子曾论述:舜生于诸冯,是“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是“西夷之人也”,他们的出生地相隔千余里,生存年代相距千余年,但他们均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事功“得志行乎中国”,成为华夏族“圣人”。这表明当时(       
A.儒学成为主流思想B.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C.诸族同源观念流行D.夷夏文化差距消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汉时期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的历史研究记述。这可用于说明秦汉时期(        

文献记述

出处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史记·匈奴列传》
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史记·东越列传》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后汉书·西羌传》
A.民族文化差异逐步消失B.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加强
C.民族关系得到极大缓和D.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7 . 迨至春秋,无论东土叔夷钟铭文“处禹之绪”,《诗经·鲁颂·閟宫》“缵禹之绪”西土秦公簋铭文“鼎宅禹迹”,还是南土姆加编钟铭文“帅禹之绪”,皆自称据有“禹迹”这反映了当时(       
A.华夏共同体形成和壮大B.古代疆域格局基本奠定
C.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D.工具改进推动土地开发
8 . 陆浑戎是戎族的一支,原居于今甘肃敦煌一带西周灭亡后逐渐迁至河南洛阳的伊川地区。史载,有位周朝的大夫路过伊川,看到当地百姓在野外披发(戎族传统装扮)祭祀.感叹“不及百年,此其戎乎!此礼之亡矣”。这反映了(     
A.周朝疆域的拓展B.戎族对周王权威的藐视
C.中原文化的衰落D.民族的迁徙与交融趋势
9 . 赤狄各部虽然盛极一时,然而由于它们彼此互不统属,后来实际处在中原各邦的包围之中。在鲁宣公十五年至鲁成公三年(公元前594—588年)里,赤狄被晋邦各个击破,其人口和地盘尽入晋邦。至此,古老的鬼方已完全被华夏族征服。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民族融合得到发展B.华夏认同观念得以产生
C.诸侯兼并战争频繁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
10 .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高度的文明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许多邦国部落逐渐融入,给“华夏”注入新的活力。“华夏”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A.推动了诸侯国富国强兵的步伐B.导致诸侯争霸的兼并局面更加剧烈
C.成为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原因D.为统一多民族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2022-09-12更新 | 2173次组卷 | 34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