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如表为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的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     
记述出处
楚庄王问政申叔时,申叔时“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国语:楚语上》
(刘渊,字元海,十六国汉赵开国者,匈奴人)幼好西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晋书·刘元海载记》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资治通鉴》
A.儒家思想的传播B.政治制度的创新C.华夏认同的演进D.社会教化的功能
2 . 有学者称“周初领袖放弃了狭义的种族和宗教排外性,大张旗鼓地结合起军事、拟血缘原则和超种族组织,终于超越邦国联盟这层格局,把华夏带上一个空间稳健的统合体制”。该学者认为,西周(     
A.推动了华夏统一B.放弃了宗教神权
C.建立了中央集权D.扩大了统治范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中国古代民族中,无论“诸夏”还是“夷狄”,皆“天地所生”,都受着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支配,都有创造出文明的可能和权利。虽然强调中原文化的主体地位,但是“夷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夷夏”的文化差别不是绝对的,如楚国自称“我蛮夷也”。据此可知(     
A.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B.民族交融呈双向互动性
C.中原文明展示强大向心力D.夷夏文化差异性消失
4 .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一个嵌在太行山东麓一带由白狄人建立的国家。其音乐舞蹈艺术既有游牧民族剽悍雄健的传统,又吸收了华夏艺术柔和婉丽的风格,刚柔并济,独有特色。这体现了当时(     
A.华夏族艺术更具有生命力B.华夏认同观念的萌发
C.分封制推动少数民族发展D.华夏文化影响力扩大
2023-09-30更新 | 10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在古代中国,从商周时期的“夷夏异制”到春秋战国以来的“华夷一体”,体现了对中原地区最高境界“华夏”的认同。这一认同(     
A.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B.说明了游牧民族大量内迁
C.彰显了国家统一的潮流D.证实了诸侯争霸日益剧烈
6 . 如表各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结论
A山西垣曲县北白鹅村东周王畿墓地,出土了具有西北戎狄文化典型特征的虎纹铜罐东周时期华夏族群与戎狄族群存在交往交融
B地中海东岸的城市帕尔米拉古城遗迹,考古挖掘出来自汉代的丝绸纺织品样本帕尔米拉文明与汉朝曾开展直接的丝绸贸易
C河南尉氏县后大庄村元墓,出土了农民纳粮彩绘壁画元代赋役征收采用实物形式,并不征收货币
D圆明园清代皇家稻田遗迹,考古发现了田埂和水稻植硅石古代中国有长期重视农业生产的优良传统
A.AB.BC.CD.D
7 . 春秋初期,管仲曾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至春秋战国之际,北方白狄族建立了中山国(今河北一带),其君主不仅崇尚“贵义重礼”“崇德尚道”的伦理观念,还仿照周王朝建立了一套礼乐制度,并严格遵循。这些史实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凸显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华夏认同意识的产生与发展D.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等号召组织同盟,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这一做法反映出(     
A.周王室地位的提升B.周边少数民族威胁增强
C.华夏认同观念发展D.诸侯对分封秩序的维护
9 . 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将包括原夏、商统治区域在内的整个周诸侯分布之地统称为“区夏”。西周初期将京师之地称为“中国”,后该词的指称范围又扩大到整个“诸夏”,常以“中国”称“诸夏”。这些做法(     
A.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B.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
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10 . 中华原典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和“以华变夷”,但是“华夏”本身所具有的自信和大气魄,使她能够如大海收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这体现了(     
A.夷狄界限已然消失B.理学的兼容并蓄
C.华夏文明和而不同D.古籍注重民族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