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1 .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自称为“华夏”。即使彼此之间发生战争,也不会把敌对的诸侯国蔑称为“夷”或“戎”。由此可见
A.分封制已完全瓦解B.民族认同得到加强
C.社会思想发生剧变D.诸侯进行广泛合作
2022-03-06更新 | 184次组卷 | 5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西周时期,楚君熊渠以“蛮夷”自居,并分封诸子与西周对峙;春秋时期,楚庄王将《诗》等典籍用于楚贵族的教育中,并积极参与诸侯争霸的伟业;战国时期,楚国成为七雄之一,既积极北上中原,又将五帝之一的“颛顼”奉为自己的先祖。这一状况反映了
A.楚国恪守“华夷之辩”的文化传统B.宗法体系长期受到诸侯的抵制
C.楚国“华夏认同”的程度日益加深D.战争冲突利于促进各民族融合
2022-03-02更新 | 334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罗定邦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韩愈《原道》中记载,“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中央集权观念不断强化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传统政治制度渐趋瓦解D.民族交融现象比较普遍
4 . 华夷之争是贯穿春秋战国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西周时期,华夷之争已比较激烈。到春秋,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后人概括当时的形势为“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下面对这一段历史的解释错误的是
A.中原霸主齐桓、晋文事迹即是华夷之争的体现
B.戎狄蛮夷与华夏的区别主要是在种族血缘方面
C.华夷关系并非只有斗争,双方也存在密切交流
D.华夷之争也促进了华夏认同,丰富了华夏文明
5 . 张全民在《试论春秋会盟的历史作用》中提到,吴国的文化原本比较落后,参加中原的会盟后,与文化相对发达的诸侯国的交流日益增多,因此深受鲁国礼仪的影响:吴国还学习晋国的政治制度,服饰也逐渐与中原趋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春秋会盟促进了民族交融B.会盟是推行霸政的重要手段
C.春秋会盟缓和了列国局势D.吴国通过会盟实现了封建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天下”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此时的“天下”并不包括蛮夷戎狄所构成的“四海”。至战国时,孟子提出“以夏变夷”,“天下”亦将“四海”纳入其中。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A.华夏认同观念有所发展B.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C.周天子的权力不断增强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2022-01-23更新 | 432次组卷 | 7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高考班)试题
7 . 从战国时代的情势看,中国的统一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统一”现象说法有误的是
A.各国通过兼并战争逐渐走向疆域统一
B.各族同源共祖的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
C.各国通过变法实现了文字货币的统一
D.诸子百家学说有彼此吸收融合的成分
8 . 在建构起以华夷五方为基本内容的天下观后,西周统治者在职官系统中设立了专门的四夷职官,如象胥负责对四夷之言的传译,鞥师、旄人、鞮鞻氏等负责对四夷之乐的传习和演奏。西周设立四夷职官
A.大大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力B.利于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C.稳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秩序D.旨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孔子曾经倡言:“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孔门弟子子夏进而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命题;孟子也指出,东夷之人的舜和西夷之人的周文王,均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事功“得志行乎中国”。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A.以德治国思想的新发展B.“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C.文化认同已进至新境界D.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2021-12-28更新 | 690次组卷 | 11卷引用:四川省富顺县城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秦国被封于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处;楚国地处江汉,周昭王曾三次率诸侯伐楚。但秦人和楚人都称自己是颛顼(黄帝之孙)的后代,也积极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楚武王甚至宣称楚国的先祖曾率领军队辅佐过文王。由此可知
A.春秋时期“华夏认同”已经出现B.周王的权威和宗法秩序依旧稳定
C.春秋争霸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D.当时诸侯恪守“夷夏之辨”观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