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产业结构的改变打破了英国经济结构的平衡,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在客观上导致早期城市社会问题的凸显。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英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得益于自发的市场力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是崇尚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体制。同时,受中世纪延续下来的历史传统影响,近代英国政府对于经济社会事务一度采取基本不干预的态度,听任市场力量自发调节,由此导致英国城市化呈现快速而无序的状态。贫富分化导致的经济矛盾和阶级对立引发的社会冲突,使得英国城市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材料二   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在178个城市中设立了济贫法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地方政府委员会、教育部、铁道部等政府管理机构。1868年颁布的《托伦斯法》赋予地方政府处置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的私人住房的权力,1875年颁布的《克罗斯法》准许地方政府制订改造贫民区的计划。利物浦市政当局利用城市的公共地产建造了大量的工人住宅,采用政府征购的方式拆除了部分贫民窟后,在原址上兴建了商店、公园、仓库、车站、剧院等公共设施,初步改善了城市环境,居民居住条件也大为改善。1882年每间房屋平均住6人,过分拥挤的人ロ比例降为12%,到1891年,每间房屋所住人口减少到5.68人,过分拥挤的人ロ比例下降到了10.9%。此后,政府又修建了一些排水设施和工人住房,并出台了“建造法令”来控制沿街住房的布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城市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治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治理问题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初租庸调到明朝一条鞭法前后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后得以整编简化,但随后这些名目繁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税上加税、持续攀升。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推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

——摘编自张学博《从宪制看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任意提取材料中有关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成为“社会运动的主潮”。据统计,30年代参加这一运动的团体或组织有600多个,试验区有1000多处,“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背景,有的是社会团体,有的是政府机关,有的是教育机构;其思想有的左倾,有的右倾,其主张有的如此,有的如彼”。运动者企图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提倡合作、办理地方自治与自卫、建立公共卫生保健制度以及移风易俗等措施,达到“复兴农村,振兴民族”的目标。运动在得到广泛赞誉的同时,批评也不少,有学者认为乡建工作只能解决枝节问题,农村土地占有的不平等与国际经济体系的不平等是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尽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自此之后,乡村建设在中华大地上就从未停息过。

——摘编自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建国后,新解放区极其重要的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在土改开始阶段,党的干部组织农会,实行减租减息和反“霸”斗争;但有调查表明,在有些地区只有40%的农民加入了农会。19506月,中央颁布了土地改革法以指导这项工作,新的法律肯定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和“为工业化铺平道路”的观点。1950年夏末,关于农村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力量的报告引起了领导人的注意,同时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加剧了社会紧张,导致新的土地方案强调阶级斗争与动员群众。新方案的重大步骤是确定全村农民的阶级成分,然后没收和重新分配地主的土地和生产性财产。土改工作组还从贫农和中农中吸收大量的新领导,通过诸如“诉苦会”和公审等方式,动员全村反对地主。土地改革将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决定性的事实是,农村旧秩序已经证明毫无力量,农民现在可以满怀信心地支持新制度。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新旧两个时期的乡村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榖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明代顾亭林也说:“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在这种战争硝烟味极浓的政治环境中,孟子向统治者推行以德化人的“王道”理论势必行不通。

——摘编自肖观梅《浅析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不被重视的原因》

材料二   赵宋王朝依靠文人,大兴科举,平民士人因此而崛起,具有了强烈的自觉意识,逐步走上了政治舞台。宋代自开国创制以后的几十年里,社会积弊很深,政治气氛越来越消极。同时统治者借佛、老思想粉饰太平,以佛、老那种清静、无为来为他们的因循守旧作辩护。这种不思进取、无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事实,促使有忧患意识的儒者同时发出了辟佛、老和改革政治的呼声。唐末五代是人欲炽盛、天理不存的时代,士人无耻,学风不正,有识之士多认为惟有重振儒学才能磨砺士气,重建道德。因此,复兴儒学是解决一切难题的唯一途径。

——摘编自叶平《北宋儒学复兴的社会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不被重视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5 . 近代中国风云跌宕,仁人志士进行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当初次之失败也(指兴中会成立后领导的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   (北京学生罢课被捕,胡适和李大钊就此争论。地点:北大红楼)

胡适:我们真的不能蛮干下去了,……如果我们不实行总罢课,如果我们采取一些缓和的办法,我们北大不至于走到现在这个地步。爱国有很多途径,救国有很多的方式和方法,我听说你最近一直在鼓吹俄国革命,说我们中国人必须要走俄国人的道路,这很危险!

李大钊:有什么危险的呢?我劝你也不要总盯着美国人的路,不要总信奉杜威的那个实验主义。

胡适:我的建议是我们要取消罢课,我们要给政府一个台阶下。

李大钊:绝不能取消罢课,我们现在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采用更加坚决的方式去斗争。

——《觉醒年代》台词

材料三   中国革命之再起,主要的是靠城市工人阶级的斗争来决定;红军是工人取得政权后的军事组织;农民虽然在农业革命中有很大的作用,然它们从来不能有独立作用及独立的成功。……主要的是要加紧城市工人的组织与斗争,必须城市工人革命高潮峰起,才能够得到城市及农村苏维埃及赤卫军的组织。

——《陈独秀著作选》

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举国舆论”的变化,并分析“差若天渊”的原因。
(2)分别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双方的根本分歧,并概括二者在实质上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任选其中一种分歧谈谈你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以视为多民族融合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它民族的成分,扩大成为人口近6000万(公元2年)的民族,后来遂称为汉族。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一方面,西部和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与汉族在纷争中交往融合,逐渐同化;另一方面,大量汉族人南下,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与南方各民族融合。唐代统治者采取和亲、册封、会盟等各种政策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如北方和西北的东、西突厥、东北的契丹、西南的藏族、彝族和白族都与汉族有进一步的融合。在宋辽金时期,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起,进一步开发了北部的广大地区。而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建立起规模空前的统一国家,汉族和蒙古族的交融也得到空前的发展。

——摘编自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新疆,古称西域,是中国通向中亚和西方的大门,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自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这里就成了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虽分裂势力对新疆地区的阴谋从未停止,但历代统治者坚决捍卫了国家统一,其中1757年清军平定准噶尔地区的噶尔丹叛乱是比较突出的历史事件。



准噶尔汗国最大势力范围

——摘编自知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以来民族交融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这一事件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隋唐的民族政策表现得较为开明。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地域.成就内容
东南统一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家族战败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抗击沙俄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西北稳定新疆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进行统治。
西南管辖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改土归流土官改为流官,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南方平定三藩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吴三桂守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守福建),巩固统一。

材料三   中国疆域由大漠游牧、泛中原农耕、东北渔猎耕牧、雪域牧耕、海上文明这五大文明板块构成,在历史长河中,这些文明板块彼此交流、渐次统合,最终构成了中国疆域。今天,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我们要坚持“四个共同”理念﹐即: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在与各民族平等相待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陈永亮《“四个共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论的多维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边疆民族治理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中美商约”的内容可以看出,除部分特殊说明外,几乎所有的文字都表达了“平等”与“互惠”的内容,体现了近代“国际程序”和“国际公法原则与惯例”。与以往历届中国政府同外国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相比,这个商约可算文明多了,尤其是条约中规定的国民待遇及最惠国待遇是双方互有的,然而对于国民政府的这一“丰功伟绩”,中国国民的反应却是:舆论界的哗然!民众的声讨与谴责!

上海企业界的喉舌《大公报》高声呼吁:“……我们不理解,我们的政府为什么不为我们国内工业、我们的经济和我国人民的生活谋取某种保障。”《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一位记者报道说,上海“街头巷尾的议论,把这项条约赋予的权利比作赋予一辆汽车和一辆黄包车使用马路的同等权利。”……延安各界人士要求将11月4日定为新的“国耻日”,并称该商约为“新的二十一条”!

——摘自李芬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论

材料二  《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是苏联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的一个新型的双边关系条约,不仅是一个军事同盟,更是一个政治同盟。这个同盟不仅为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东山再起以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之相勾结的国家对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新侵略,更是为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的友好与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苏双方表示愿以忠诚合作的精神,参加所有确保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的国际活动,并为此目的迅速实现充分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是条约的第四款,明确规定了中苏双方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问题,均进行彼此协商,在新条约中,旅大及中长铁路问题已不作为苏联为取得某些特殊利益的前提条件,相反苏联方面顺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保证不迟于1952年末无偿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力及属于该铁路的全部财产转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双方同意在对日和约签订后,但不迟于1952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基地撤出,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相比,在本次条约的签订中,中方完全彻底地收回了对旅大的主权

——摘自栾景河《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影响,并指出中国国民反应激烈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所体现出的新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具体表现,并概括归纳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影响。
(3)根据《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产生的不同影响,谈谈你的认识。
2022-01-3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政党之间的首次重大妥协与合作发生在1688年。1688年政变凸显了政党作用,以后历届国王不再漠视政党存在,屡加重用。在17~18世纪的英国政界,政治宽容成为反复出现的政策。通常,他们必须承认地方选区的投票结果,允准政敌出席议会,行使辩论投票结派批评政府的权利。这种“给出路、留后路”的做派逐渐构成了执政党和反对党之间的‘准对等”的关系,营造了政党之间的政治宽容。19世纪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国统治阶级政党宽容关系达到了平稳协调的地步,甚至性格强硬的自由党党魁格莱斯顿与其强硬对手迪斯累里为“爱尔兰自治案”进行马拉松辩论时,两党其他要人和前排议员都能互相尊重,以礼相待。19世纪前期,英国执政党常将政党问题提高到宪政的高度,在国家治理、政治和谐的高度上作法律层面的论证,承认反对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治理方面互依共.存的“对等伙伴关系”。

——摘编自阎照祥《近代英国上层党派关系宽容化摭论》

材料二 民国初年,除了同盟会、共和党、进步党等少数党派有粗略的政纲外,绝大多数政党没有成文政纲,甚至根本就没有政纲。即使有政纲的党,它们的政纲也很不鲜明很不健全,缺少号召力,甚至彼此雷同。这使得各个政党因缺乏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而无法反映中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诉求,并且必然会使民初政党政治的运作成为缺乏基础的无本之木。政治上各政党不能平心静气商议国事,而是互相攻击,甚至彼此斗殴。这种缺乏妥协意识和政治原则的党争,忽略和耽搁了重要的政治事务,损害了议会制和政党政治,进而使政局变得更加纷乱,使人们对政党政治大为失望。各省还时常发生革命党人仇杀立宪党人,或者北京民国政府和立宪党人仇杀同盟会员的惨事,熟知政坛内幕的梁启超批评当时各党“以突灭他党为唯一之能事,很鸷卑劣之手段无所不能至”。各政党均只重视走上层路线,拉拢社会名流和中央、地方的实权派人物入党,而把那些终日劳作的亿万民众排斥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选举时,各政党都把贿选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手段,肆无忌惮地操纵选举,愚弄民众。

——摘编自徐昌义《民初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失败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政党关系走向宽容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英两国政党政治发展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我们党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探索真理、把握规律的结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责任。”


(1)请你指出我国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时间和会议。
(2)材料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3)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感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