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3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工业化进程加快,深刻改变着社会面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各经济部门的产出指数(1750年为1)。

年份传统行业新兴行业
毛织品亚麻布水车棉织品生铁汽船
17501.01.01.01.01.01.0——
18001.43.01.71246.72.11.0
18502.27.32.7926783.310.656.0
19007.25.42.54788337.253.22402.7

——摘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材料二   1801年,英国第一次人口统计,伦敦的人口是100万,50年后是260多万。1832年,城市里富有的中产阶级为了躲避霍乱向伦敦西部郊区搬迁,但还得每天回到城市上班。19世纪中期,英国大城市之间的铁路已经铺好,这意味着人们来伦敦更方便了。为避免蒸汽机车带来的污染,火车站多被建在市郊。1854-1855年,每天大约有20万人进出伦敦,大都市开始潮汐式的通勤。

1860年2月,世界上第一条地铁正式动工。1863年1月,人类第一班地铁列车从帕丁顿站开出。地铁平时每15分钟一班,高峰期每10分钟一班,第一年就运送了1000万人。把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任务交给了地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地面的大拆大建,漫步伦敦时,还能感受到莎士比亚时代的风貌。大规模地铁建设阶段,这个时期也是城市向周边地区扩展最快的一段时期。

——摘编自巴克勤《西方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新兴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伦敦修建地铁的原因及其影响。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工业化影响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岱(公元1597-1684年),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人,接受了阳明学说心即良知的基本观念,认为作为存在本体、价值本体之心(良知)是无善无恶的,同时又为至善的。在晚明商品经济发达的同时,张岱针对阳明后学的观点,指出需以诚来保证情之所发,强调通过圣学之道德观念以救治王学末流蔑视伦理道德的弊病。张岱认为程朱理学提倡的绵密工夫对王学的工夫疏旷之弊有对治作用,他认为尊德性与道问学二者均不可偏废,他还指出朋党之间借讲学之名,相互攻讦,对晚明的学术、政治造成了灾难。他在《四书遇》中大量引用阳明后学的观念,广泛涉及浙中王门、泰州学派、江右王门、北方王门等学派的观点,作《阳明弟子列传》,对阳明后学学者进行记录、评判。

——摘编自冯宁宁《张岱对阳明后学的继承与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岱对阳明后学继承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张岱继承阳明后学思想的看法。
2022-04-2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怀仁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治宪法包括有天皇、臣民权利义务、帝国议会,国务大臣及枢密顾问、同法、会计和补则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共计七十六条,其中有四十六条是抄袭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宪法》条款的。这部宪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反对人民主权的原则,而坚持了“主权在君”的原则。

       ——摘编自陈朝祥《近代日本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     近代英国政治领域曾多次出现改革运动,这些大大小小的改革,促使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某些质变,但这种质变只是局部地发生,缓慢地进行。而研究英国近代政治制度,几乎在每个时期都要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诸如君主制、议会制、内阁制、政党制、文官制等等。

       ——摘编自闫照祥《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材料三     1789年7月14日的革命风暴,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垮了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的统治,这场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力军、仅对封建专制的革命。在革命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推动了革命沿线的发展。这一革命的进程中,阶级斗争在异常激烈,革命和反革命反复较量,资产阶级各派纷纷登台表演,政体也随之更迭不断,经过了君主立宪共和及其帝制的演变。

       ——摘编自柳仕超《法国大革命与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材料四   什么样的人群就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就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制度,当然,社会条件与制度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

       ——摘编自冯钺《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二、三中日本、英国和法国近代政治制度建设的不同方式。
(2)依据材料四,谈谈社会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关系,并简述其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周时期,仓储制度已成为国家一项重要的财政制度,东周时,“韩置敖仓于广武山,齐宣王发棠邑之仓,春申君为楚造两仓”。汉朝除中央直接管理的太仓、甘泉仓等仓外,郡县两级、各诸侯国、军队特别是边防兵系统也建了粮仓。隋唐两朝,规定官仓主要用来储存国家租赋收入的粟米,主要用于国家军政费用的开支。宋朝时期,正仓主要征收皇粮国税,各州县义仓,主要从官收的春秋二税中每石另收一斗储仓,常平仓每年夏秋两季以略高于市价收购粟米,本钱由国家财政统筹拨付,“嘉靖十四年,户科给事中管怀理言仓场钱粮皆户部职掌”。清代政府为调整地区间粮食流通,设江宁仓、台湾仓、社仓等,社仓于每年青黄不接时出借,以平复物价,清代末年,粮食储备制度则近乎衰落。

——摘编自李春媚《论中国古代的仓储制度及现实思考》

材料二  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制定《义仓管理规则》后,又于1930年制定了《各地方仓储管理规则》,以“侧重备荒恤贫”为立法要旨,规定各地为保证备荒恤贫而设立的积谷仓分为县仓、市仓、区仓、乡仓、镇仓、义仓等6种,其中县仓、乡仓、镇仓、义仓为必设仓,市仓、区仓的设设立由民政部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1933 年,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通过农民银行要在各县设立农业仓库的决议,实业部在制定的当年行政计划纲要中,将设立农业仓库作为首要任务且大力推广。1935年,实业部针对农仓业的发展状况,制定了《农业仓法》及其施行细则。新中国成立至9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周转储备、“506粮”储备、“甲字粮”储备和农村集体储备等粮食储备类型。

——摘编自任新平《近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历史上粮食储备制度发展的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的两个重要阶段,不应该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要放在整个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方面去研读,我们会发现,任何事物都没有我们后来人认为的、想当然的那么简单,对于建立民主政治的尝试,最初的维新派还是尝试着很婉转地宣传,当然这样微弱的声音,可想而知听者乏人,经历这次宪政尝试的失败后,革命党人倒是更加大胆,因为对清廷已经不抱希望了,这样倒来得更加快绝,当然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也更加广泛,影响力也是空前的。

——摘编自斐民《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简史》

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成功,毕竟是要靠人来参与和完成的,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之所以会失败,问题就出在人的身上,了解民主的人太少了,对民主感兴趣并支持的人太少了,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得有个推介的过程,让国民认识到它的精妙之处,让人民认识到民主比专制更先进,更符合社会,更能维护自身权利,这是一项浩大艰巨但又可以治愈中国历史积淀而成的顽疾的必然举措。这样看来,陈独秀、李大钊的功绩并不亚于康有为、孙中山这些政治家。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并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6、17世纪英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中等阶层兴起并迅速上升为社会的中坚阶层,据社会史学家的说法。市民既包括财产市民,即商人、企业家、大农场主和手工工场主等、又包括文化市民、即那些拥有学识的专业人士等,这两类群体是城市的精英群体、构成了城市的中等阶层,中等阶层本身具有的社会开放性促使各类群体纷纷浦入,社会流动加快,社会结构更趋合理、从而保证了社会良性运转,社会转型平稳过波。另外、中等阶层在教育方面既是受益者又是引领者,推动了这一时期“教育革命”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中等阶层在以上各方面的合力作用下。建构了本阶层独有价值观及社会认同,并成为民众普遍向往和追求的社会新风尚。

——摘编自郝英杰《16-17世纪英国中等阶层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商品市场、近代工业化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等都深刻撞击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动摇着封闭的社会阶层体系。一方面使处于社会变迁中的各主要群体自身发生了重大转变,造成传统社会内部具有单一流动途径的阶层体系发生裂变,“士、农、工、商”的旧格局不复存在。与此同时,伴随社会经济的新变动和国家政策的指向,使传统“四民”结构中的商人群体开始由边缘走向中心,并且此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力量,如:市民阶层、新知识分子群体等。晚清以来社会群体的变动代表着阶层结构的演化方向:一方面表现为封建社会阶层体系的分解和近代新阶层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新旧两种阶层结构的混合发展。同时,无论是新生的社会群体还是旧有的社会力量,其发展都不够成熟且带有畸形的特征,难以单独组合成完整的社会阶层体系。

——摘编自程蕾《中国近代社会群体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7世纪英国社会群体变迁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相较于16-17世纪英国、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群体变迁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群体变迁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隋唐时期,户籍人口依其年龄而有“黄小中丁老”的登记。到宋代,户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主户”与“客户”之间的区别,主户即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是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并且将全国的居民分为乡村户和坊郭户,即农村民户和城市民户,分别定等列籍。乡村主户五等,坊郭主户十等。坊郭户和乡村户皆由诸县三年一造版籍,推排物力,升降等第,送州府覆校,印缝保存。所谓物力,就是家业、家产、产业。对乡村户来讲,物力主要是指田地。而对于城市民户来讲,其物力则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两方面的内容。不动产即为房地产,宋人谓之屋业,动产则主要是指经营工商业的资财。

——摘编自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

材料二   清朝初期沿袭明朝制度,直到光绪年间,国内危机四伏,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已得到迅速发展,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国策被他们的船坚利炮击的粉碎。晚清政府为了挽救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开始进行变法图强。户籍制度的变革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发生的。清政府效仿日本警察户口编审制度,成立了警察局,发布巡警清查户口条规,进行户口调查。1911年,晚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

——摘编自陈磊《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实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隋唐至宋代户籍变化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户籍制度的认识。
2022-02-11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产业结构的改变打破了英国经济结构的平衡,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在客观上导致早期城市社会问题的凸显。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英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得益于自发的市场力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是崇尚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体制。同时,受中世纪延续下来的历史传统影响,近代英国政府对于经济社会事务一度采取基本不干预的态度,听任市场力量自发调节,由此导致英国城市化呈现快速而无序的状态。贫富分化导致的经济矛盾和阶级对立引发的社会冲突,使得英国城市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材料二   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在178个城市中设立了济贫法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地方政府委员会、教育部、铁道部等政府管理机构。1868年颁布的《托伦斯法》赋予地方政府处置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的私人住房的权力,1875年颁布的《克罗斯法》准许地方政府制订改造贫民区的计划。利物浦市政当局利用城市的公共地产建造了大量的工人住宅,采用政府征购的方式拆除了部分贫民窟后,在原址上兴建了商店、公园、仓库、车站、剧院等公共设施,初步改善了城市环境,居民居住条件也大为改善。1882年每间房屋平均住6人,过分拥挤的人ロ比例降为12%,到1891年,每间房屋所住人口减少到5.68人,过分拥挤的人ロ比例下降到了10.9%。此后,政府又修建了一些排水设施和工人住房,并出台了“建造法令”来控制沿街住房的布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城市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治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治理问题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引入中国的新品种,当以玉米和番薯最为重要。玉米是美洲土人培养成功的粮食作物,初传地区大约在闽、粤,然后普及于包括杭州的许多地方。番薯在16世纪由美洲进入南洋,数十年后进入中国,并普及于中国南北各地。主食之外,新引入的蔬果,如南瓜、西红柿、胡萝卜、辣椒等均使中国的食品资源更为丰富。油类作物中,明代已有芝麻、豆类,加上新引入的花生、菜籽均可榨油食用。明代插条、接枝诸项无性生殖的栽种方法,当与种植番薯的经验有关。明代中国将过去不用于农业的边缘土地,也以种种方式垦拓为耕地。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1575年,马铃薯传到爱尔兰之后,在短短50年内,马铃薯成了爱尔兰人最主要的食物,也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面积播种马铃薯,是因为爱尔兰的气候潮湿阴冷,土质肥沃疏松。16世纪的爱尔兰在农业上十分落后,基本上都靠外部援助,由于和英格兰战事不断,饥荒时有发生,人口不断下降。因此,爱尔兰人将马铃薯比喻成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即使是在饥荒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平民们都不曾想过要种植其他农作物。1846年病害袭来,整个爱尔兰的马铃薯绝产,当时马铃薯疫病风行整个欧洲,但只在爱尔兰造成如此大的破坏。1845年,爱尔兰有850万人,马铃薯危机出现之后的几年间,有100万人死于持续的饥荒和疾病,200多万人离开了爱尔兰。

——摘编自高丹著《灾难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代食物新品种引入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最主要食物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引入新物种的启示。
2022-01-23更新 | 266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少年中国”

材料   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提出:“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少年中国”这一文化意象或者类似隐喻得到广泛传播。1908年出版的小说《新纪元》,描绘了1999年的中国,称“这个少年新中国,并不是从前老大帝国可比”。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提出,少年的责任“不在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而在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呼吁中华少年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

1919年,李大钊、王光祈等人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创办了《少年中国》作为会刊。会员并无统一的信仰。恽代英提出“联合世界革命势力(苏俄,各弱小民族革命党,各国共产党),促进农民、工人为本身利益而奋斗的觉悟,且与国内各阶级反帝国主义的力量合作,以求得到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胡适根据实验主义,强调讨论“少年中国”应基于科学的方法、实验的态度。王光祈倾向无政府主义,设计了集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之大成的“菜园新村”的构想。

——据朱俊瑞吴秋华《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构》等


谈谈你对“少年中国”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6-07更新 | 399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届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