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东方世界艺术博物馆”美誉的莫高窟,是敦煌文化的核心。现留存有自公元4—10世纪以来的700余个洞窟,3000余身彩塑,4.5万平方米壁画,有汉文、梵文、古藏文、龟兹文、回鹘文、于阗文等多种文体的文献,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艺、历史、宗教、哲学等众多领域。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均无可比拟。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文献资源宝库,其地位和影响不可替代。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被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莫高窟及其周边环境均被戈壁,沙漠包围着,如何保持这里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街?是边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游客的超载,加速洞窟内温度和湿度急速升高、长时间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含量,对壁画颜料层的色彩和围着状态造成直接的破坏。与此同时,游客的日益增多,使莫高窟景区周边出现大量的垃圾和污染物,造成对景观和遗址地风貌的破坏。

——摘编自买小英《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以莫高窟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及其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莫高窟为例,谈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应当注意的问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德鲁·罗伯茨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认为落后的中国在那场高度机械化战争中贡献不大,对于中国战场几乎是一笔带过。利德尔·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40章中关于太平洋和远东战争仅有寥寥5章。丘吉尔密友马丁·吉尔伯特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52章中仅有34章提及东方战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主编的11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关于远东地区内容仅有1卷,但该套丛书对于战况不甚激烈的中东战场乃至于战时中立国,却各有独立1卷加以叙述。号称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所著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在长达12卷的回忆当中,仅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作战汇编为《日本的猛攻》1卷,对中国战场视而不见。即使是拉纳·米特所著《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一书对中国战场的关注也仅仅限于淞沪会战、豫湘桂战役等少数几个战役。

被《伦敦时报》誉为“一本迄今为止描写‘二战’史最好的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以德国入侵波兰作为“二战”开始的标志,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视为其全面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史学界)大多将中国战场作为太平洋战场的从属战场。服部卓四郎的《太平洋战争全史》刻意淡化中国战场价值,将日军在华视作太平洋战场的组成部分,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军击败视为其战败的主要原因。美海军陆战队弗兰克·霍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争夺战》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太平洋战场反攻阶段美军从夺取瓜达尔卡纳尔岛到冲绳岛最后一战的战斗历程,似乎东方战场只由太平洋战场单独构成。

——摘编自王安中《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东方主战场地位》

关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是我国史学界在“二战”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运用以上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谈谈在研究中如何建构正确的史学话语体系。(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5-31更新 | 24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中学校高三第三次自测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时期,画报画刊作为“图文并茂”的新式媒介开始出现,以下为其发展历程简表。   

时期阶段概况
18721883发轫期教会画报画刊独步天下,如《画图新报》就以宣传基督教义为主,兼及科学知识介绍
18841899兴起期创办主体逐渐向国人自办转变,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事件使国内各阶层不断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浪潮,画报画刊更以独特的图像叙事方式深受人们欢迎
19001904发展期“刊栽国内外时事、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知识”成为画报画刊宣传的主流。部分画报画刊为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颇为重视编辑业务的改革,如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经常选登官办或民办报刊上的新闻讯息,留下了回看历史场景的珍贵影像资料
19051911鼎盛期共创刊93种,占晚清画报画刊出版总数的73.8%;除政治中心北京外,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等南方沿海沿江城市,其中上海最为抢眼有72种,占晚清画报画刊出版总数的57.1%。各政治派别不断创办画报画刊作为宣传其主张、形象的代言平台,如1905年留日学生创办的《醒狮》、汉口黄陂街昌明公司发行的《不缠足画报》等。此外,还有些跳出“政治圈”的画报画刊,如劝募赈灾的《图画灾民录》、专注知识介绍的《科学画报》、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名画》等

——摘编自任谢元《晚清时期画报画刊出版的历程、特点及影响》


根据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晚清时期画报画刊出版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作为精英阶层创造的博物馆,自诞生起就不自觉地带有强烈的精英文化的基因,这决定了博物馆服务对象的角色不自觉的偏向精英阶层。而民主趋势下,普通大众权利的获得使得博物馆又不得不重视大众的文化权益。16世纪中叶,收藏被受教育阶层视为一种有修养的绅士行为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收藏主要涉及文化艺术、自然奇珍和历史古物,由于启蒙运动的推动,19世纪公众将自己藏品捐出成为潮流。法国大革命后政府宣布将卢浮宫变成国家博物馆,在理论上强调博物馆成为普通人可进出的场所,“这些国家的艺术属于自由平等理念下诞生的新社会全体公民所有”。

——摘编自潘继业《西方博物馆公共化中的精英力量》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交涉中常常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与外国人沟通必须“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恭亲王奕䜣也感到清政府在外交中的劣势,于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官办外语学校同文馆建立了。同文馆博物馆是辅助教学的设施,藏有新式机器(模型)、动植物、医学标本、矿石等。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同文馆总教习后还从国外购买了一些藏品,藏品的陈列主要是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只为同文馆教授学生使用,并未对社会公众开放。虽然庚子之变打断了它的发展历程,然而其曾经的管理和陈列都为后期博物馆事业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摘编自陈思清《近代中国学校博物馆发展研究(1876194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京师同文馆及其博物馆建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博物馆的共同贡献。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指出:“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以其先进的精神体现,教育激励着劳动人民以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奋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路中,形成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下表

时间劳模来源评选标准代表人物
20世纪50年代产业工人、农民劳动竞赛的“劳动最伟大”的老黄牛形象“万能工具胎研制者”王崇伦、“盐田大改造”孙华喜
20世纪60至70年代产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贡献者“掏粪工人”时传祥、“铁人”王进喜
20世纪80至90年代产业工人、农民、企业家、科学家经济贡献和创新创造的“当代愚公”“两弹元勋”邓稼先、“氢弹之父”于敏

——摘编自王霂凡、赵冰《“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的变迁发展逻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家评选劳动模范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劳动模范评选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赵城金藏》是我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复刻本,刻版于宋金时期,因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1942年2月中下旬,太岳军区收到日本人企图要抢夺《赵城金藏》的内线情报后,立即上报延安,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立即电示:不惜代价抢运并保护好国宝文物。为保护珍贵的经卷,太岳区委及广大抗日军民、爱国僧众密切配合,抢在近在咫尺的敌人之前,从广胜寺内成功运出全部经卷。在不久后的反“扫荡”斗争中,担负护卫转移国宝文物《赵城金藏》的每名战士都要背上几卷经卷。部队抢渡涧河时,所有战士头顶经卷,以保证经卷的绝对安全。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虽历经艰险,但成功完成了虎口夺经,并砥砺保护经卷的历史壮举。《赵城金藏》现存放在国家图书馆,它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四大镇馆之宝。

——摘编自王万荣《虎口夺经记》


(1)根据材料,概述太岳军区军民抢运国宝文物《赵城金藏》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给所学知识,指出我党我军保护《赵城金藏》的历史意义,并谈谈当前增强我国文物保护的建议。
7 . 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维护国家稳定发展、促进世界和谐进步的前提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伤亡人数达到了5000万人,其中包括2000万苏联人、1500万中国人、500万德国人、250万日本人、100万英国人和法国人、30万美国人。最令人震惊的是,在这5000万伤亡人数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是被残忍杀害的。这1000万受害者是因种族、宗教、政治或其他原因而被当作“不受欢迎的人”被灭绝的。

——摘编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材料二

全球和地区性安全问题持续增多。国际军控和裁军遭遇挫折,军备竞赛趋势显现。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形势错综复杂,国际防扩散机制受到实用主义和双重标准危害,面临新的挑战。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不断蔓延,网络安全、生物安全、海盗活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伊朗核问题解决出现波折,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仍面临困难。

——摘编《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

材料三

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也带来种种弊端。它使保护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影响着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它让网络成为良莠不齐的各种意见的汇集地,甚至成为个别别有用心的国家、集团或个人利用的工具。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和地区性安全问题增多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安全问题,并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如何保障安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末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商业贸易发展,早期殖民掠夺已经开始。……民族国家正在形成,业已强大的王权再也不能容忍教皇特权,新兴资产阶级则要求夺取教会财富。德国,实力雄厚的诸侯,漠视教廷圣谕,自行其是。意大利布满各种类型的政治实体,北部发达的城市共和国,早将教皇、教会置于一旁。

——摘编自朱锡强《西欧中世纪教权与俗权的斗争及消长》

材料二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时间14-17世纪16世纪17、18世纪
传播范围意大利→欧洲德国→欧洲英国→法国→欧美→全世界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矛头指向教会的神学观念天主教会封建神权、专制王权、封建特权
群众基础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国王、贵族、民众资产阶级
基本形式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
宣扬人文主义
披着宗教外衣,利用世
俗力量挑战教皇权威
公开反抗封建专制王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末期西欧社会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演变趋势并简析其共同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政治变革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2023-04-19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绅阶层源远流长,但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渐成为一个群体,并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其相应的功能。明清士绅阶层鼓舞民众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作物,修建农业灌溉设施;带领乡民开山架桥,修建道路,并定期修整维护道路;躬体力行,传授经典,传播传统道德信条。每逢粮食歉收、灾荒年份、乡民生活窘困之时,士绅阶层筹资筹粮,开设粥棚,赈济乡民。士绅阶层带领乡村民众制定乡规民俗,对地方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士绅阶层有时候还凭借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无情地剥削乡里民众,强迫民众为其劳动服务。在调解处理乡民诉讼纠纷时,士绅阶层有时也会因为收受贿赂,导致调解判罚的偏颇。

——摘编自李富豪、罗运胜《论明清士绅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及其对当今乡村振兴的启示》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保甲废弛,政府对乡村治理进行了适度调整与变革。晚清政府仿效日本推行地方自治,在乡村推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且具有现代治理色彩的举措,如兴办新式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和发展乡村经济等。1915年,民国政府在清末制度设计的基础上相继颁布了《地方自治试行条例》及《施行细则》,最早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乡村自治模式。192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渐成风尚,众多社会精英投身其中,中国乡村建设呈燎原之势,600多个乡村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参与其中,通过兴办教育、改造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办理防卫,复苏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民族再造”与“民族自救”。

——摘编自冯俊锋、唐琼《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再考察》

材料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习近平20219月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士绅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并分析其不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1944年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统计表       单位:万石

年份19371938193819401941194219431944
粮食产量11161221175415261456148418121817
增长指数1001094157213671305133016241628

——摘编自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问题研究》

材料二   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许多地区出现抢购粮食的现象,这种粮食紧缺的态势一直延续到1953年上半年。同年10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20世纪5070年代,农民种粮靠计划、粮源靠统购、消费靠统销、余缺靠调拨、供应凭票证,国家力争实现粮食供需平衡。

——摘编自毛佳《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财政政策的演进及其当代启示》等

材料三     种子是农业产业链中的源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但世界绝大多数种子供应已被美、法、德等西方国家种业公司垄断。1989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颁布,对种子选育和审定、种子生产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到1994年,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32%。目前,相比于国外,我国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仍然不多,提高种子的科技含量及育种水平是当下农业科研最主要的任务。

     ——摘编自徐豪《种子安全,才有粮食安全》等


(1)概括材料一中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变化的总趋势,并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
(2)分析材料二中国家粮食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确保粮食安全做法的认识。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