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反映出传统中国商人的历史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歙(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不得不与其兄“屠酤里中”。后来兄弟二人……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江才遂发愤远游,决心在商业上闯开一条致富之路。他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果然使资本越积越多。当他40岁时,居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贾了。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
材料二   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明清徽商生活缩影的真实写照。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商人江才发迹前后的经历。
(2)据材料二,归纳徽商的利润消费去向,并分析其消费心理。
(3)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的观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4年12月,英国议会通过《人民代表制法》,它把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这样,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选举资格基本统一起来,英国的选民总数又增加1倍,达到450万人。不过,依靠父母生活没有单独成家立业的男子,以及家庭佣人和全部妇女仍被排斥在选举大门之外。1885年1月,议会通过了《重新分配议席法》,这样基本接近于平均代表制原则,对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的工人有一定的好处。在1918年的法案中,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低为21岁。

——《英国的议会改革》

材料二   到1952年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真分析了抗美援朝的发展态势和国际形势,得出了中国将面临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的正确结论。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会议,决议在1953年召开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3年12月,毛泽东对总路线的内容作了最后的、完整的阐述,这样宪法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明确了。到1954年下半年,召开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和宪法草案的制定等各项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一届全国人大为什么在1954年召开》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普选改革的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一届全国人大在1954年召开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普选权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
3 . 整理历史事件,分析因果关系,归纳知识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以下历史线索中各项历史事件之间的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工业革命→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B.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戊戌政变
C.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十月革命
D.巴黎公社→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大不列颠国通过“光荣革命”驯服了专制王权,使得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及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是指什么?(2)结合史实并根据材料二概述自“光荣革命”至十九世纪中期,大不列颠国是如何用和平渐进之方式来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材料三中的旧体制“既已拆卸”指的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又是指什么?试根据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形势来分析“拆卸”的背景。

(4)结合上述三段材料归纳世界历史上政治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017-03-0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蓝”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独创,据出土的珠料和管料推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尚蓝”已成为贵族审美的嗜好,并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古人不畏险阻从遥远的异国他乡采购青金石作为蓝色颜料来装饰佛像,以示对信仰的虔诚。唐代的窑工们,将“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而烧成青花瓷器,浑厚华滋。经历了两宋时期的没落,青花瓷在蒙元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烧制元青花瓷的高铁低锰的钴土矿(“苏麻离青”)来自波斯。元朝政府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贡瓷的“浮梁瓷局”,烧制出的青花瓷颜色稳定、沉静,而且在烧制瓷器的温度、质地及装饰手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青花瓷也因其高贵典雅的艺术水准而成为14世纪大规模对外出口商品之一。……元、清两代因信仰萨满教而崇尚天蓝色,明代统治者因信奉道教而推崇青蓝色系。几经历史淘洗,“中国蓝”终于成为华夏文化记忆和对外和平交往中繁荣发展的见证。

——摘编自邹文兵、曾璐《“中国蓝”:色彩情感与品牌视觉形象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以来青花瓷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蓝”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6 . 中外历史上都出现过“东西南北”的空间格局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统王朝与分裂时期以及近现代的首都主要都设在现在五个城市或其附近,这五个城市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如果从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而言这五个城市可以分成两组:东西向的西安、洛阳与开封,南北向的北京与南京。这两组首都所占历史时期也正好明显地分开:前一组占据了前大半段历史,后一组则占据了后小半段历史。

——周振鹤《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材料二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访华团时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示历史现象进行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20世纪80年代“东西南北”问题突显的历史背景,并指出中国的应对之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北航业集团由宁波买办商人虞洽卿在1914年创办。1916年,三北经营往来于上海、宁波以及浙江沿海小镇之间的轮船航运。1918年和1919年,他利用外国轮船减少和运费高涨的机会扩大公司经营。他募集新股,购置一批大船(超过1000吨位),将三北业务扩展到长江、南北沿海以及东南亚和日本的航线。他巩固了对鸿安轮船公司的控制权,开始在中国旗帜下经营船只。鸿安此前是一家悬挂英国旗帜的公司,1884—1909年,曾是长江航线上的公会附属公司。……“一战”后,外国航运势力返回中国,接着运价下跌,……三北只好放弃海外业务,但保留了南北沿海航线以及与鸿安组成的长江联合航运,在余下的民国时期里,成为这些主要国内航线上的持续竞争者。

——选自(美)罗安妮著《大船航向:近代中国的航运、主权和民族建构(1860—1937)》

材料二   近代轮船航运在中国的出现,作为一种明显高于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的体现,作为一种大量机制产品进入中国内地的载体和外部世界信息进入的媒介,它的出现本身,就是对古老中国的强大震撼和冲击,这种影响和作用,绝非仅仅停留在商业的变化、城市的兴衰更替和交通运输功能改善本身,而是会波及和扩散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中华大地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朱荫贵《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北公司在1914至1919年发展迅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时期,中国的农业和食物最后成形,宋代垦田面积达到了7.2亿亩,南方水稻亩产约353斤,北方小麦亩产约178斤,无论是面积还是亩产都远远超过前代。北方人民普遍喜食麦粟,而南方则以稻米为主食。南宋时期,北人南迁,使得对麦类需求加剧,引起麦价的增长。同时,政府对租种土地的佃户,只征收秋季收获的禾稻田赋,而夏季小麦的收成,全归佃户。这推进了当时食物生产更为合理化和科学化。华南某些地区几乎全部种植柑橘与甘蔗,口粮解决全部依赖与商贩的交换。农业的生产模式在宋朝得以确立,后世虽有调整,但并未伴有多少技术上的基本变化。辽与金相继统治的北方地区,华北在农业上已趋于成熟,而辽宁已是“州平地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的景象。

——摘编自尤金·安德森《中国食物》


(1)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说明其出现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教会到封建王权再到早期的资产阶级政权,西方印刷媒介的内容监管制度不断发展。1450年古腾堡印制术改进以后,书籍以大量标准形式复制,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教廷大规模禁书与推行书籍审查制度,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设立禁书目录委员会。封建王权时代,许可制度最终通过国家机器以立法的方式固定下来,由此特许出版和出版检查制度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张早期印刷媒介内容控制的网络。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欧洲各国虽然陆续结束了原来的集权主义媒介管制模式,但印刷媒介并没有真正获得自由,叛逆罪、诽谤罪与知识税、津贴制是管制出版业的强、硬两种手段。尽管直至19世纪印刷媒介才彻底实现自由和独立,但近代以来,西方出版业仍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保障言论自由、优化产业发展和保护未成年人的三大原则,并由此形成了西方出版内容制度设计的三大价值目标,即政治福利、经济福利和社会福利。

——摘编自黄春平《西方印刷媒介内容监管的制度变迁及历史启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印刷媒介内容监管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西方出版业所形成的原则和价值目标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范仲淹制定的义庄管理与分配规则:

族中每房计口给米,每口一升。男、女五岁以上始给米。

冬衣每口一匹,十岁以下、五岁以上各半匹。

每房备置申请米粮的簿子一本,每月底向族中掌管人员申请,不得预支。

诸房丧葬:尊长有丧,先支十贯,至葬事又支十五贯;次长五贯,葬事支十贯;卑幼十九岁以下丧葬共支七贯,十五岁以下支三贯,十岁以下支二贯,七岁以下及婢仆皆不支。

乡里、外姻亲戚,如有急难或遇饥年不能度日,经各房查核无误,可以给予义米济助。

——据《范文正公义庄规矩碑》

材料二 宋代地主阶级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品官地主。宋代的门第观念,已经趋于淡薄,“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品官地主除享有规定的特权外,还逾越规定乘机兼并土地。大部分品官地主在死后,其财产很少保持到三代以上。

——摘编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范仲淹义庄所定规则体现出的理念,并说明其建立义庄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传统宗族受到冲击的原因。
2022-01-1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