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1 . 在20世纪50一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人民展现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著名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华罗庚等,他们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材、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2)列举出研究你的主题所需的历史资料搜集方法。
(3)谈谈材料中的时代精神对你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初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的发展,帝制的倾覆,共和制度的诞生,宪法的制定,国会的召开,选举的进行,政党政治的尝试,都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是一场民主宪政的真正试验。这场试验虽然结局不成功,但依旧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国初期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之中,且中国的封建专制持续很长时间,这种背景下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甚至是“拿来主义”,使得受封建统治多年的民众缺乏心理准备,有些麻木不仁,国内的资产阶级力量也薄弱,不可能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彻底的决裂。辛亥革命的胜利具有特殊性,它不是具有共和理念的革命党人一方取得的彻底胜利,而是以暴力加谈判取得了成分复杂的胜利,由于各种目的而与清政府决绝的政治派别,拥兵武人挟革命大潮而来,为后面的政局动荡埋下了伏笔。

——摘编自刘英涛《民国初期政治制度分析》

材料二   1940年,毛泽东指出,抗日民主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抗日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根据地规定无论是抗日根据地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还是民族资产阶级、富农和一般地主,均可参加抗日政权。各地按照“三三制”的人员结构比例进行选举,“三三制”政权所体现的是以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为基础,成为抗日根据地具有自己独创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抗日民主政权的产生“经过人民选举”,凡年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和性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精神在各抗日根据地都得到了认真实行,并且制定了相应的选举制度。1944年美国观察团成员赴延安考察时也深刻感受到边区政治的特色,这里“人民积极向上,与重庆相比是另一个世界”。

——摘编自谢双明《论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期政治变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特色,并简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民主政治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制。当时由皇帝向全国颁布诏令,责成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查访其所辖的基层官吏及百姓,按不同的科目标准选出优秀人才向朝廷推荐。东汉末年,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思想,后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下,获得举荐机会的大多是官僚地主和豪门子弟,且察举制的选举对象完全是被动的。隋朝时,科举制出台。科举考试都是以皇帝的名义举行,主考官由皇帝指定,取舍决定权在中央和皇帝。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仕的戴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自愿报考。与察举制把道德、品行和才能作为授予官职高低的依据不同,科举制“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或谓“以文取人”,人的主观因素越来越淡化。

——摘编自张会霞《我国古代官员选任制度的演进评析》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实行政党分肥制,任命官员取决于个人好恶、拉关系讲门第,卖官鬻爵、贪污腐败、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来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这期间,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发展,边沁提出了功利主义,论述了政府应为最大多数人谋幸福创造平等机会。而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古次纳夫在《开发的中国》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叙在英国产生广泛的影响。1870年,格莱斯顿颁布第二个关于录用文官的枢密院命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所具有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当今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启示。
4 .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某高一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学习时制作了如下表格。请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朝代中央地方
秦朝确立皇帝制度和①制推行②
汉朝设立中朝(内外朝).颁布“推恩令”;设立③
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实行科举制
宋朝实行④、⑤、三司、台谏并立设立“四监司”对各州监控;州设⑥制约知州
元朝设立中书省推行⑦制度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①--⑦处的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为表格内容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3)试以宋朝为例,谈谈我国封建政治制度建设的得与失。

材料       实际上“选举”一词很早就被使用,古代选举兼指选士与选官,如三代(夏商周)就已存在的“乡举里选”,汉代的“乡举里选制”“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朝开创的“科举制”。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考察、培养、选拔和任用人才的,它透露着机会平等性、选拔人才的一切以考试为尺度的客观性、组织考试的独立性、社会的稳定性和考试内容的标准化等。这在当时情形下确实难能可贵,由于“家天下”观念和伦理道德,很多被委任的官吏即使不是由人民投票产生的,也能为官清廉公正。这种制度至少给很多平民“布衣”打开了一条通往上层社会的通道,因此,中国古代的很多官吏也是优秀的文学家和诗人。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演变趋势,并分析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变迁的积极作用。
2023-11-0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的协商民主是对代议制民主的修补,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应然”而不是“实然”,是一种政治理想而不是一种解释性的框架,它侧重于民主“应当如何”但并不是“实际怎样”的问题。公共理性是协商民主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但事实上往往只有与宏观政策相联系并在远离个人利益和直接利益的条件下才能产生不约而同的“共谋”而起作用。在微观层面,公共理性受到直接利益和现实利益的纠葛往往容易丧失公共的意蕴而处于一种碎片化和无序化状态。西方协商民主的制度形式普遍存在于实行多党制或者两党制的国家中,它是协调政党与政党之间以及政党内部利益与矛盾的重要方式。多元一致是协商民主的最大理想、愿望和目标,然而多元化利益与多元化主体存在诸多“可通约性”,也必然存在诸多“不可通约性”,“异质性”的分歧有可能通过协商达成妥协和一致,或者是暂时的“悬而未决”,也可能根本就不能达成一致。

——摘编自许忠明《西方协商民主的背景、演变与缺陷》

材料二   中国的协商民主,经历了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以及《新民主主义论》对民主政治制度的设计,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协商建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权机关、党派团体和基层治理中各种协商民主的实行。参与协商的主体囊括了来自各社会阶层、各类政治主体的力量。有执政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社会团体等在人民政协的协商;有重要决策之前执政党与政协、人大等方面的协商;有民主恳谈会、参与式预算等协商实践。中国的协商民主既尊重了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要求。同时,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体制机制建设和程序设计,将协商民主以法律、规章和制度等形式确立下来,并在实践中得到稳定持续实施的民主形式。

——摘编自陈家刚《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比较的视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协商民主的缺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突出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西方协商民主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治”概念的演进”

时间概念内涵及使用情况
19世纪80年代以前“政”属“政事、行政”范畴,多为“防民以正”之意,“治”属“治理、管理”范畴,甚少连用,多引申为治理国家所施行的措施。
19世纪80年代“政”“治”两字开始连用王韬《达民情》:“试观泰西各国,凡其驳骏日盛,财用充足,兵力雄强者,类皆军民一心。无论政治大小,悉经议院妥酌,然后举行。”
维新变法时期“政治”使用开始广泛化,书籍分设“政治门”,囊括家国政治学、政体书、议院书等。
《时务报》每期开设译报专栏,翻译日本《政党论》等文中关于“政治为何物”论断,指出专制体制下的愚民政策,"不复使知政治为何物",文明社会是国民“通晓治体”、“参与大政”,于是才有政党、才有立宪政治。
20世纪初期“政治”上升为关键词,对“政治""国家”“政府”“国体”等概念辨析“政治之目的一曰为国家本身谋利益,二曰为构成国家之个人谋利益”“政治者,一国办事之总机关也,非一二人所得有之事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治”概念演进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持理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11-06更新 | 325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化浪潮,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工业革命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工人的住宅区是大城市和工业区的贫民窟,天空浓烟密布,地下污水横流。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工业革命的主要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方工业革命对当今中国工业发展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代开始,封建王朝就着手建立强大且权威的监察机关,以作为自上而下控制臣属的工具。监察系统脱离行政系统,始于魏晋之时,此后历代承袭未改。直至明清,构筑形成了纵横交错、体制严密的监察网络。垂直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得监察官员在行使监察职权的过程中,不仅具备极高的权威性,同时也优化了监察体制的行政效能。古代监察法律赋予了监察系统广泛的权力,从立法、司法、行政到财政、人事任免、军事防务以及思想教育领域,几近无所不包。御史谏官就可以法律为参照系,对各个领域的官僚群体进行排查梳理。作为”察举非法,纠黜昏庸,的治官之官,其选用条件除了忠诚皇帝以外,还应廉洁奉公、无阿私者,具备良好的法律储备和文化素养,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较强的工作能力。而对于勤恳奉公、举百司紊失的官员,朝廷会极力褒奖:对于玩忽职守、徇私作弊的监察人员,处罚也要重于一般官员。

——摘编自张仲旺阮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现代意义》

材料二   伴随着雅典民主政治的出现,相应的官员监察机制也应运而生。公民大会、陪审法庭、议事会分别负有监督职责。公职官员在任职之前,要对其政治观点、道德高尚程度、年龄等进行审查,若不通过,则不可任职。任满后的公职人员也要接受专业人员对其执政期间的账目进行审查。公职人员并非终身制且一般情况下是不可以连任的。此外,从第一部成文法—德古拉立法,到梭伦建立民主政治开端的宪法,再到古典时代伯里克利颁布的各种法令等,雅典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大量法令构成的法律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是雅典官员监督的重要基石,还是雅典民主政治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石天炜《简析雅典古典时期官员的监督机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为监察公职人员所采取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2023-11-1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教士李佳白与尚贤堂

1882李佳白从纽约协和神学院毕业便自愿要求到中国传教
1897经清政府批准“尚贤堂”在北京正式成立。得到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中国招商轮船公司等清朝官员、商务机构的捐助;尚贤堂不分宗教派别,各教人士都可入会
1910年前尚贤堂设有英文、经济、法政分科学堂,招收学生,聘请中外教员授课,李佳白亲自讲授各国宪法等课程
1912尚贤堂特辟十间房,开设华品陈列所,其“意在发扬中国美术之精良,引起外人观感,且籍以引进工艺扩张商业”
1913孙中山被邀请到尚贤堂演讲并举行植树典礼
1914李佳白向“劝用国货会”建议,鼓励中国制造商在堂内展销国货,华品陈列所免费提供展览场地;尚贤堂中外女士会在华品陈列所为即将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的武陵女塾绣品举办展览会,经过中外人士鉴赏和挑选的绣品,在万国博览会上大放异彩
19221923上海尚贤堂联合各教举行和平祈祷大会;北京尚贤堂各教联合会讨论和平方案向各省首领发出息战通电,这些活动会同国内各方要求和平统一的呼声,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
1927李佳白去世,《芝加哥联合报》评价他:“李佳白开创了一种不容忽视的传教方式,这种方式对中国和整个东方的传教事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胡素萍《李佳白与尚贤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尚贤堂能够在华创办并得到发展的原因。
(2)运用唯物史观,谈谈如何认识尚贤堂在华活动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说中国

材料一   以中国历史而言,秦汉是充实内部的时期,我曾称其特色为“厚”,隋唐却是开放扩张的时期,其特色是“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汉和隋唐当得起“天下帝国”的地位,因为在这两个重要的时期里,中国是开放的,而且是发展的。

——节选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二   无论在民族、疆域还是认同上,这个“华夏/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庞杂和包容,你可以称之为“天下帝国”,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共同体”……一方面,现代国家不能再是“天下帝国”,它不能不限定领土、族群和国民,汉唐时代那种“包容和弹性”的天下秩序只是光荣的历史记忆,而无法成为现代国际认可的准则;另一方面,悠久和荣耀的历史记忆,又使得现代中国历史学者,理性上虽然超越“华”、“夷”,追慕包容性的天下帝国,但感情上会不自觉地区别“内”、“外”,以汉族中国为“我者”来叙述“华夏/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说中国》·解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时期特色为“厚”,隋唐时期特色为“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华夏/中国”概念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