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8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地政权建立之后,各级政府都把改造与健全村政权、提高村政权的效能与村干部的质量作为不断完善根据地政权的重要环节,例如,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强调要掌握组织(村政权的群众基础,组织、民主制度等之健全)、掌握干部(村干部之审查、考核、训练、奖惩)及检查村政权对各种政策法令之执行情况。各根据地先后按毛泽东同志的指示进行了选举,如晋冀鲁边区临时参议会议员134人,共产党员只有46人,占34.6%;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全体工作人员中,国民党员占3/10,而共产党员只占1/10;晋西北行署共产党员只占338%,而党外人士占66.2%。从1941年开始,大部分根据地都先后进行了机构精简,陕甘宁边区政府直属机关从35个减少至22个,专署及政府内部机构从原来的8个减至4个,边区共裁并机关及科室计100个。通过各级参议会,对各级行政、司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实行监督;选民对各级行政和司法部门负责人直接监督。

——摘编自孙树青李丽斌《论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二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崭新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框架,确立了以宪法为根本大法的法律体系和法制框架,形成了以党治国、党政统一的政治体制模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宪法》,进一步肯定、确认了便于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79年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1949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1954年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从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到1958年,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从制定到全面形成并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推广的时期。

——摘编自何苑《试析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与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给你带来的启示。
2023-10-1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蔚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城市居民习惯于将粪便、污水等生活垃圾倒进城市河流之中,导致河道堵塞、河水脏臭。另外,由于城市街道道路不平,疏于维修,居民在街道上乱倒污水、粪便、垃圾等,致使城市道路两旁的排水沟成为污水沟或臭水沟,在气温上升时散发出阵阵恶臭。清代嘉道以后,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江南地区过量的生活垃圾和手工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愈加严重,主要表现为水质变差、环境卫生状况不良,每到天热时节,秽臭熏蒸,苍蝇、蚊子、臭虫等泛滥猖獗。

材料二   1906年,《京话日报》刊出开口就说强国,合口就说强种,要强国先得强种要强种先得讲求卫生。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强国与卫生的内在关联,对臭味的认知也随之发生改变。臭味暗示着无序、落后与贫弱,环境恶臭从习以为常的现象变成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旦国人意识到脑乱臭与封闭落后的内在关联,就希望通过除臭以达到对洁净的渴望。洁净意味着有序、强盛、文明和进步,对洁净的期待反映了近代国人强种强族、摆脱民族危亡的迫切愿望,洁净成为中国摆脱积贫积弱,实现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此时,除臭作为清洁卫生的重要手段开始有了新的意义,成为实现国家民族富强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和官府应尽的职责。

——摘编自李永菊《近代城市居民公共卫生意识的转变与嗅觉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并归纳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2023-04-20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等3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即便是那些声称竭力避免西方中心论的全球史家也把“世界现代化”等同于欧洲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向全球的传播,并把西方实现现代化之后的上层建筑作为现代化的标志和实现现代化的手段……西方世界在历史叙事和理论构建中却有意掩盖了自身崛起的真实历史,并傲慢地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并)进一步强化他们早就怀有的基督教优越性的观点……而非西方世界……亦步亦趋,但效果甚微……

——摘编自林毅夫、付才辉《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与发展路径》

材料二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即从农业文明进入崭新的工业文明时代,是大生产力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大转变,是一个完整的过渡时代。迄今为止,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过渡出现了三次大推进的浪潮:……第一次大浪潮(先近代化1760-1870)……第二次大浪潮(后近代化1860-1914)……第三次大浪潮(晚进现代化1950一)……

——改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摘编自《央视同·天天学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方传统现代化理论的缺陷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以英、美、德、日及苏联、中国等国为例,归纳指出在三次“大浪潮”中工业现代化的几种模式。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化道路的认识。
2023-07-0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交通的组织、制度和理论建设全面启动和发展,初步形成了我国国防交通体系的框架,为后续的建设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发生战略转变,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防交通建设围绕提高综合保障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加强了交通战备的全面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深入,军民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防交通进入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国防交通建设突飞猛进,为加快建设军地一体的战略投送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高强、芦青《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防交通建设发展历史回顾》

材料二   在国防交通建设过程中,既考虑到平时国家和地方交通建设要求,又考虑战时需要;既满足军队和国防需要,又兼顾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交通建设平战结合、军民融合,是交通本身具有的经济、军事双重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做法。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大交通”优势,贯彻军地协作、资源共享理念是抓好国防交通建设的必由之路。新形势下的国防交通建设发展,就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完善的国防交通法规体系。

-摘编自孟军《新形势下国防交通建设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防交通建设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发展国防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功经验。
2023-05-2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南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阶段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刘克庄(1187-1269年),福建莆田人。宝庆元年(1225年),刘克庄任建阳县令,到任之初,他发现建阳县义仓仅存粮八百石,便多方筹款购粮三千石,使之恢复原有的储备规模,以应急需,并特撰仓联“聊为吾民留饭碗,岂无来者续新灯”以警示后来者,被誉为“父母之心,仁人之言”。嘉熙四年(1240年),年逾半百的刘克庄出任广东提举,继转漕运兼市舶使。刘克庄在粤期间,以关心民瘼为己任,清理积压狱案,为弱者申冤,力办利民实事。在南粤任上,旱情不断,刘克庄不忍庄稼将熟而枯败,孑民几番饥馁,连连祈雨抗旱。甚至于行将调任离职之际,他仍怀拳拳爱民之心,祈神施雨。

——摘编自《刘克庄:“聊为吾民留饭碗”》

(1)根据材料,概括刘克庄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刘克庄的事迹体现出的优秀品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之短寿使得匈奴一时坐大,匈奴趁秦末动乱之际再次侵占河南地,成为新统一中国的汉朝的一大威胁。故此刘邦欲趁统一江山的战胜之锐一举解决匈奴问题,亲率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交战,但却由于轻敌导致自己反被匈奴包围,遗下汉之国耻。无奈之下,刘邦只得采取和亲之计,但匈奴并不因此而满足,反而时常入侵汉边郡掠夺人民财物。汉初经过秦末大乱之后,名都空城,人口锐减。汉文帝开籍田以劝导天下,景帝时又将田租确立为三十而税一,故而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到顶峰,诸侯势力也遭到打击,也就放开了手脚去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到元狩四年时,汉发动漠北之战取胜之后,国家已无力颁赐厚赏,就连战士的俸禄也因为财匮而发不出去,因而在西域实行屯田就理所当然了。

——摘编自张建文《汉代屯田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确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之一,为实现政治安边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之初组建了劳武结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赓续了汉唐治理西北边疆注重实用、认可多元、与时俱进的传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党和国家赋予重任,并长期驻守于边疆、服务于边疆的特殊准军事组织,维护国家利益、造福于新疆各族人民是兵团的最高利益所在。兵团作为一支生产队,经过几代兵团人的不懈奋斗,新疆的现代化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一大批工矿企业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新疆也是多民族聚集区,兵团重视少数民族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兵团就注意培养和使用本地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干部。为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生产,在农业资料上实行优惠价格,同时积极改善少数民族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自组建时起,兵团就以形势发展为依据,以屯垦戍边为使命,在西北边疆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李东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史演进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代在西域实行屯田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加强对西北边疆治理的主要原因,并说明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作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化与现代化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过程。它们都起源于资本,形成于资本主义时代。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出现之前,全球化、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就是资本主义化。但是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诞生,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之后,全球化、现代化与资本主义重合的历史就被打破了。全球化出现新的历史转向,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一统天下,而是出现了一球两制的局面。资本主义现代化只是现代化的一种形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另一种选择。

……为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强国道路,(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在屈辱中探索,在悲愤中奋起。他们或著书立说,开启人民心智;或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业救国;或搞洋务运动,保全皇权统治;或改良、革命,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国家等。他们不懈追求,前赴后继。这些探索和斗争,每次都对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每一次都失败了。

——王文凯《全球化视域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研究》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夯实了政党根基。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全面铺开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小康社会提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摘编自于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科学内涵及世界意义》


(1)根据材料一,归纳人类社会通向现代化道路的变化,概括近代中国现代化探索失败的原因。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
8 . 读图,完成习题。

(1)将图中七位思想家按学术派别归类, 并列举各学派的核心思想或主张。
(2)依据上图, 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结合所学, 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
(3)依据各学派的思想主张, 概括“诸子百家”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隋朝三省职责分工和运行机制并没有明确,而职责明确、运行协调的三省体制,是在唐朝才得以形成的。唐朝在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有封驳之权,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如认为不当,可以驳回,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全国各项政务。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摘编自赵士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材料二   独立战争后,各州从维护本州统治集团的利益出发,使得原来的邦联政府名存实亡、濒于瓦解,同时,以英国为首的国外列强对美国的独立耿耿于怀、虎视眈眈。美国宪政的奠基者们开始把孟德斯鸠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和美国化,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召开之际,富足的资产阶级之间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当1786~1787年的谢斯起义威胁着他们的基本利益的时候,这种集团间的差异就被共识所取代了。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掌握立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同时对总统具有弹劾权。行政权由总统行使,由选民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司法权由联邦最高法院以及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来行使,最高法院有终审权,联邦法院的法官均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进行任命,法官只要忠于职守,可以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劾不能被免职。同时,规定任何一个机关的官员不得在任职期间担任另一机关的职务。

——摘编自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分权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确立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唐代分权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主要不同。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一场革命风暴席卷亚洲,列宁当时就给予高度评价,把这场革命风暴称为“亚洲的觉醒”。以菲律宾独立战争、印度自主自产运动和伊朗立宪运动、中国辛亥革命两种不同核心特征的革命为代表,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时期。当时,资产阶级上层自由派地主的相当大部分还没有从改良主义道路上完全转过来,力量受到极大的牵制,甚至有些国家如土耳其还没有真正的工业资产阶级。加之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普遍不愿满足群众提出的改善自己社会经济地位的要求,认为群众支持可有可无,甚至对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抱有幻想。20世纪帝国主义间的矛盾还没达到总爆发的程度,当世界还是帝国主义一统天下时,革命要获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林承节《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民族民主运动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指导思想
第一阶段
(1918~1928)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1918~1923)
朝鲜三一起义(1919年3月)
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
中国五四运动(1919年5月)
阿富汗反英独立战争(1919年)
伊拉克人民反英起义(1920年)
印尼共产党领导的反荷起义(1926~1927)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型民族主义;
以凯末尔为代表的世俗改革型民族主义;
以甘地为代表的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
以苏加诺为代表的综合型民族主义
第二阶段
(1929~1939)
印度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0~1931)
中国、朝鲜抗日民族运动
印尼“七省号”军舰起义(1933)
越南义安河静苏维埃运动(1930~1931)

——摘编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亚洲觉醒”浪潮的类型及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