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131 道试题
1 . 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万公里,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万里茶道(     
A.推动了日耳曼人不断向西迁徙B.标志着全球贸易网络基本形成
C.便利了中俄间的物质文化交流D.依托于明王朝的朝贡贸易体制
2 . 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吸引海外人才移民当地。下列呈现的新加坡移民辅导活动(     
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的学习之旅。
通过挨家挨户的家访,邀请新移民参与社区活动。
组织以多元种族和宗教为主题“新加坡和谐之旅”。
在各选区定期举办典礼,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
A.助推国家工业化的实现B.有利于增进国家认同
C.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D.促进了种族和平共处
3 .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这表明了(     
A.翻译事业的发展和进步B.向西方学习进程不断深入
C.中国近代科技突飞猛进D.程朱理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4 . 有学者认为:孔子以“圣化”之道建立了“仁者”哲学,孟子推出了“平治天下”的“达者”哲学,荀子则以“天人相分”原则建构了“实者”哲学,此后,先秦儒家的精神哲学却日渐消解,儒家高昂刚健的人格力量最终陨落。下列史实能证明该观点的是(     
A.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盛行D.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是在葡萄牙东方贸易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澳门从16世纪80年代进入了黄金时代。澳门是葡萄牙—印度—中国—日本贸易航线的重要枢纽。在葡萄牙人入居澳门,并与中国建立正常贸易关系后,这条航线变得十分有利可图。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来安排在远东的贸易活动,每年五月至六月,他们乘坐由中国贸易舰队司令指挥的大帆船,顺着夏季的西南季风从果阿起航,装载着胡椒、苏木、象牙、檀香等印度货物,以及原产美洲经里斯本运来的白银,在抵达澳门的一年里,把货物与白银换成中国的生丝、丝织品、黄金以及铅、水银、糖、麝香、茯苓、棉纱等商品,到第二年初夏,乘着季风继续东航,进入日本长崎,把生丝、丝织品、棉布等中国商品以高昂的价格迅速脱手,然后装上日本白银及少量其他货物,乘着同年秋天的季风返回澳门。他们在澳门用日本的白银大批购买中国的生丝、丝织品、瓷器、黄金及其他货物,到第三年秋天,才乘着季风返回印度。

——摘编自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材料二   随着哥伦布远航美洲,印度洋、太平洋这些远离欧洲人的水域到16世纪成了欧洲人从事殖民和贸易活动的舞台。中国和欧洲是新的世界贸易的两个终端,由这个时代两条最主要的商业航线连接着。绕好望角而来的葡萄牙人在16世纪初到达中国,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多经好望角跨越印度洋从西而来。经南美跨越太平洋而来的西班牙人也接踵而至,开通了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大帆船,来往于墨西哥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到大量白银,用来交换中国丰富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方。太平洋丝绸之路的贸易利润惊人,但却控制在西班牙人手中。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的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澳门在葡萄牙东方贸易航线中的地位,并分析“这条航线”的贸易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班牙控制太平洋丝绸之路的有利条件。
2024-05-3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皖西当代职业中专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2024-05-2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大商人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因此,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称为“捐班”。大商人为了改换门庭提高身价,不惜重金买官。而且当官后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摘编自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后,上海出口货值常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进口贸易亦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在进口洋货中,70%由上海转销内地。内地运来的土货,大部分也是转销外洋的。与此同时,为外贸服务和为出口农副产品服务的加工厂陆续出现。20世纪以后,大量工厂生产的国货开始分销内地。据统计,近代上海商业计有204个行业,23个大类,还有面粉、纱布、证券、杂粮油饼等交易所。就是同一行业内部,也有分类。上海的各种商店经营各地土产,“统办全球货物”,永安百货力争做到“凡是名牌产品,只有顾客叫得出,在公司里几乎都可以买得到”。

——摘编自陈立仪、潘君祥《试论上海近代商业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材料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大陆的封锁禁运。19508月,周恩来指出,“对外贸易要加强计划性,避免盲目的出口和进口,要减少对美贸易,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执行良好,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对苏贸易在中国整体外贸中的占比也由1950年的29.8%上升至1955年的57%。由于中苏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稳步提升,在建国初的十年间扩大了3倍以上。

——摘编自余振、王净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大商人资本的投资流向,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投资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上海商业的繁荣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2024-05-1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 )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30年战争于1648年结束后,现代国家体系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政治家们承认了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性,但是新的体系并没能真正阻止战争,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此。150年后,极具毁灭性的拿破仑战争导致了19世纪欧洲神圣同盟以及欧洲均势的建立。然而,19世纪的各种和平会议以及关于战争的国际禁律的出台,反而导致了各自利益和欲望的增长。

——据刘成《和平学》等整理

材料二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与大型武装冲突统计表(1986-1999

区域大型武装冲突的数量安理会关于大型武装冲突的决议数量安理会决议的比例(%)
非洲241354
美洲5240
亚洲22418
欧洲9778
中东11655
总计713245

——Peter Wallensteen《Understanding Conflict Resolution》

(1)根据材料一、指出“拿破仑战争”前后国际关系体系的变化。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各种和平会议以及关于战争的国际禁律”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要评价联合国安理会制止大型武装冲突的作为。
2024-05-1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 )历史试题
9 .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的50多年时间里,大量提议议会下院改革的法案没有一个获得通过。有些城镇规定拥有一定不动产的居民,才有被提名的权利。在1820年左右,英国下院超过半数的议员实际上是由近500名大土地贵族选出的,这些大贵族多数又是议会上院的议员。这种“上院选举下院”的情况表明,当时的英国(     
A.土地贵族依然把持国家政治权利B.封建势力阻碍了工业革命
C.政党政治加剧了议会的政治分裂D.君主立宪制遭受重大冲击
2024-05-15更新 | 400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二 )历史试题
10 . 国际话语权建设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阶段外交话语的构建及成果

时期构建方式外交话语部分外交成果
1949—1978年自主独立构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反殖、反霸、反帝”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缓和;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1979—2008年借用西方话语构建和平与发展;“全方位”;“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中美建交;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加入WTO
2008年至今创造性构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亲、诚、惠、容”;“新型国际关系”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承办了奥运会、亚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先后举办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摘编自李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演进逻辑、构建维度与现实挑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当代外交史,围绕“中国国际话语权”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