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1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代中国幅员广大,以强大和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马可·波罗作为许多西方来华的人士之一、深为中华文明的成就和中国的繁荣所吸引,成为元朝的国家管理人员之一。他关于中国的回忆经过整理,以《马可·波罗行纪》为题,在欧洲传播,使欧洲人对中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也大量地在元朝的国家机关中供职。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和文化往来成为更经常的事情。儒学中的理学得到官方的提倡,因而在北方得到广泛的传播。藏传佛教受到特别的尊崇,其他如道教、基督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犹太教等也得到优容,穆斯林在中国人口众多。元代杂剧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郭守敬制定的《授时历》,把我国古代的历法推算推进到了更为准确的水平。元官方编辑的《农桑辑要》和王祯的《农书》,是当时中国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

——摘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文化的特点,并指出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2024-05-0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高二市区一类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庄子》和《易经》两部著作提出了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认为天地乃万物之父母,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她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摘编自徐磊《面向民间与主流的文化内在整合》

材料二       周敦颐以“无极而太极”一语揭示了宇宙的原始,二程以无形的“理”构筑宇宙的本体。二程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所关注的并不是“理”本身,而是理与性、理与心等心身性命有关的学问。“理”被极度的抽象,成为宇宙的本质,这个本质表现在天即为“天理”。内在于人便是人性。程颢试图将“天理”与“人之性”完全沟通起来,使之无所间隔。他从主体意识中抽象出“仁”,认为“义、礼、智、信皆仁也”,这无疑是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新的诠释。程颢的这种抽象便将客观之理内化为主观之仁,从而便有“心即理”之思想的出现。沿此思路走来便有陆九渊、王守仁“心即理”、“心”为本体的思想体系的建立。

——摘编自李道湘《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任选其中一个特点加以阐释。
2024-04-3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欧洲中世纪:变化的时代

材料一   1077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雷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忏悔罪过”。三天三夜后,教皇才原谅亨利四世。这就是“卡诺莎之辱”;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逮捕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同时推举克雷蒙五世担任新教皇,并将教皇的府邸迁至法国境内的阿维农。西欧的庄园经历了913世纪的兴盛期以后。从13世纪后期起就不断开始衰落;1011世纪起,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一些城市通过武装暴动等方式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中世纪早期,基督教会的修道院承担起教育的基本职责,成为西欧最主要的教育机构;11世纪以来,中世纪的大学兴起。其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中世纪始于5世纪,迄止于15世纪。有些人认为这1000年是人类走过的一段漫长而愚蠢的弯路,这1000年的贫穷、迷信和黑暗横亘在罗马帝国古老的黄金时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新黄金时代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摘编自【美】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中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变化。
(2)结合材料一中的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钟鼓楼分为宫城钟鼓楼与都城钟鼓楼。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钟、鼓成为皇家宫城的报时装置,钟、鼓声作为夜禁的时间信号,兼有对火灾、盗匪、战争的预警功能。从隋代开始,宫城中出现单独修建的钟楼或鼓楼,唐代中后期形成将钟、鼓声响准时配合使用的“晨钟暮鼓”报时制度;至宋金时期,宫城中已有钟楼、鼓楼的对设布局。两宋时期报时建筑上承唐代宫城报时的核心特质,下启元代都城报时的重大突破。至元代,都城中产生在鼓楼之外建造钟楼的需要,钟鼓楼开始脱离衙署而出现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并开启民用报时。明清时代最终形成各府、州、县普遍成对兴建或修葺钟鼓楼的国家制度,如北京、南京、西安、张掖等城市,钟楼或鼓楼均是府州县城的中心建筑。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传教士开始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大量建置装有大自鸣钟的西式钟楼。上海最能反映西式钟楼在华嬗变历程。大自鸣钟多被装置在与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官方机构紧密关联的建筑顶部。民众聆听规律的钟声数量或凝视钟面数字即可感知时间。这些西式钟楼成为统一和指挥沪市时间生活重要的建筑装置。电报技术的迅速引入、应用及其与世界时的配合使用,不仅促成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变,还将晚清中国纳入全球时空重组的序列。

材料三   为了方便规划全国时间,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该划分之下,有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有两个时区。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原本的中原时间也调整为陇蜀时区。1949107日,中国采用东八区时的“北京时间”诞生。111日,北京时间正式在官方场合使用,从此迅速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标准时间。

——摘编自封磊《从钟鼓楼到标准钟:近代中国城市公共报时装置之嬗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钟鼓楼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后,促进西式钟楼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时间规划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书坊福建建宁府是书坊最发达的地区,书坊总数不下六七十家,其中绝大部分集中于建阳崇化。崇化书坊在有明一代一直保持繁荣并有所发展。据载,崇化“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每月以一、六日集”。这种每月有六天专门卖书的集市,为当时全国所仅有。建宁府有许多宋元以来的老书坊。明代刻书最多的两个书坊是建阳县的刘洪慎独斋和刘宗器安正堂。慎独斋所刻大抵以史书居多,而且卷帙浩繁;安正堂所刻多为集部及医经类书。

长江下游的南京、苏州也有许多书坊。南京书坊数量比建宁少,但至少也有近六十家,所刻书籍与建宁相较,医书、杂书及小说数量较少,而戏曲方面则超过建宁。整个明代南京书坊所刻戏曲可能达二三百种。其中唐对溪富春堂书坊的刻书在版框四周加有花纹图案,打破了宋元以来单调的单边或双边的呆板样式。

北方地区的书坊最多的是北京,可考者有七八家。1967年在上海嘉定县发现了北京永顺书堂刻印的十一种说唱词话和一种南戏《白兔记》。

——据汤纲南炳文《明史》

概括指出明代书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成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2024-03-3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经济一瞥

材料一   19001930年美国汽车注册与销售量(单位:辆)

年份

汽车注册量

工厂销售量

1900

8,000

4,100

1905

78,000

24,200

1910

468,000

181,000

1915

2490,000

895,000

1920

9,239,000,

1,905,500

1925

20,068,500

3,735,100

1930

26749800

2,787,400

材料二   1908年,福特设计出了“福特T型汽车”,这种车价格低、容易修、车体轻和行速快,很民众受欢迎。1914年,福特首创生产流水线,装备效率提高。生产流水线带动了汽车产业的蓬勃兴盛,直接带动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20世纪2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使得美国内各职能机构和主管责任分工明确,各分支公司的经营活动既有自主性又相互协调,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应变能力大为提高。

——以材料摘编自王金虎《20世纪前期美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原因》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发行了一本名为《女性与福特汽车》的小册子,宣扬汽车在向促使女性向“新女性”转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些“女权主义者”把汽车作为自己独立生活风格的象征。……1919年通用汽车公司建立了通用汽车债券承兑公司,即提供汽车分期付款信贷的第一个汽车销售金融公司,它的汽车分期付款销售在1925年大约占当年全国汽车信贷销售总额的一半。

——据刘凤环《1920年代美国汽车工业在消费社会中的作用》整理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1900—1930年美国汽车工业的特点及影响。
(2)我们还可以从哪些研究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发展,请确定一个主题,并制定简要研究方案。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教育强则国家强
材料一   对发展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强国成功的最大秘诀,加大教育投入始终是教育强国的基本政策。世界强国无一例外都是高等教育强国。
材料二   1900年主要西方国家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
国家美国德国法国英国
人数31.48.37.66.0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在各大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前500所高校中美国高校占比平均超过1/5,前200所高校中美国高校占比超过1/4。二战后,高校成为美国研发能力的根基所在,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发出雷达,芝加哥大学成功研究出对原子核裂变的控制,等等。
材料四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在亚洲国家中率先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2年,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99%,同年,韩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87%,仅次于美国和澳大利亚。2008年,韩国发布了《世界级高水平大学(WCU)建设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意在加快培育世界级高水平大学。
材料五   二战后,欧洲成人高等教育相关立法或制度建设概况(部分)
国家概况
丹麦1968年颁布《休闲教育法》,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正规化奠定了成础
瑞典1969年提出“回归教育”制度,要求所有成年人不论在职、失业还是退休,每间隔一段时间都要再次返回学校或教育机构进行学习
挪威1976年颁布《成人教育法》,支持和保障成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参照普通高校加大对成人高校和成人高校学生的政府资助
法国21世纪初颁布《社会现代化法》《职业教育、就业与社会民主法》《自由选择职业未来法》,创立个人培训账户制度等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强国内涵和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相关研究成果

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高等教育强国与“世界强国”关系的证据?概括说明理由。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法约问题”

1895年,法国通过中法《续议商务专条附章》取得在广东等地开矿的优先权。该约在签订和执行中,形成法国“独专”与其他列强“均沾”相冲突的“法约问题”。议约之时,中方对于其第五条原议“中国云南等处开矿,则向法国矿师商办”,考虑“以该国欲独专其利,恐他国不免违言”,故力争“改为中国将来开矿,可先向法国矿师商办”。

1896年,英法签署《伦敦协定》,规定“在云南和四川两省,中国已经让与或将来可能让与英国或法国的所有商业和其他特权及利益,都将为两国及国民和附属国人民所共同享有”。20世纪初,清政府重申三省矿务由国家办理的部分,按照法约规定先向法国厂商及矿师人员商办,由商民承办的则由其自行决定,同时向英国申明两广矿务并未给予法国“独专”权利。清政府利用英法之间的矛盾,避免了列强瓜分矿权的危局。

1901年,法商李三私下与土人订立合同承领开采增城县矿区,被两广总督驳斥。列强对广东矿权的觊觎与掠夺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与抵制。1903年成立商部后,任命考察外埠商务大臣,招徕外洋华商,筹划在粤开办矿业。后又成立闽广农工路矿总公司等,经营管理矿业。

——摘编自莫婉娟《“法约问题”与清末广东矿权的挽回》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约问题”的来由。
(2)你如何看待清政府“法约问题”始末中的举措?
9 . 历史分期是历史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旨在揭示历史过程中不同时期或阶段之间质的差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人类的早期文明,在这一阶段,神明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均受到神意的桎梏并以神为中心来看待世界,而没有超出这一局限。在历史实践中,神明崇拜大行其道,统治者通常被看成是神之子,代表神来统治人民,当然也利用神明的威严来施行其统治。所谓人类的轴心文明,指在思想和观念上超越了神明的束缚,建立起以人自身为中心的世界观的文明。这类文明所建立的原创性文化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影响着后世的历史与文化形态。在轴心文明之后,鲜有原创性的文化体系出现,大一统的帝国此时开始形成,大体上可以说是古代帝国兴盛的阶段。

——摘编自黄洋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世界各个区域的文明经过早期发展之后,形成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中国、印度、希腊,人类文明进入“轴心时代”。

——(德国)卡尔·雅斯贝斯《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古代文明的分期及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2)任选材料二的一个文明中心,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被列为“轴心时代”文明中心的依据。
7日内更新 | 64次组卷 | 4卷引用: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孔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关于东西文化的差异性、两者的长短优劣以及文化出路等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辜鸿铭提出:“当我们中国人变成西化者洋鬼子时,欧美人只能对我们更加蔑视。……只有当欧美人了解到真正的中国人……他们才会对我们有所尊重。”陈独秀则认为:“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据辜鸿铭《在德不在辫》、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编写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材料反映的现象,并加以评析。
2024-05-31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新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