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文明演变】

材料一

秦朝名称西汉名称职能
奉常太常掌宗庙祭祀礼仅
郎中令光禄勋掌管皇帝的传从警卫
卫尉卫尉掌管宫廷譬卫
太仆太仆掌宫廷车马
廷尉廷尉掌刑辟
典客大鸿胪掌宾客朝觑及礼仪
宗正宗伯掌皇帝宗族事务
治蒙内史大司史章军国之用(国家财政
少府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供给皇家所需

材料二   

材料三   明太祖朱元璋发布《皇明祖训》警告子孙:“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毋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实行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名称,并分析秦汉中央行政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该中央行政制度确立的时期,并评析该制度实施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并分析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演变趋势。
2024-04-2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下·湖南·阶段练习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变革成功有重要影响,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体现:首先,精英阶层的政治文化影响大众,那么政治变革会很容易发生。如果精英阶层倡导的政治文化能影响到大众,那么精英和大众的政治文化就具有一致性。政治制度的变革拥有了广泛的政治文化认同,就会较为顺畅。反之,变革很难成功。

其次,外来政治文化同传统文化的整合,会推动政治变革的成功。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文化往往呈现出多元并存状态。...如果传统和外来的政治文化能实现成功整合,政治制度变革成为顺理成章之事。反之,整合失败,政治制度的变革也很难成功。

再次,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政治文化,容易推动政治变革的发生。如果政治文化是在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那么政治文化的深层次转变就较为容易发生,政治制度变革成果也随之巩固下来。反之,政治文化的深层次演变很难实现,政治制度的变革也因而很难成功。

——摘编自张迪《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变革的影响》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3-30更新 | 220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民本思想与治国理政。

材料一   先秦典籍《尚书》中出现了“重我民”的思想。一般认为,《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民本一词的最初来源。民本思想一经产生,就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界激起了共鸣。《晏子春秋内篇问下》还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此后,历代都有思想家对这一理念进行阐发。在国家治理观念上,商王盘.庚曾提出“施实德于民”,周公提出“敬德保民”。《论语为政》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国家治理实践上,《管子治国》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荀子富国》主张君主对民众应当“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者,保社稷也”。宋代思想家程颐以顺民心、厚民生、安而不扰为为政之本,提出养民之道在于爱惜民力。清代黄宗羲的经济思想也以富民为宗旨,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倡导“切于民用”

——摘编自杨艳秋《治乱兴废事万民忧乐间》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管子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在总结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历史时说道:“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民本思想诞生的历史时期,并概括其在国家治理观念方面的主要理念与实践方面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并作简要评析。
4 . 1895年,面对险峻形势,清朝朝野一时议论纷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95年5月11日

光绪帝颁发朱谕: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勿存懈志,勿骛虚名,勿忽远图,勿沿故习,务期事事核实,以收自强之效。

——《清实录·德宗实录》

1895年7月19日

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俄国)与中国乃二百余年盟聘邻邦,从未开衅......(俄)此次为我索还辽地,虽自为东方大局计,而中国已实受其益,倭人凶锋藉此稍挫,较之他国袖手旁观、隐图商利以相去远矣。正宜乘此力加联络,厚其交谊,与之订立密约。

——张之洞《密陈结援要策片》

1895年7月20日

陕西道监察御史史熙麟上奏:(洋务新法)皆为邪说,商货已变,并及朝政,军器已变,并及文事,尽破成例,尽坏成法。

——史熙麟《法无可变宜斥邪说以塞乱源折》

1895年某月某日

苏州秀才包天笑(时年19岁):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的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它应该研究的学问吗?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评析上述材料中的言论。(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中一人或多人的言论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2022-04-21更新 | 987次组卷 | 1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奥赛班论述题集训(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