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德斯鸠(1689~1755)出身于贵族家庭,曾任世袭的法院院长。他在英国居住期间,结识了英国哲学家休谟,研究了洛克的学说。1748年,他发表《论法的精神》,指出: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实行三权分立,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避免暴政的出现。他主张立法权应该委托给人民代表机关,国王只应该是行政机关的首脑,司法权则应该属于陪审法庭。同时,他还强调三个权力互相制约的重要性。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美国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原则指导下的第一个现实政体。1787年美国宪法确定了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项权力之间互相平等、相互制衡。但美国1787年宪法过分强调总统的权力,被民主斗士杰斐逊称为“总统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衡模式,只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发挥了作用。“三权分立”原则在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虽然模式不同,但体现的精神基本一致。

——摘编自松晓芳《中西方法律文化价值取向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的历史影响。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三个时代,中国人特别热衷讨论“中国”。第一个时代是北宋,关于“正统论”的讨论在当时非常热闹。第二个时代,也就是20世纪上半叶,这段时间热衷讨论“中国”和“中华民族”。第三个时代,应该就是当下,现在中国崛起。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历史中国是怎么样的?第二、要认识现在我们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第三、要认识中国未来要如何和世界相处?

——摘编自葛兆光《什么时代中国要讨论“何为中国”》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时代或者多个时代,对学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班牙到达美洲后发现多处银矿,1540-1550年拉美运往西班牙的白银、黄金与珠宝数量增加了64%。1536年拉美的墨西哥第一任总督门多萨开始在墨西哥种植桑树养蚕并生产丝纲,但在1596年西班牙政府为保护本国利益,禁止墨西哥地区养蚕,该规定给墨西哥轻工业带来了重创,导致丝织品紧缺。同时,中欧白银价值的不对等使中国商品在西班牙殖民地的价格显得格外低廉。明朝丝织品产量增长,政府也在历经多年的开海、禁海之争后,于隆庆初年宣布福建地区部分开放海禁。各种因素综合,推动了中拉海上丝纲之路的开辟与迅速发展。

马尼拉作为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使菲律宾殖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提高。大量中国丝绸的涌入刺激了墨西哥布匹加工业的发展,使该地区布匹加工作坊数量增长迅速。随着前往菲律宾经商的华人数量不断增多,菲律宾总督龙基略于1580年建造了华人区;西班牙传教士也开始关注中国,通过华人了解、研究中国,开启了西班牙汉学研究的先河。

——摘编自李兴华等《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

(1)据材料,概括16-17世纪初期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特点,并分析此时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报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传媒生态和新闻思潮的变迁,社会新闻报道也呈现出递嬗演进的历史轨迹。

时间

内容

古代

只刊布朝廷政务信息

甲午战争之前

主要是转载邸报上的谕旨、奏折、宫门抄,很少有报馆自采的稿件。清廷对政务讯息控制甚严,重要政闻既无从探访,即使探访了也不敢登载,社会新闻便成为报馆采访报道的重心

甲午战争之后

政治性报刊迅速发展。报刊在倡导政治改革的同时,也注意社会风俗的改革

民国初期

上海的商业性报纸有较大的发展,报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有些报纸为了扩大销路,大量刊载凶杀、奸淫、盗拐之类的社会新闻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

中共在国统区出版的《新华日报》和一些进步报纸特别注重发挥社会新闻报道的政治效应,在社会新闻中着重反映民生疾苦,暴露社会黑暗,替弱势群体说话,激励民众起来抗争

——摘编自陈玉申《近代中国社会新闻报道的演变》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以“近代报纸”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4-05-0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联考(三)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进程的多元性的内涵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性。持全球史观的史学家们注重研究历史发展的空间维度的横向改变,他们认为,历史就是世界一体化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向全球辐射扩散的过程。由分散到整体最能说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但是,世界的碎裂同样也是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必然现象。庞大帝国的解体释放出来的政治能量而弹射出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殖民主义的瓦解引发的第三世界运动导致了众多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化浪潮中涌现出了社会形态转型的不同模式和不同发展道路;民族矛盾、文化隔阂、宗教对立、文明冲突,形成了巨大的裂变张力。

人类历史是在全球一体化以及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的合理化这两种力量或运动的冲突和协调的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的。

——摘编自王玮《世界历史进程的悖论:整合与碎裂》

请以“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整合与碎裂”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1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指出:不能无视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存在。毛泽东对戴高乐与中国建交的提议给予积极回应。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同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这推动了西方国家在70年代的对华建交高潮。1975年5月,邓小平应邀访问法国,这是新中国领导人首次出访西方大国。1978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经济代表团访问西欧五国,首站便是法国。这次出访对促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中国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则始于法国。1980年10月、1983年5月,德斯坦、密特朗总统先后访华,推动两国“顺应世界潮流进入技术与进步的新时代”,中法贸易额由1981年的不到7亿美元升至1989年的近20亿美元。

——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材料二   戴高乐时期法国与美国的矛盾与争执,是整个冷战期间西方联盟内部最为引人注目的。戴高乐上台后,一改之前全面追随美国的“联盟政策”,强调将实现法国政策独立与行动自由作为长期战略目标。在他的领导下,法国退出北约组织,构建独立核力量;积极推动西欧一体化,实现与苏联、中国关系正常化;反对美元霸权,抵制美国经济渗透。但矛盾与争执只是法美关系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合作与共识。即使在矛盾重重时,法美两国的合作从未停止过。在共同抵御苏联威胁、维护欧洲安全等问题上的一致性,促使两国在矛盾中留有余地,在冲突中保持克制,共同维护西方联盟的统一。因此,把握好分歧与合作相互交织这一特点,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法美关系。

——摘编自张媛媛《论戴高乐时期法美关系的两面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法建交后的友好关系对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戴高乐时期法国对美关系呈现两面性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大国外交关系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果印度人不纳税,英国统治印度的机器就会瘫痪。……甘地要求印度的精英们放弃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到民众中去穿土布制的衣服,吃粗粮,过艰苦的生活,与大众打成一片。他强调大规模工业化在印度意味着千百万人的饥饿,只有回到传统的手工纺织才能解决失业问题,解救印度的贫困。甘地严厉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但反对暴力剥夺地主、资本家的私有财产,主张各阶级调和建立平等和谐的庇护关系,他要求百万富翁在满足个人物质消费之外,应将财产用来为全社会服务。甘地的社会主义理所当然遭到了印度知识界和工商界中大部分人的批评。尼赫鲁说过:“甘地对于机器和现代文明的旧观点,我们很少人赞同。”尼赫鲁不同意甘地全盘否定西方文明。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甘地“手纺土布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手纺土布运动”。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一些一般特点:

①都是资产阶级取得了革命的领导权,而不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的。

②广大的人民群众是这个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力,而且他们在革命中发挥了很大的革命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对革命发展的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③因为这个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而广大人民只是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和推动者,所以革命的结局都是以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结局而告终的,这一个事实本身正是表明,一切革命的主要问题,是领导权的问题。

——摘编自吕朝欣《试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本特征》

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就材料中“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相关论述,提出你的看法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哈默(美,1898—1990)生平大事年表

时间主要事迹
1921向苏俄赠送大量医疗设备和药物,得到列宁接见
1921—1925成为福特、美国橡胶和派克自来水笔等37家美国公司驻苏代表
1926创办苏联首家文具厂,采用英德工艺,推行计件工资制,产品供应给苏联所有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被誉为“铅笔大王”;5年后将工厂转让给政府,得到丰厚的偿还费用
1940建议“美国将超龄驱逐舰移交英国,英国将太平洋岛屿租借给美国作为海军基地”,得到部分采纳和罗斯福的接见
1961U—2侦察机事件后,受肯尼迪委托与赫鲁晓夫会面,促成美国解除对苏联蟹肉的禁运
1979作为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与正在访美的邓小平进行会晤,两个月后来华签订一系列商约,包括南海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和安太堡露天煤矿等项目
1985访问莫斯科,对促成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的会谈起到重要作用

——摘编自郑锡荣编译《历史的见证——哈默自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哈默成为“铅笔大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哈默的历史功绩。
2024-04-1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林荫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文科综合试卷 -高中历史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中国未来记》,畅想了几十年后中国的面貌。学者贾立元将其视为中国科幻的起点。贾立元认为,科幻在中国的诞生是在甲午之后,中国落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进步的知识精英鼓呼学习西方的现代文明救国图强而形成。故他将科幻在中国的发轫定义为:以“现代”眼光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而非仅仅对技术发明的幻想。

——摘编自《专访贾立元:晚清科幻,一座纸面上的“未来博物馆”》


请根据贾立元的观点,多角度推测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中未来几十年中国的基本面貌,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不少于2个角度,史实准确,逻辑合理,史论结合)
2023-11-2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