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

宋代科举取士,儒生基本上是经由竞争,以经典知识与文字表达能力,进入文官系统。宋代名臣,如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两宋(宋郊、宋祁)、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都没有显赫家世,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

宋代优遇士大夫,胜于前后列朝。据说,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戳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

宋代知识阶层的地位提高,未必只是由于政权对文人儒生的尊崇,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大的社会基础。……大概由于教育较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表现,非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说明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
2023-11-2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1-22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2 . 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边疆政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2023-10-09更新 | 391次组卷 | 34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从19世纪起对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主义在多数方面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叶的古典自由主义的对立面,因为社会主义提倡有利于整个社会利益的社会管理或生产资料所有制。自由主义强调个人和个人权利,社会主义则强调社会和社会的集体福利。在近代初期,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描绘了一种理想的国家,其公民不是因其财富或祖先,而是因他们对国家的贡献才受到尊敬。马克思的学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已成为决定历史进程的最重大的力量之一。其原因可在马克思学说的性质和吸引力中找到。这些学说给各地的工人以一种自信的感觉,使他们确信未来是属于他们的。因为剩余价值理论不是已证明资本主义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吗?马克思主义还使工人们行动起来、富有战斗精神,因为阶级斗争理论已证实:要赢得社会主义的美好社会,不是靠慈善的捐助人的帮助,而是靠工人本身的努力。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所讲的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围绕民族理念,以民族国家独立为核心的思潮和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亲历的1848年革命,波兰、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等都是典型的民族主义运动,与美国独立战争和紧随其后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性质相同。而当时的中国和印度,尚未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理念,他们的斗争只是被压迫民族对侵略者的自发性反抗,和进入20世纪以后在中国同盟会(国民党)、印度国大党领导下的两国真正的民族主义运动是有区别的。但就其反对民族压迫的性质以及与欧洲民族运动同时代的背景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民族反压迫斗争的论述也可视为他们民族主义认识的一部分。

——摘编自王希恩《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主义观》


(1)根据材料一,归纳早期社会主义者的理想诉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亚洲民族主义运动和欧美民族主义运动的不同点,并说明造成不同的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19世纪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共同根源。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壬戌学制发轫于1915年,经不断修正,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公布了“新学制体系”,史称“壬戌学制”。它一反清末民初仿照日本学制的模式,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四”的单轨形式,故又称“六三三学制”。该学制经国民党政府修修补补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这个学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

学制以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该学制规定:高级小学、初级中学可以设立职业科,高级中学分为普通、农业、工业、商业、师范等科目。

——摘编自袁强《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改革》等

材料二   英国幼儿教育是在18世纪后期“自由”与“博爱”的思想影响下产生的。1816年,欧文在苏格兰为纺织厂的工人建立第一所幼儿学校;1911年,麦克米伦姐妹在德普特福创建“户外保育学校”,招收所有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贫民和工人的幼儿。在英国,由于受到卢梭、欧文等哲学思想的影响,游戏成为幼儿教育的正规课程,是“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1988年,英国颁布《教育改革法》,第一次在英格兰和威尔逊实行全国课程,加强了政府对幼儿教育的干预。20世纪90年代以后,《兰伯尔德质量报告》和《皇家艺术学会报告》都强调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兰伯尔德质量报告》建议学前课程应当建立在八个主要学习领域,《皇家艺术学会报告》指出,应当为所有3-4岁的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摘编自蒋盈《英国幼儿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研究》

材料三   中国古代提出培养的“圣人”、“成人”、“君子”等,就是当时社会所需要的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强调尊重儿童个性,培养生气勃勃、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并积极参与生活的人。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在自己的实验基地,有计划地实施了德、智、体、美及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编自薛小雷等《浅谈“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壬戌学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幼儿教育的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外教育有何相同之处。
2022-01-1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宋代是我国科技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从西方的经验看来,必须商业的影响力远超过农业生产的影响时,上述的突破才能发现。中国在现代历史初期,谈不上符合所需要的准备程度。宋朝的商业……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这种种条件都无助于开展各种发明以推广其成果之用心设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这种文学形式”是什么,并概括宋代主流文学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技进步的表现,并据材料二,指出作者为什么认为宋代难以“开展各种发明推广其成果”。
(3)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三中导致宋朝“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的“不利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人。7岁时始学习《左传》,“即了其大义,自是手不释书。”他用一截圆木做“警枕”。“警枕”一滚动,他便起床,开始读书。从影印的《宋司马光通鉴稿》中可见,他用的稿纸竟是废纸。庆历年间,权知韦城县事,行政一年多就得到了“政声赫然,民称之”的美誉。在此期间,他还利用政务之暇读书,写出历史论文数十篇。自此以后,他更加热爱史学,集中精力研究历史,意图从中探索历代统治者的治国得失之道。

司马光历时19年主持编撰成《资治通鉴》。其编撰过程,第一步是从浩瀚的史料中选取排比材料为“丛目”,对“丛目”要求史料齐备,时间清楚。第二步是编写“长编”,是把写丛目时编排的资料全部检出,考证异同,去伪存真之后,进行综合归纳,整理成篇。最后是删改定稿,由他自己负责,在“长编”的基础上进行删繁削冗,修辞润色,最后总其大成,完成定稿。这三个步骤,是他对历史编纂学的创造性贡献。《资治通鉴》的成书,是司马光毕生心血的结晶。

—摘编自舒大刚主编《中国历代大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生产技术的出现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二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时期的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并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从事商业性农业经营,棉纺织业成为不可或缺的副业生产。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更加突出,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与1961年相比,1962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增长22.63%,达到116.5亿斤;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超过1959年水平;农用拖拉机增加2779台,达到9800多标准台;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并有所发展。

——据东北网《按照“八字方针”初步调整国民经济》整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黑龙江的农业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017-07-1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的措施,并指出其在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方面有何不足之处?
材料二 公元前415年,雅典公民大会商讨是否远征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不了解西西里的情况,但苏格拉底的学生亚西比德富有煽动性的演说激动了许多人,最后公民大会批准了远征计划。亚西比德出征后,反对派在公民大会上宣扬亚西比德毁坏神像,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利用公众对神灵的敬畏之情,让公民大会通过决议,追查亚西比德的渎神和阴谋反对人民罪,结果导致了亚西比德的叛逃和雅典远征军的全军覆没,雅典由此走向衰落。
——《西西里之战》归纳整理
(2)依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制存在的弊端,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的?
材料三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可概括为追求效率和讲究公平。前者表现为效率优先,为追究效率可以牺牲公平;后者则主张公平优先,在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3)试举两例论证材料三中任一观点。
材料四 某研究小组在进行“法律与社会公正”专题研究时,关注了不同时期的法律和公正的关系,围绕法律和公正形成了以下三个主题:“欧美政体类型比较”、“中国宪政历程研究” 、“分权制衡的法律保障”。研究素材列表:
序号
素  材
1
公元前5世纪罗马《十二铜表法》
2
公元前3世纪中国《秦律》
3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4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
5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6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7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
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9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选出符合任一主题的素材的序号, 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补充两个新素材,且加以概要阐释。
2016-12-12更新 | 4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二诊文综历史试卷
9 . 改革和革命,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穆罕默德•阿里的历史意义在于他是第一个意识到西方技术的意义并有效地利用西方技术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中东的统治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里是如何“有效利用西方技术”的?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什么思想有相似性?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2)概括材料二图表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关键的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的理解。
材料三 日本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德国和美国的榜样;小学教育、农业革新和邮政事业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3)日本用“法国模式”来“改革法制”,最大可能借鉴法国的什么法律文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西化的特点?
材料四 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法既积久,弊必丛生,故无百年不变之法。况今兹之法,皆汉、唐、元、明之敝政,何尝为祖宗之法度哉?又皆为胥吏舞文作弊之巢穴,何尝有丝毫祖宗之初意哉?今托于祖宗之法,固已诬祖宗矣。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殆不待辨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4)根据材料四,归纳康有为认为必须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2016-12-12更新 | 5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四川资阳市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
10 . 党的十七大把民主政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命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尚书》


材料二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自洋务运动失败后,出现了开设议院的各种方案和对民权,自由观念的宣传,如康有为以“几何原理”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严复提出西方因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而强盛,中国民主启蒙由此发端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余对于临时约法之不满,已如前所述,则余对于此与革命方略相背驰之约法,又何为起而拥护之?此读者所亟欲问者也。余诸郑重说明之……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袁世凯毁弃《临时约法》,即为违背誓言,取消其服从民国之证据,不必待其帝制自为,已为民国所必不容……余为民国前途计,一方面甚望有更进步、更适宜之宪法,以代《临时约法》,一方面则务拥护《临时约法》之尊严,俾国本不因以摇撼,故余自六年至今,奋发以一身荷护法大任而不少挠。                                                                      ——孙中山


材料四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材料五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为了惩治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材料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材料一中的“民主”与材料二中的“民主”的含义有何区别?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颁布的《临时约法》有何缺陷?“奋发以一身荷护法大任而不少挠”,孙中山坚决护法的原因何在?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完成“独立”任务后,新中国制定了哪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们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
(4)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提出了什么任务?
(5)根据材料五、六归纳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并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从古到今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
2016-11-18更新 | 9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