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列强反复要求在中国铺设电报电线,引发清廷内部的大讨论,清政府逐渐意识到自办电报的必要性,即“藉收自主之利权,以杜洋人之觊觎”。郑观应,王韬等人也从商业、军事等角度阐述了电报的巨大价值。在社会各界要求自办电报的呼声日益强烈的背景下,李鸿章于1880年设立了天津电报学堂和天津电报总局,当年年底开始正式通报,电报线路的开通和使用,使许多督抚大员看到了电报的便利性,开始齐心协力地兴办电报,在电线架设过程中,清政府对窃毁电线杆、造谣聚众等视情节轻重分别治罪。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个“殊方万里,呼吸可通”的电报网络。电报一经设立,便受到各界的欢迎。朝廷指挥军事,“号令各营,顷刻响应”;轮船招商局“遇有要公,随事随时分别缓急,函电商酌”;“商贾贸马,借电报以通达市价……强富之功基于此矣”。电报局的营收则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激增二十五倍,成为近代企业的成功典范。

——摘编自马静《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历程》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电报事业得以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电报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及影响?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
(3)据材料三,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想?
(4)据材料四,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感染着时人及后世?
3 .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乡举里选”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此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结合所学分析魏晋时期选官标准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并据此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018-07-02更新 | 86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德阳五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惯以文化为优先认同单位的古代士大夫,对明清之际天崩地陷式的巨变实在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王朝的覆灭便等同于文明的灭绝。在这种痛苦感情的刺激下,以“华夷之分”提炼出来的民族主义,在清初不合作的士人群体中颇具号召力,可当亡国的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当清朝皇权依靠文化的普世主义确立自己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时候,这种激烈的民族主义也就面临着相当尴尬的困境。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材料二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作用、彼此制约的辩证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类型、格局及主导价值》等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区别。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借债人可以通过宅舍、田地甚至是牛羊、粮食等进行质押借贷。此外,借债人还可以通过保证人担保的方式借贷。唐代政府规定过民间借贷利率的上限,如果利息超过本金后再计息索债,或者计复利(民间称“驴打滚利”),则政府不予承认和保护。《唐律疏议》对于借款违约的情况作了详细规定。唐代政府禁止郡县官僚私人放贷,天宝九年(750年)政府下令;如郡县官僚放贷取利则先予免职,放贷所获收益收归政府;禁止家庭成员私自抵押家产借款以及向入境少数民族放贷。

——摘编自李莹、张兴胜《唐代的民间借贷》

材料二   宋代政府鼓励民间私人放贷,比如在灾荒之年,政府一般不进行放贷,而是通过私人放贷来帮助小农渡过难关。针对民间借贷行为中的高利贷、违法借贷行为,宋代政府则不断规范并进行限制打压。宋代民间借贷关系已经影响到社会各阶层,小农为借贷的主要群体,地主则为放贷的主要群体。商人、手工业者从事借贷活动的情况也非常多见。宋代有“京债”一说,指的是官员被任命后,在京师置办行装、支付旅费等借贷活动。还有部分退职官员由于俸禄降低,只好典当衣物、租借耕牛,自己从事农业生产来补贴家用。

——摘编自杨瑞璟《宋代民间借贷的特点与积极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民间借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较于唐代,宋代民间借贷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米芾(1051-1107),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同其他三人一样,米芾也曾入仕,也吟诗作画,但他“一日不书便觉思涩”,堪称纯粹的书法家。米芾与苏轼的初交可以追溯到宋神宗时期。米芾《自叙》所谓“遂并看法帖,入魏晋平淡”,便是听从东坡的忠告而改变了书法的风格。元祐二年(1087年),米芾参加了以东坡兄弟为首的“旧党”人士聚会。这也许是米芾与黄庭坚的交往之始。米黄二人交好,在评价彼此的书法时,也是直言不讳,大相异趣,绝非无原则的丑诋。米芾“集古字”是想要“自成一家”,而为获黄庭坚所认可。米芾在评判黄庭坚的草书时也以一已所好加以责难。宋徽宗崇宁年间,米芾在书画学博士一年,出入宫禁,受宠若惊,矫情希旨,近乎装疯卖傻。晚年的米芾以穷改节,曲意逢迎,留下了人格上的污点,但米芾与苏黄的结交也留下了君子之交的佳话。

——摘编自曹宝麟《米芾与苏黄蔡三家交游考略》


(1)根据材料,归纳米芾作为大书法家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时期书法界名家辈出的有利条件。
2023-09-08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有着“兴于唐、盛于宋”之说。北宋首倡“茶德”,赋茶以德喻人德,赋茶以性喻人性,以茶的生命过程比喻人生,这深刻体现了茶道与人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饮茶、品茶融入到儒家思想中去,赋茶以教化功能。同时,人们注重以茶待客、以茶赠友、以茶孝亲,这些都是以敬茶之礼,扬天人之德,彰心灵之美。

——摘编自陈永昊《论宋代茶文化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

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大陆掀起的一股“中国热”。这股“中国热”从思想领域延伸为对中国的器物和品饮文化的追求。中国精美贵重的丝绸与器物是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的,但宫廷贵族追捧的饮茶之风在民间普及开来,英国社会一改酗酒的靡靡之风,开创一股文明绅士的饮茶风尚。中国茶所传递的精致典雅的东方美学和美容养颜的功效为西方女性所推崇,宫廷茶会和下午茶让贵族千金和劳动群众都有了饮茶社交的机会。

——摘编自盛敏《近代中国茶文化向西欧的传播与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茶文化的基本理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在英国传播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使基督教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17世纪初,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作品,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17世纪的欧洲逐渐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路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而不是盲信教廷的权威。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材料二     社会秩序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它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它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

自由是按法律的要求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做法律禁止的事,那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都拥有这个权利。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战后的最初几年……更多的人认为对付这些印第安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他们驱逐出白人的势力范围。乔治华盛顿旗帜鲜明地支持这种意见。他说:“我们的扩张,将使这些野蛮人和狼都退出我们的视线。他们都是我们的猎物,只是外形不同。”

——摘编自加里纳什《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3)分析指出材料二、三的矛盾之处。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货币与时代演变

材料   16世纪开始,美洲的黄金和白银大量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1944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阅读材料,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夏天,邹容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自费进入东京同文书院学习,由于参加留日学生的反清宣传,1903年被迫离开日本,回到上海,1903年5月出版《革命军》,鼓动国民“驱逐住居中国中之满洲人,或杀以报仇。”同时,《革命军》说“革命之前,须有教育,革命之后,须有教育。”应该教育国人知“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知“平等自由之大义”、有“政治法律之观念”。中国若想“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而“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就“不可不革命”,革命是“天演之公例”“去腐败而存良善者”,邹容急呼“请执卢梭请大哲之宝旌,以招展于我神州上”,建立“自由独立”的“中华共和国”,“一国之政治机关,一国之人共司之”,“所有国家权利与各大国平等”,仿行美国,参照中国性质立定宪法和其他法律, “于各省中投票公举一总议员,由各省总议员中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又举一人为副总统,各府州县,又举议员若干。”全国无论男女,皆为国民。均有“军国民”“承担国税”“效忠新国家”的义务,国人的“权利均由天授”,国家不得“侵人自由”,必须保护“各人权利”,如果政府“干犯人民权利”,人民“即可革命”“更立新政府”。

——(摘编自邹容《革命军》)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邹容民主思想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邹容的主要主张,并简要评价。
2021-08-2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