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2 道试题
1 . [新航路的开辟与哥伦布]

材料   给哥伦布一个“伟大航海家”的称誉并不为过,虽然他可能不是从旧大陆去到美洲的第一个人,有人说,“早在10世纪时,北欧人就已到了美洲,还有人说,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中国人就已到过美洲”。可是,作为新大陆“被发现”的正式标志和起点,公认为应从1492年的航行算起。

——据赵瑞芳《“新航路开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公认1492年是新大陆“被发现”的正式标志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给哥伦布“伟大航海家”称誉的理由。
2022-07-1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摘编自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材料三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由于亚欧非和美洲之间开始交往,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在两个半球间传播。随后欧洲的船长们建立了双方永久性联系的桥梁⋯⋯欧洲自由民和非洲奴隶组成的新移民开始定居西半球,同时欧洲和亚洲人获得了新的食物(包括玉米、烟草、土豆等)。⋯⋯16世纪中叶,美洲开采出的白银通过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贸易横跨太平洋直接运往中国。以白银为财源,欧洲得以在亚洲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美】埃德蒙·柏克三世等《世界史:大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史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政府把商业看成是国家财政的巨大宝库。对于国家而言,一味地压制商业,只注重农业的发展同允许商业有一定发展,给商人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以获得高额商业利润相比,后者更能适应处于转型时期的宋代社会的发展。民间商人阶层已崛起成为整个宋代社会中一支重要而又最具活力的社会力量。大大便利了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从而活跃了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资本,也由此而直接导致了国家商税的不断增加。

——摘编自冯葚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意义。
4 . 【走向整体的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王与王后二位陛下决意派臣,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前往上述印度各地,拜谒该地诸君王,察访民情,观光名胜,了解风土并使其人民皈依神圣宗教。二位陛下还令臣一反昔日之旧径,勿由陆路东行而另辟新途,专取海路西行……”1492111日,哥伦布船队在古巴海岸登陆时向土著居民明确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求黄金。”“臣向二位陛下保证,普天之下,无任何地方比这里景色更美丽……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统治之下。”

——摘编自洪国起《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历史考察与思考》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不久,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种植甘蔗。甘蔗种植园雨后春笋般地在这些岛屿上迅速增加。在英属巴巴多斯岛上,这个仅有43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有900多个甘蔗种植园。糖产量的增加导致糖的价格急剧下降,糖得以进入千家万户。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不仅是在饮食上,它直接导致了跨越洲际的人口大迁徙,不过这是在贩卖黑奴贸易的强制下发生的。相比烟草而言,甘蔗的栽培费时且费力,它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当欧洲国家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殖民地大肆兴建甘蔗种植园时,他们首先想到从非洲运进大量奴隶来进行劳作。结果,加勒比海地区乃至南美地区的人口构成,随着甘蔗种植园的不断增加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刘作奎《改变世界的四种植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后糖对世界的影响。
2022-12-06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国际格局与战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631914年间作为一个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据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一一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一一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始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期的漫长过程的非凡几顶峰。随着权力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的中心。

一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一战中,军人死亡上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沙皇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剥削的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战后,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

—摘编自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的影响。
2022-07-05更新 | 18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6 . 【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没有“公报”的概念,近代以来中国最早以“公报”命名的报刊出现在香港。清末中国的知识分子,甫一睁眼看世界,便是一片内忧外患。……在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启示下,他们逐渐意识到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办报则能做到“夷情备采”,最终实现“师夷制夷”的目标。

材料二   民国“公报”的形式非常丰富,既有民间团体的“公报”,也有教会团体创办的公报,但以“政府公报”为主,遍布政府机关各部门和各地域。……收录的这一时期的三千多份报刊进行了统计,发现民国政府部门的公报上百种,类型包括:立法公报、司法公报、教育公报、农业公报……

从出版时间统计上看,“公报”在1911年到1915年之间出现了第一个小高峰。当时正值中华民国建立之初,旧的新闻审查制度废除后,迎来了报界的“黄金时代”,各级政权机关及各类社会团体纷纷创办机关报,导致了大量“公报”的出现。民国“公报”崛起的另一个高峰在1925年到1933期间,这一时期新增了71份公报,仅1929年这一年出现的“公报”就有23份。除了政府公报,民国时期也出现了不少新兴的“行业公报”,如各种“商会公报”等,这得益于中华民国建立后国内局势进入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各种行业群体开始成型,各行业组织内部发行的喉舌报纸或“会报”,有的也以“公报”命名。

——以上材料均改编自潘祥辉《百年“公报”史:概念、源流与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公报”传入中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公报”发展的新特点,并分析民国以来报刊业发展的原因。
2022-06-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联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中世纪的西欧与城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耸入云的教堂成为典型建筑。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据马克垚《欧洲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公元10世纪左右,中世纪的大垦荒以及轮作制的发展大大提高农业产量,有了更多可供在市场交换的农产品。11世纪西欧人掀起十字军东征运动,打通了与东方和非洲的贸易通道。在12—13世纪,蒙古人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一条连接意大利到中国的贸易通道建立起来了。西欧工商业和城市得到发展,国王、教会、教堂、修道院等也支持兴建了很多城市,他们为居民提供保护,以收取租金和工商业税。到13、14世纪之交时,西欧城镇总数大约达到1万个左右。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文艺复兴史:城市与社会生活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和影响。
8 . 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于762年营建巴格达以来,这座城市就有“和平之城”的美誉,但从它不同寻常的历史来看,它也经历过十分血腥的统治年月。回溯其历史,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巴格达一直是阿拉伯帝国的中心,金碧辉煌的宫殿群、宏伟的清真寺、伊斯兰学院和热闹的集市鳞次栉比。它是“代数之父”花拉子密生活过的城市;也是哈里发哈伦·拉希德的都城,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描写了诸多有关这位哈里发及其都城的故事。作为一个繁荣的交易中心,巴格达吸引了大量来自中亚和大西洋地区的商人,其经济的繁盛程度曾招致西方和东方的同等羡慕。然而,巴格达的历史也有其血腥残酷的一面。这座城市经常遭受瘟疫、饥荒和洪水的侵袭;经历过大量恐怖的外敌入侵和军事占领;也时常需要忍受独裁者的残暴统治。因此,巴格达的历史也是其统治者和征服者的历史。

——摘编自【英】贾斯廷·马罗齐著,孙宇译《巴格达:和平之城血腥之城》

材料二 “和合人文精神”起源于中国,指中国文化中的“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和而不同”、“和为贵”、“和合”相处、“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和原则。后来,“和合”人文精神发展为“和合”文化。“和合”人文精神是“和合文化”的核心。这种思想传到东亚后,为东亚各国所接受,“和合”文化,遂成为东方文化的核心。

——摘编自李世安《“和合”文化与“文明冲突”——东亚国际关系中的文化》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巴格达被称为“和平之城”和“血腥之城”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古代东亚国际关系中体现“和合”文化思想的具体史实,并分析“和合”文化对解决当今世界“文明冲突”的借鉴之处。
9 . 走进中世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亚洲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材料二   中古时期的欧洲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随着文明的扩张,中古时期的亚洲出现了2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请指出国家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日本为例说明“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综上所述,概括中世纪文明的总体特征。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发展。在东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924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在北伐战争中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在东南亚,1920年印尼共产党成立。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工人和农民纷纷响应,起义扩展到全国多个地区。越南也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在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在南亚,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摘编自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给人类文明的积淀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西方学者瓦德奈伊曾经说过:“大战降低了英国和西欧各国的影响,并且削弱了他们统治世界的能力。因此,这就为日益成长壮大的非殖民主义运动铺平了道路,在某些地区,则刺激了民族解放斗争和革命的发展。”二战中由各殖民地人民组成的参战军队有300多万人,他们的参战对自己民族的力量有了坚定的信心。在战争期间,西方国家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追求高额利润,扩大了在亚非拉一些国家的投资,从而导致这些地区工人和资产阶级壮大,他们要求独立自主的发展民族工商业。

——摘编自豆丁网《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及作用。
2022-07-14更新 | 18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