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8 道试题
1 . 曹魏以后,各级官学全面衰落,只有士族家学呈现繁盛状态。因此,平民家庭出身的人才,总体上远不如士族家庭出身的人才,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又反过来强化了人才出自士族家庭的社会心理。据此可知,曹魏时实行九品中正制(     
A.重视家世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B.造成了社会阶层的严重固化
C.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局面D.致使门阀士族垄断官僚阶层
2024-02-01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儒学的“天人感应说”“天人合一论”,把“天”人格化,说成是具有意志和感情的神,皇帝是代表天意而君临百姓,他的意志与天一样不可违抗,臣民对他只有敬畏和服从。这种思想被历代王朝作为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据此可知(     
A.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思想内涵丰富B.封建国家神权居于主导的地位
C.历代君主借助神权维护自身统治D.儒家学者和统治阶级互相结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中国的商品出口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181.2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贸易总额的8.8%,赶超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中国的贸易对象遍及全球,已经扩展至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秦迪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及其优化研究》

材料二   目前,我国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很多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具有相似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越来越激烈。此外,虽然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但是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不高,仍然以机械产品设备和轻纺工业品为主。这些都将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此外,近年来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摘编自陈相芬《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浅析》2011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78年至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认识。
4 . 1928年,张学良致电国民党中央,宣布东三省易帜,降下五色旗,升起青天白日旗,归顺南京国民政府,并提议将12月29日东北易帜日作为“国党统一中国纪念日”。东北易帜(     
A.激发了民主人士参政热情B.结束了各地军阀混战局面
C.从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D.实现了大革命的既定目标
5 . “官僚”之称,古已有之。在春秋以前,官僚依附于贵族,类似贵族的管家或管事。春秋战国时期,官僚逐渐成为独立的社会阶层,并依照国家法令或国君的旨意行使职权。这一转变有利于(     
A.专制政体的建立B.王室地位的稳固C.统一大业的实现D.华夏认同的强化
6 .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农民归附政府户籍的数量激增,户口总数比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增长近一倍。更多的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维持生计。这些现象反映了(     
A.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B.赋税征收不再以人丁为主
C.以庸代役促进农业商品化D.户籍制度的作用大为削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下图为19世纪初的漫画,图中人物为法国的拿破仑和英国的代表人物约翰·布尔。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A.拿破仑帝国征服欧洲盛极一时B.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
C.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展开对决D.英法两国联合用武力瓜分世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中后期,“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如饶之瓷器,湖之线棉,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闽人“闻日本可市……即以财货往市之,得获大利而归”,吴越之民“往则载货扬航以市海为名,归则镕金附身”。上述现象的出现(       
A.有利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B.动摇了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
C.有利于商业航海技术的提升D.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的传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据此可推断(       
A.地方向中央奏事流程规范化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逐渐下降
C.转运使的政治地位日益上升D.中央对地方管理方式集权化
2024-01-23更新 | 497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匈奴人集中分布的区域建立了不同于内地的属国和道。唐代统治者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羁縻府州,实行羁縻统治。由于边疆地处多民族交汇地带,塞外游牧民族侵扰中原和内部边民叛乱的情况时有发生。汉唐两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均采取“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之恩威并施手段,对边疆的少数民族叛乱势力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汉唐两朝通过移民实边、大兴屯田等措施,以发展经济为纽带,以开展贸易为手段,实现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经济上的往来互洽,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政治诉求,汉唐两朝统治者一直重视对边疆的文教治理.“宣文教以章其化”.积极推行文化治理方略,以增强边疆各民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实现边疆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以及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摘编自杨丽、叶珍珍《汉、唐北部边疆治理比较研究》

材料二   唐初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北面和西面两个方向,尤其是雄踞漠北的东突厥。唐初集中精力整合内部,而对突厥则采取隐忍防御之策。经过十几年的励精图治,至贞观三年(629年),唐王朝国力渐盛,于是战略目标开始从对内转向对外,战略方针也从单纯防御转为积极防御,进而发展为攻守兼备。对外的重点是解除正面的威胁,经过贞观四年(630年)和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两次大规模对东突厥的反击作战,唐军先后平灭了东突厥颉利可汗及其余部,灭薛廷驼,平定铁勒诸部,北面的威胁基本得以解除。 于是唐王朝转而向西,经略西域。唐军首先击败吐谷浑,在河西陇右建立起牢固的前进基地.进而征讨高昌、龟兹等国,设西、伊、庭三州,设置安西四镇。到唐高宗时,进一步平定西突厥,唐朝不仅恢复并巩固了在西域的主导地位,而且影响波及中亚地区。至此,唐代治理边疆的战略基本达成了预期效果。

——摘编自周德钧《略论唐代治理西域的大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时期边疆治理政策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边疆战略成功的原因及其意义。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