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成祖《内训·序》曰:“古者教必有方,男子八岁而入小学,女子十年而听姆(姆,女师也)教。”从文王时代,太任(王季之妃,文王之母)“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的女子教育的规范,到整个封建时代的“三从四德”,皆如此,不断地在严格家庭秩序和伦理规范。而对于女子的种种教育,无须依靠学校,完全由父母特别是由母亲代代相传。幼年女子,少年女子如此,出嫁后的女子依然如此。如明代吕近溪《女小儿语》主要教少年女子行事言行,汉代班昭《女诫》中有教授已婚女子如何做好妇女之事的“妇行”篇,唐代宋若莘、宋若昭姊妹《女论语》中有教已婚女子的“事舅姑章”“事夫章”“训男女章”“营家章”“待客章”等。明代仁孝文皇后《内训》有教已婚妇女的“修身章”“景贤范章”“母仪章”。清代贺瑞麟《女儿经》以通俗易懂的言语教女儿为人处事、做人行事。

——摘编自张丽杰《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对当今女子教育的启示》

材料二   由于英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新的教育机构的出现和妇女频繁参加经济活动,使得英国妇女受教育状况的改变有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当时大多数的人都主张贵族妇女应该学习一定的知识,以便能够培养她们的贞洁观念和宗教虔诚。很多贵族由于没有男性的继承人,为了使女儿未来能够接管自己的领地,也主张对女性进行一些教育。富有市民和小手工业者阶层的女性开始进入到了学校。除了教授用本地的语言进行阅读以外,还有宗教祈祷和礼节知识的课程。对于一些下层的劳动妇女,她们的家庭都有经济条件送她们去专门的学校去学习。作为劳动群众,妻子和丈夫一样每天都要为家庭的生计而奔波。特别是她们从事职业的广泛性,小的时候所受到作为贤妻良母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求她们有着一定的职业技能。

——摘编自唐宏刚《中世纪后期英国妇女教育状况及其影响探析》

材料三   从中共三大以来我党就十分重视妇女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文件,许多领导人也做出了相关指示。1937年陕甘宁边区出台的《关于妇女组织的决定》《关于边区妇女群众组织工作新决定》,1938年《毛泽东抗战初期对妇女的指示》,都体现出党对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切。从延安时期妇女教育的内容来看,既包括有纺织缝纫、种地等劳动生产活动,也有学堂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及时有效地落实在生产实践中去。真正实现妇女思想、经济的双重解放。为此,我党颁布《儿童妇女待遇办法》《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妇女组织的决定》《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一系列文件,并建立了妇女联合会,让妇女干部去做广大妇女的工作,渐渐地当地妇女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摘编自王雨薇《延安时期妇女教育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后期英国妇女教育发展的原因与概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延安时期发展妇女教育的有利条件与积极作用。
2 . 郊祀是天子祭天的重要典礼。元朝时,将郊祀中核心的三祭酒仪式,从中原传统的三祭酒,改为中原酒、西域葡萄酒﹑蒙古马奶酒各祭一爵。这一做法(     
A.促进了汉族对草原文明认同B.延续了蒙古族传统习俗
C.彰显了元朝政治文化多元性D.实现了华夏文化的重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862至1864年,戈登带领英国工兵部队对上海、苏常以及杭嘉湖地区进行了大范围地图测绘。他们测量军事据点的地理形势,考察主要河流的通航情况,第一次用西法准确绘制出太湖平原的地图。戈登这一行为的直接意图是(     
A.传播西方先进的测绘技术B.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促进洋务运动的有效开展D.开拓中国江南商贸市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学界普遍认为,阳明心学的“良知”出于《孟子》。孟子将良知定义为人所具有的“不虑而知”的先验性道德直觉。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造化的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由此可知,心学体系之“良知”(     
A.回归到先秦儒学传统B.具有世界本体意义
C.摒除了儒学的伦理性D.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五月间,革新之诏数十下。士民条陈新政者日数十辈,部臣疆臣,日不暇给。秋八月,康有为事败,亡走海外。其弟康广仁,及谭嗣同、刘光第、杨深秀、杨锐、林旭等斩于市,诏罢新政。慈禧皇太后已归政九年,至是复听政。

——沈恩膏《历史教科书本朝史》,1908

材料二   德宗(光绪帝)原是英明之主,那时虽已亲政,无如孝钦后和恭亲王事事牵制,不能自主……当时政治气象,为之一新,但那班顽固的官僚,深恶不利于己,多方破坏,因此发生新旧之争。那时太后本厌恶新党,遂起废德宗之意。后来便由后党直隶总督荣禄等,密谋破坏,散布谣言,说新党要围颐和园,谋害太后;一面奉太后还朝,下诏德宗有病,重行听政。同时捕杀御史杨深秀等六人——号为戊戌六君子。

——朱翊新、陆东平《高中本国史》(1929年)

材料三   1898926日,日本《东京朝日新闻》评论到满人投靠俄国,汉人依赖英国,故戊戌政变在名义上是改革派与守旧派的矛盾,实际上则完全是亲英派与亲俄派的权力争夺10月,大隈首相在东邦协会发表讲演称:中国地广人众,绝不会被列强以武力消灭,但若守旧如故,则是自取灭亡。日本与中国同文同种,最适合担当诱掖引导中国之责

——摘编自王美平《日本对戊戌变法的认知、态度与战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书对于戊戌政变的看法。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戊戌政变的态度。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各方对戊戌政变评价不同的原因。
2024-05-2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6 . 孔子明确地提出他所要培养的“志士”的标准是:“行己有耻,始于国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其核心是强调了将个人价值与社会紧密相连。苏格拉底也曾说道:“我若想要影响政治,那么是我一个人参与政治的力量强大一些呢,还是我所培养的人都参与政事的影响大些呢?”综上,他们都强调的重要育才理念是(     
A.德才兼备B.理性至上C.人本主义D.入世情怀
2024-05-2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强化考试(四)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安史乱后,“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科敛之名凡数百,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百姓受命而供之,旬输月送,无有休息。”鉴于此,当时的政府采取的对策是(     
A.削弱藩镇,强化中央权威B.抑制兼并,推行均田制度
C.改革税制,推行两税新法D.整顿漕运,加强南北互补
2024-05-21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强化考试(四)历史试卷
8 . 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2022年金砖五国占全球GDP的比重达到31.5%。在这一时期,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创建了金砖国家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全球南方”在重大问题上与西方保持距离,让西方不得不重视“全球南方”的立场和主张。这反映了(     
A.西方大国的政治经济优势已经完全丧失B.多种力量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进程
C.全球范围南北势力相互制约的格局出现D.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无法共同协调发展
9 .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推行代袭刺史制度,以“诸王”"勋臣”为世封刺史,但多为遥领,并不到实地任官。对此,侍御史马周上疏指出,“今朝廷独重内官,县令、刺史,颇轻其选。刺史多是武夫勋人,或京官不称职,方始外出……边远之处,用人更轻”。这反映出唐朝代袭刺史制度在用人方面(     
A.存在内重外轻的现象B.延续宗法制度的传统
C.极具门阀政治的特征D.导致君主权力的削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孙中山在阐发其三民主义思想时,一方面承认“我们近来实行革命,改良政治,都是效法欧美”,另一方面又说“中国有一个正统的道德思想,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子而绝。我的思想,就是继承这一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的”。这表明了孙中山(     
A.主张复兴儒学正统地位B.兼采西方学说和传统文化
C.与封建势力存在妥协性D.致力于推动思想解放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