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94 道试题
1 . 15—16 世纪,西欧逐渐以“发现论”塑造了作为国际法形成基础的地球空间秩序。而17—18世纪,“有效占有论”逐渐上升为主流思想,该观点认为只有建立“有效统治”才能成为真正的财产权人,方能符合万国法。这一变化反映了(     
A.欧洲国家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B.国际法的日益发展完善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D.世界殖民霸权发生转移
2024-05-2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卷
2 . 【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战争赔偿】

材料一   1922年,面对高达132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德国政府以财政危机为由,请求延期两年支付。此举引发法国和比利时的强烈不满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1924年,美国主导出台了“道威斯计划”,明确了德国可向美英贷款以解决赤字和通货问题。19241929年间,德国就获得贷款200多亿金马克。1931年,德国再次要求延期支付。1932年,协约国召开了洛桑会议,将德国赔款额再次降低。但此时的德国则利用协约国之间的矛盾,将赔款问题置之一旁,并向人民宣称凡尔赛条约关于德国的罪责条款已经取消。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公然无视国际社会对德国的种种制约,这样,争吵达十多年之久的德国赔款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摘编自冯春龙、隋雪丽《论一战后的德国赔款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初,联邦德国与所有战胜国政府之间的赔偿问题都得到了解决。1951年,联邦德国政府宣布对受害者进行赔偿,并制定了以《联邦赔偿法》为中心的一系列赔偿法律体系,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战争赔偿中执行“受害者赔偿”。1998年,德国政府倡议组建了“记忆、责任与未来”基金会,其中51亿马克来自约6500家德国企业的募捐,另外50亿马克由联邦政府承担。截至2020年,德国已向遍布五大洲的20个二战战胜国支付赔偿,已向全球纳粹受害者支付赔偿达381万人次,造就了世界历史上覆盖范围最广的战争赔偿。

——摘编自孙文沛《二战后德国战争赔偿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出台“道威斯计划”的目的,并概括德国赔款“最终只能不了了之”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进行赔偿的区别,并分析二战后德国赔偿产生的影响。
2024-05-2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3 . 【虚构秩序与社会发展】

赫尔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人类社会进步,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类拥有独有的“虚构能力”。人类的几乎一切社会秩序,不管是政治制度、经济秩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宗教等等,都不是天然存在,而是人类意识虚构出来的。当时下的社会秩序束缚了人类时,人类就会虚构出一个新的秩序将其取而代之。对于人类而言,虚构秩序的进化代替了身体进化,大大加速了人类发展的速度。

请以“虚构秩序与社会发展”为主题,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5-24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隋炀帝万船巡游扬州的记载源于唐杜宝所撰《大业杂记》,一千多年来世人对此深信不疑,但近年来诸多史学家对此产生怀疑和争论,以下是部分史学家对于此事的一些论据。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最恰当的是(     
论据一《资治通鉴》作为官方正史,支持杜宝该说法并将其收录。
论据二《大业杂记》作者杜宝自述,其在隋炀帝时仕任秘书学士、宣德郎,曾参与修撰隋全国地理总图志。
论据三《大业杂记》中离奇记载很多,如僧道神异之士操雷控电,御雷降雨。
论据四据《大业杂记》记载,扬州数月即造出数万艘大船,但据学者考证,北宋时期全国每年仅能建造舟船3000余艘。
A.据论据一、万船巡游一事可信度增加B.据论据二、万船巡游一事可信度增加
C.据论据三、万船巡游一事可疑度增加D.据论据四、万船巡游一事可疑度增加
2024-05-2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5 . 康熙帝在许多方面贯彻“满汉一体”思想,如重用汉官,笼络汉族知识精英,利用科举等方式录用汉官等。这些举措(     
A.实现了满汉民族平等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强化了官员相互监督D.健全了决策机制
2024-05-2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戊戌六君子遇难次日,清廷发布上谕称:“朝廷孜孜图治,力求变法自强……乃不意主事康有为…潜图不轨……(康广仁等)与康有为结党,于昨日谕令将该犯等即行正法。嗣后……所有一切自强新政,胥关国计民生,不特已行者,亟应实力举行。即尚未兴办者,亦当次第推广。”清政府发布该上谕旨在(     
A.掩盖反动本质B.争夺变法主导权C.推行清末新政D.缓和社会的矛盾
2024-05-2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7 . 1855年,湖北巡抚胡林翼奏请抽收厘金获中央批准,同年在省城设立盐茶牙厘总局,总管全省厘金事务,于省内各州县交通要隘设立厘金分局、水陆厘卡,对所有进出货物征收厘金。这一举措(     
A.缘于国内政局动荡B.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C.加速小农经济解体D.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024-05-2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8 . 1954年,四川宜宾政府对部分“劳动教育”落实到位的老师进行了表彰。这些老师均注重教育学生科学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学习科学是为了更好的生产。此举目的是(     
A.提升民族自豪感巩固政权B.为发展工业培养所需人才
C.为科学发展奠定人才基础D.引导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2024-05-2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9 . 【根据地教育】

材料一   从工人、农民到妇女、儿童,根据地致力于大范围教育覆盖,降低社会面文盲比率,开展符合实情的教育。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农民,白天需要参加劳动工作,晚上才有时间接受教育。因此,根据地广泛开办夜校、业余补习学校、识字班,运用墙报、戏剧、报刊等进行教育。根据地实施5年制义务教育,812岁的儿童首先是工农子弟免费入学,烈士子女或者家庭特别贫困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初小设定课程有列宁读本常识、唱歌、图画、笔算、珠算、作文练习、体操、劳动实习,高小阶段开始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基本军事能力训练。

附:小学《红孩儿读本》第一册第6

小弟弟,年纪小。
常恨自己力量小。
他说:土豪又高又肥胖。
小小拳头,怎么打得倒?
我说:小弟弟莫心焦。
莫怕拳头小,只怕拳头少。
千千万万的拳头团结起。
要把土豪打成泥!

——摘编自胡林燕《湘鄂赣根据地的教育实践》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开辟出文化统战方针,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底。边区师范学校建立了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一切工作围绕抗日救国。边区的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教育,一方面利用寒暑假和其他业余时间帮助边区群众办识字班和夜校、办墙报、搞宣传等提升民众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动员、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战争,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通过社会教育,党的组织深入乡村,民众自愿加入党领导的各种社会组织,其生活与根据地政权紧紧缠绕在一起。

——摘编自黄茹《陕甘宁边区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价值和启示》

在教材编撰方面,新编的课本普遍地突出了统一战线的教育和抗战的政治教育。边区政府规定所有小学教育内容既要教记账法、写信、写路条、写契约、珠算等课程内容,又强调进行打击日寇的政治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社会革命活动,如站岗、放哨、查路条、送信等。晋察冀边区完县的小学把“一步三棵苗”“谷要稀、麦要稠、玉米地里卧下牛”等农谚编写到了实用课程中。陕甘宁边区规定,边区小学的课时“不整齐划一、以不误农时为原则”。学生可以半工半读,以保证前线后方基本物质需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有特定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李永《敌后抗日根据地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抗战时期根据地教育出现的新现象并加以评价。
10 . 明清时期,湖州府的南浔镇成为丝织业中心。《南浔丝市行》中写道:“乡农卖丝争赴市……沿门挨户相连接……熙熙而来攘攘往,一日贸易数万金……繁华富丽压苏杭。”当地也流行一句谚语:“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这些现象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     
A.城市化进程加速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工商业市镇兴起D.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2024-05-23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 湖北省武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五月模拟训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