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08 道试题
1 .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以上的双重原因,地方分权因而大大削弱,而中央集权则高度强化。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绝对专制,中央绝对集权的开端。

——引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讲》


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绝对专制,中央绝对集权的开端”这一观点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或提出自己的观点。论述充分,史论结合。)
2021-12-13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教改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全唐文》记载了多个吏部铨选的题目,其中有几篇是关于地方乡民孝顺而父母坟茔出现祥瑞是否该嘉奖的考题。考生们多数的回答思路是,地方出现祥瑞根源在政府治理有效,直接原因是乡民忠孝。现实中唐政府也多次因出现祥瑞而嘉奖乡民。唐政府如此重视地方祥瑞的主要意图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引导社会舆论C.澄清地方吏治D.粉饰政治统治
2021-12-13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教改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中国民族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二年广西镇安王府改设流官。战乱使“川、滇、黔、桂四省所占全国人口比重由10%猛降到令人难以置信的1.3%”,大规模移民由是开展,但由于“各土司之间、土司辖区和汉人聚居区之间,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区。土司统治区形成了一个个封闭排外的民族堡垒,阻碍了外来民族人口的迁入”,“土司对辖区土地、矿产、山林、水源等的独占性和排他性与外来汉族移民的流动和生存亦形成矛盾”,西南地区垦荒采矿等受阻,加之1750年后大量汉族移民在澜沧江内形成“外来者多,土著者少”的局面,历大小金川之役,推动了雍正时期大规模强硬的改土归流,改土归屯,以军事手段为保障。过程中,“不少土司甚至一般少数民族群众被杀或逃亡”,大量土地丧主,是为“新辟夷疆”,最终致使西南地区政治经济与内地统一,文化上兼“以汉化夷”与“因俗而治”,逐渐使西南各族群在大一统的框架下交融。

——摘编自中央民族大学论文集之《中国和英国“近代”(14531919年)民族政策比对》

材料二   周恩来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历史发展给我们造成了另一种条件,就是中国各民族杂居的条件,这种条件适宜于民族合作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一个民族不仅可以在一个地区实行自治,成立自治区,而且可以分别在很多地方实行自治,成立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回族是最典型的例子。这没有什么不好,而是很好。我们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种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不仅使聚居的民族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而且使杂居的民族也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从人口多的民族到人口少的民族,从大聚居的民族到小聚居的民族,几乎都成了相当的自治单位,充分享受了民族自治权利。这样的制度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2021-12-12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教改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清末新政期间,逐渐对原有的法律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修改与变革,被称为清末修律,修律期间支持和反对之声不绝,论争不断,而有关“子孙对于尊长侵害之正当防卫”,引发的正当防卫概念适用范围的国家主义和家族主义之争尤激烈。这表明
A.法律应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B.民族危机加速了法治化进程
C.伦理传统影响法律的近代化D.法治社会转型历程充满曲折
5 . 13世纪英格兰首席大法官布雷克顿提出“国王在万人之上,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的名言,传颂至今。其撰写的《论英格兰的法律与习惯》一书简编了两千个司法判例,充分融合了罗马法和教会法的某些术语、原则和制度,初步构建了普通法的体系。并被爱德华柯克等大法官当作反对封建独裁的法律论据而在其著述中加以引用。据此,下列有关英国法律发展演变说法最合理的是
A.是罗马法系的代表B.判例法特征明显
C.为限制国王而创立D.融合了启蒙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其著作中写道:“社会主义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工业化犯了错误,如果没有这些错误的发生,我想社会主义不会出现……马克思、恩格斯亲眼目睹了工业革命造成的苦难,……他们由此而创建了恩格斯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作者在这里表达的主要观点
A.社会主义的出现是工业化错误的偶然结果
B.工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提条件
C.工业革命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苦难
D.马恩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原因
7 . 2020年7月10日,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通过一项决议,将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以清真寺的形式重新开放,引发世界舆论广泛关注。这是因为该教堂
A.见证了阿克苏姆王国的衰亡史B.是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历史遗迹
C.是拜占庭帝国兴衰的历史见证D.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竞争的产物
8 . 近现代贸易格局的变化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夕,广州是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五口通商以后的最初几年,广州仍然是对外贸易的最大中心。从对外贸易上占有最大份额的中英贸易看,在整个40年代,由广州输往英国的货值,仍居于五口的首位。但是,即使在这个时候,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已经出现下降的趋势。进入50年代以后,贸易重心之由广州北移上海,就更加引人注目了。曾经被西方商人幻想为“永远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的广州,在五口通商之后不到10年的光阴,便已趋于衰落。

——摘编自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中共中央于1979715日批转了广东、福建两省的报告,指出: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对加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1980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文件,正式将“出口特区”命名为“经济特区”,要求将深圳特区建成兼营工业、商业、农牧业、住宅、旅游等项事业的综合性的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为确立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和实施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前后广州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深圳特区建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9 . 1965年日本对美贸易从入超转为出超,以后日本的顺差数额直线上升,导致了日美贸易摩擦的连续发生。到了70年代,日本已一再强调要发挥其与经济大国相称的政治作用。这反映了当时
A.日本经济实力超过美国B.资本主义阵营逐步瓦解
C.美国霸权地位趋向衰落D.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2021-12-12更新 | 309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六县市2022届高三12月质检考试历史试题
10 . 1865年营口海关报告说,“自从营口开放以来,外国船舶的声誉与年俱增,不仅把本港当地木船排挤了一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把大孤山的木船生意也抢了过去。大孤山位于黄海之滨,是一个重要港口”。这表明当时
A.中国经济命脉渐被列强控制B.清政府维护外国航运业的利益
C.列强对华贸易优势日益加强D.中国发展新式航运业势在必行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