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118 道试题
1 . 有史学家指出,“希腊多数城邦都享有直接通达大海的便利,使他们不仅在智力方面受到外来促进,而且能维持并发展自己的经济。这继而又造成各地区间经济上的分裂…而那种可作为地区合并基础的天然地理政治中心,希腊人则是没有的。”该史学家旨在说明古希腊(     
A.小国寡民城邦政治产生的因素B.民主政治建立的条件得天独厚
C.城邦公民缺乏强烈的城邦意识D.富含酝酿自由平等精神的条件
2023-03-27更新 | 219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南宋末年,文天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279年,崖山之战,大臣陆秀夫宁死不降蒙古铁骑,携小皇帝赵昺蹈海而逝。这些言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宋代社会危机严重后果B.理学对士人品格的塑造
C.民本思想影响深远D.儒学积极入世的价值观
2023-03-27更新 | 776次组卷 | 7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4世纪末,德国纽伦堡出现了装有16个计时纽的有的用于冬天长夜计时的闹钟,它使得人们不再根据昼或夜的自然长度来判断时间。16世纪时,英国清教徒不但强调“用好你的时间”,而且更重视“用好每一分钟”;英国公共场合悬挂的钟,常以分针最为醒目。由此可知,近代西欧(     
A.时间观念的更新促进人类的解放B.科技发展助推人们观念的革新
C.钟表的发明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D.宗教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
2023-03-26更新 | 371次组卷 | 7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1836年,法国学者开始将南部美洲称为“具有拉丁文化特征的美洲”。1856年,面对着美国的南扩,哥伦比亚学者发表《两个美洲》的长诗,吟道:“拉丁美洲人哟/面对着撒克逊人”,“拉丁美洲”的概念从此在南部美洲迅速传播开来。这一概念的传播(     
A.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战争B.强化了拉美人民的区域认同
C.源于南北美洲文化传统的差异D.反映列强争夺拉美日趋激烈
2023-03-26更新 | 1693次组卷 | 27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汉书》记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讫于元始(汉平帝年号),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B.儒家学说的发展与成熟
C.国家取士政策的调整D.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的进步,与文化传播关系甚大。传播机制(包括"文化转出"与"文化接受"两个互动方面)好比是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水分、无机盐,通过叶绿素实现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累积有机物的接受——转出双向过程。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必须拥有健全的转出——接受机制,方能获取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宽和时间上的延展;反之,如果转出——接受机制发生严重阻碍,该文化就可能渐趋衰微。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生态论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化传播与社会进步”,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士”作为古代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演变具有深厚的时代烙印,下表是不同时期“士”涵义及身份地位的发展变化。   

时期涵义
上古时期“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掌刑狱之官
商、西周、春秋时期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室,士有隶子弟”;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
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统称,职业多途化,有武士、文士吏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方术之士、谋士等
秦汉时期称为士大夫,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
东汉时期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
魏晋时期“士”固化为特殊的阶层
隋唐以后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士作为一特定阶层的观念仍然保留
宋代以后又称衿士,是科举中有功名的人即举人贡生秀才监生进士未出仕者亦为此中人;宋代政治地位提升“士以天下为己任”要求与皇帝 “同治天下”绝大多数都从“四民”中产生;明代后政治地位有所下降

——摘编自冯尔康《先秦至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结术演变简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一历史时期对“士”涵义的变化进行解读。(要求:明确写出变化解读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3-25更新 | 35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面对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德国部分城市结合社区中卫生、宗教与教育组织的力量进行济贫改革,英美则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目标在于通过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来扶危济困。二战后,欧美各国大都制定了城市社区自治的法律法规。美国联邦政府自1960年以来相继制定了几部关于城市社区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如《住宅和社区发展法》《社区再投资法》和《国家和社区服务条例》等。社区组织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由社区居民代表选举产生,多层次的非营利组织遍布各个社区,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服务,每年约有900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美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保障。

——摘编自吴素雄、吴艳《欧美国家社区治理的结构、功能及合法基础》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建立了一种以“单位”治理社会的体系,各个企事业单位从属干各级政府,城市成员从属于各个单位,国家与城市社会几乎是重合的。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发表,体现了我国社区建设由“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社区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如表为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统计表。表中现象的出现(        
时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20世纪50年代4.7%4.1%
20世纪60年代5.8%5.1%
20世纪70年代5.3%3.2%
A.改变了两极对峙的格局B.与新科技革命密切相关
C.表明世界贫富差距缩小D.有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
2023-03-25更新 | 339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1937年10月,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员挖窑洞、建校舍取得较大成绩,毛泽东赞扬“这是伟大的事业”“是挖开知识分子同工农隔开的一堵墙”。毛泽东意在鼓励抗大(     
A.要与战争形势紧密结合B.独立自主改善办学条件
C.要把生产劳动摆在首位D.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023-03-25更新 | 520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