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殖民与民族文化复兴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前后,总督威廉·本廷克推行的教育改革措施深受“安立甘派”的影响。“安立甘派”认为印度文化是迷信粗野的,必须让英国文化取而代之。“安立甘派”的托马斯·B·马考莱在其1835年的《印度教育备忘录》中主张在印度大力推行英语教育,认为“必须尽最大努力,在我们和被我们统治的亿万印度人之间造就一个中间阶层,这些人的血统和肤色是印度的,但其品味、观念、道德和才智却是英国式的,再由他们用印度的语言将西方的科学知识传播给最广大的普通民众。”

——摘编自莫传笈《英国19世纪中叶至一战前的帝国形象》

材料二   提拉克(1856-1920)曾接受英式教育,创办宣扬民族主义的报刊。他继承了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以来的历史神话,把雅利安的文明推远几个世纪,把英国统治以前的时代描写为一个神光朗照的、统一的黄金时代。提拉克认为,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统一就是依靠宗教信仰而得以维持的,任何政治行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的“达摩罗阁”亦即神法或宗教法则的统治,所谓爱国主义、民族自治等都是宗教达摩(即神圣的宗教职责)的应有之义。提拉克强调在殖民统治面前无所作为就是背弃自己的达摩,就是怯懦行为,这是神所不齿的。

——摘编自欧东明《浅论印度民族主义意识的确立》

指出马考莱与提拉克对待印度文化的不同态度,并予以阐释。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北宋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材料二   宋代开始出现生活题材的绘画。两宋之交的苏汉臣所做的《货郎图》,生动反映了当时乡村货郎贩卖货品的实际情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开封的繁荣,为后人研究北宋时期的人物服饰、生活用品及车、船、桥梁等社会现象,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三   宋代“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北宋蔡襄指出:“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南宋学者叶绍翁也指出自己所处的时代为:“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之多。”当时,即使是寡妇,若携带的奁产丰厚,娶之者仍旧趋之若鹜。

——摘编自张本顺《从宋代婚姻法中财婚制看宋代的近世化转型》


美国学者孙隆基认为,宋朝具备了近代社会的基本要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要素的表现,并加以说明。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早期现代化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1840鸦片战争爆发1915新文化运动开始
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1919五四运动爆发
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19241927国民大革命
189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927南昌起义爆发
1898戊戌变法19311945抗日战争
1898南通大生纱厂兴建1940《新民主主义论》发表
1900八国联军侵华1945抗日战争胜利
1911辛亥革命爆发19461949解放战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现代化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从时间上来说不同阶段的现代化有不同的内涵,从空间上来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有不同的特性。近代中国出现的现代化,从现代化全程性和整体性的角度来说也可称之为早期现代化。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的三大特性》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中“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观点。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遗产是指建筑群与机器、工场和工厂、矿山与处理提炼、能源、交通等具有历史、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遗址。它起源于1950年代英国的“工业考古”。1975年,欧美等国开始关注工业遗产的保护。1995年以来,工业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世界范围的高度关注。以下为截止到2010年世界工业遗产的统计情况。

材料一   世界工业遗产登录时间分布图

材料二   世界工业遗产各洲产业分布表

——摘编自崔卫华《世界工业遗产的地理、产业分布及价值特征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世界工业遗产的时空及产业分布特征,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2024-02-04更新 | 8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成为为伟大历史学家的理由。

材料二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未能得其决”“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於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三   张骞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

——梁启超

张骞使中国种族第一次知道中原以外还有广大的西方世界,从而开辟中国史上政治和经济之新时代。

——翦伯赞

(2)指出如图汉代开通的路上丝绸之路西线的路线(北线、中线、南线)和A代表的城市(河西四郡之一)。
材料二中,司马迁认为张骞出使西域“不得要领”和“然张骞凿空”矛盾吗?请结合材料三作出解释说明。
2024-05-1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阿拉伯帝国时期的图书馆

材料   阿拉伯帝国图书馆事业极其发达。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阿拉伯人对学习异域的先进文化有强烈的动力。为了传播新兴宗教,阿拉伯人需要娴熟地运用希腊逻辑学和哲学,提高自己的思维与智慧水平,培养穆斯林自己的哲学家。公元830年,哈里发麦蒙下令在巴格达建造了智慧宫,这是一个集国家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局于一体的综合性图书馆及科学研究机构。在政府主持下,当时一流的专家、学者聚集于此,把大量古埃及、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的古籍翻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之外,帝国许多城市都设有许多图书馆。各地图书馆除了藏有《古兰经》各种抄本、关于“圣训”等书外,还汇集有世界各地的图书,从希腊的科学典籍到梵文的天文学,从波斯的历史到印度的故事,从拜占庭帝国的法典到法兰西的爱情诗等无所不包。

——摘编自时冬梅《论阿拉伯帝国时期图书馆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作用》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阿拉伯帝国时期的图书馆”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5-1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近代欧洲学术界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非洲黑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没有历史、没有文明,只有黑暗和停滞。对此,某研究小组搜集了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

——[美]希林顿著,赵俊译《非洲史》

材料二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丁卯,古里、木骨都束、不刺哇、麻林、诸国及旧港宣慰司使臣辞还,悉赐文绮、袭衣。遣中官郑和等赍敕及锦绮、纱罗、彩绢等物,皆往赐多国王。”注:木骨都束、不刺哇、麻林等国在今天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一带。

——张辅、杨士奇等纂修《太宗文皇帝实录》卷99

材料三   凯塔·松迪亚塔(1210-1255年),是13世纪马里帝国的创立者,他东征西讨,建立了马里帝国,1235年被拥戴为国王。1240年松迪亚塔灭加纳,使马里成为继加纳之后的西非大国。传诵他事迹的长篇史诗《松迪亚塔》,就是一部著名的口述史。

——摘编自张忠祥《20世纪非洲史学的复兴》

提取材料信息,驳斥此观点。(要求:论证充分,逻辑严密,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5-1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末统治阶级挽救危机的努力

材料一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事记(部分)

1901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逐步推出各项“新政”。同年,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清政府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展开
1902清政府饬令各省,选派留学生
1903清政府设立商部,成为仅次于外务部的第二大部
1905清廷废除科举制,大办新式学堂。清廷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清廷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8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其条款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
1911清政府宣布废除军机处,实行责任内阁制,组建第一届责任内阁。在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占5人,汉族官僚仅4人,被讥为“皇族内阁”,

材料二   清末最后十年所遭遇的转型困境致使其改制带有自毁的意味,最终不得不让位于被认为更迅捷有效的革命,其客观效果和主观动机背道而驰。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罗志围《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024-04-08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掌权的圣德太子主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并派遣大量遣唐使出使中国,并向中国送去大量留学生等,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

——据《善于模仿的民族——日本》

材料二   隋唐政治经济制度与日本大化改新内容之比较

项目日本大化改新中国隋唐
经济土地班田收授法均田制
赋税租庸调制租庸调制
政治中央设二官八省三省六部制
地方设立国、郡、里郡县制

——据《世界古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三   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创造力。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遭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对以后的西欧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熊家利《世界通史纲要(古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吸收中国大陆先进技艺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化改新措施对日本的影响及由此体现的日本民族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拜占庭帝国对待文化的态度与阿拉伯帝国有什么不同。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日本和拜占庭两个国家的历史命运,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