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几代统治者“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十分注重制度与法律的创制,明确法律应从“公”出发,以礼为本。唐太宗君臣提出立法公平、礼刑结合等思想。“公”是指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所谓的“私”,是指统治者特别是皇帝个人的利益。唐代总结汉代以来的经验宣布:德礼与刑罚相互独立,但又是统一的。德礼是治国的指导思想,刑罚则是推行这种治国思想的工具。唐高宗制定《永徽律》和《永徽律疏》,后人称《唐律疏议》,“律疏”或“疏议”实际就是法律解释。其制定为科举考试提供统一根据,弥补了法律条文的疏漏,为司法实践提供统一标准;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法系理论化的进展,这种律疏同文的立法方法,被后来的封建朝代所仿效,成为东亚国家封建立法的渊源。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制定《唐律疏议》的目的、特点。

材料二   大陆法系是从古罗马传下来的法律观念作为法律创制的观念基础,在法律编纂与修改上追求完美。在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判例法仍然是主体。大陆法系中的成文法是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官必须坚决保证执行。在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法是非常重要的法律形式,可以说判例法是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创造的法律,也是欧美法系国家的主要法律渊源。在英美法系,“遵循前例”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遵循前例原则也是判例法的基础。判例法虽然也是成文法,但不同于大陆法系中的成文法。

——赵迪《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联系与区别》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不同点,并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发展的积极意义。

材料三   第十三条   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999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谈谈你对“制”改为“治”这一变化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十二铜表法》在正当防卫语境中使用的"武器"一语,原文是"用弓发射的东西",也指一切用手投掷的物体。公元2世纪的法学家盖尤斯在其《行省告示评注》中把《十二铜表法》中"武器"一语解释为包括剑、棍棒、石头以及任何能造成伤害的东西。这一变化说明,罗马法
A.具有灵活与实用性B.程序日益繁琐复杂
C.成为完整法律体系D.注重保护平民利益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礼宾工作上呈现出大规模、高规格、超隆重的特点。以迎送仪式为例,19541019,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周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沿途20万民众夹道欢迎。1978年以来,中国外交礼宾礼仪进行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有:简化仪式,除特殊情况外,不再组织群众夹道欢迎。国家领导人出访、离京不再举行迎送仪式;国宴开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分餐制,同时创制中西合璧的菜品,更好地照顾外宾的就餐需求;外事活动的着装上,从以前清一色的中山装向西服转变,并逐渐形成按场合着装的意识,在遵循国际着装规范的前提下,穿着包含中国传统民族元素的礼服,既弘扬了中华文化,也通过服饰构建了大国身份。

——摘编自周加李《中国外交礼宾的发展变化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外交礼宾礼仪改革的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78年以来中国外交礼宾礼仪改革的特点,简析其意义。
2022-02-22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2届高三第三次统练历史试题
4 . 在中世纪,人们普遍认为上帝是宇宙的中心,人不过是神的附属;18世纪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则借鉴了培根的知识分类方法,按人的心智能力来划分知识,用人的视角展开对世界的认识,组织编纂了《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这一变化表明
A.人类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B.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
C.人类的理性精神与中心地位得到彰显
D.人们已经摆脱了宗教禁欲的精神束缚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较难(0.4) |
5 . 在医学方面,人工智能可以进行基于图片分析的检验结果分析,从而实现辅助诊断,且在部分诊断领域可达到90%以上;在智能金融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定制理财方案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这反映出(       
A.科学技术综合运用水平提高B.科技发展主要源于社会需要
C.科技发展带来生产生活变化D.人工智能提升人类智力水平
2022-05-26更新 | 361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七校联考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汉唐时期,官员逢父母丧,往往停职守孝,甚至有“哀毁”的自残行为。唐末宋初以后,“哀毁”的现象减少,匿丧和利用各种手段不守丧者越来越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的演变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域外文化的影响D.理学兴起引发伪善之风
2022-04-02更新 | 734次组卷 | 19卷引用:天津市2022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第一产业——农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同时农业还吸引着绝大部分的职业人口。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农业在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则不断扩大。工业和服务业已经成为英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财富的增加,现在基本上是靠工业和服务业来支撑。尤其是服务业的不断扩大,始终是工业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摘编自王斯德《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科技革命在20世纪90年代的蓬勃开展使得美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微软、苹果、网景、易趣、亚马逊、英特尔、雅虎、谷歌,这些企业给美国带来了新的光荣和动力。科技革命又一次塑造了大批的商业奇才和大企业家。截至1991年,《时代》周刊已经三十余年没有评选商业界的“年度人物”,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它却把三位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的精英评为“年代人物”。

——摘编自[英]吉迪恩·拉赫曼《世界30年(1978—2011年)》

(1)根据材料一,简述英国工业革命前后产业结构的构成情况,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英国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和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
2022-05-26更新 | 23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七校联考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中,高度重视史料的征集和整理。经中共中央批准,19805月成立中央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在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负责编制党史资料   目录、组织撰写回忆录和交流党史资料   等工作。随后,各地成立了地方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领导当地党史资料   征集工作。此后,中央党史研究机构有所变化,党史资料   征集和整理工作一直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摘编自《中共档案文献征集》等

材料二   中央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成立后,会同有关各方征集、整理和出版了大量党史资料,如《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   丛书》,反映了党的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共一大”“秋收起义”“淮海战役”等。各地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也积极展开工作。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编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在天津早期传播》《战斗在天津的共产党人》等。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等

材料三   党史资料   的征集和整理,是一项严肃的、重要的工作。毛泽东同志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习近平同志说:“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党史资料   的征集和整理,为梳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依据,有利于党史的宣传、学习和教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充分吸收和利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党史资料   和新的研究成果。

——摘自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220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的历史背景;归纳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工作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党史资料征集和整理工作的成果及重要意义。
(3)从材料二中选择一个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此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2021-09-12更新 | 3019次组卷 | 25卷引用:2021年天津历史高考变式题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1951年共同安全法》,一方面减少了对欧洲的经济援助,另一方面把对欧洲的援助由支持民用生产转向集中用于支持国防生产。这一变化深层次的影响是
A.增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B.提高了西欧自身的国防力
C.推动了北约军事组织建立D.引发了苏联更激烈的对抗
10 . 新中国成立后,起源于好莱坞的电影“明星”成为反动腐朽的代名词,取而代之的则是“电影演员”的中国称呼。到了1962年,政府则推选了新中国的“22大明星”,并对“百花奖”优秀电影演员进行了表彰,这一变化说明
A.文艺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B.国家开始重视人民娱乐生活
C.电影的发展服务于时代需求D.反动腐朽文化得到有效遏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