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冷战”结束后,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在国际关系中越来越活跃。技术的扩散使它们在历史上第一次具备了可以与民族国家相抗衡的势力。这说明(     
A.多极化趋势促使国际关系民主化B.当代能够影响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增多
C.国家间互相依存的程度空前加强D.“一超多强”局面是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2 . 2022年,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部分成员国之间正式生效。该协议涵盖15个国家、日本等美国盟友也加入其中。该协议对亚太经济圈发展至关重要,有利于进一步消除各国的关税壁垒,方便各国商品流通,深化各国的贸易联系。协议旨在
A.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B.强化政治多极化趋势
C.壮大发展中国家力量D.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3 . 据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与苏联的粮食产量不相上下,但在八十年代以后苏联粮食产量却呈现出下降趋势,而中国粮食产量仍然是持续增长,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勃列日涅夫的农业改革失败,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积极性
B.中国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苏联改革步履艰难收效甚微
C.苏联政局不稳影响经济发展,邓小平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科技发展提高粮食产量,美苏冷战限制苏联发展
2021-06-03更新 | 295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第十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在儒生明确意识到理学和心学的缺陷时,吸收外部思想资源就成为必要,格致之学由此勃兴,成为广泛引进西方科技知识的载体。而明末清初西方科技被译作“格致”,正可作为其标志。从1902年起,中国出现了一股放弃“格致”而改用“科学”的潮流。下图所示为1894年至1915年报刊言论中“格致”(包括格物与致知)和“科学”的使用次数。

——摘编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

材料二   19011902年出版的严复译作《原富》一书中,开始出现了“格致”“格物”和“科学”三词并用的现象。对这三个概念的分别使用,体现了严复对这三个概念的不同认识:“格致”和“格物”主要指代物理、化学等具体的自然科学,而“科学”则指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各门理论学科。严复在为《群学肆言》作序时,就提出了“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这表明他主张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于社会问题的研究,严复还认为政治学也应该被纳入科学的范畴。

——摘编自郑军《从“格致”到“科学”——近代国人科学观的演进》

材料三   中国人对“科学”所作的最早的权威性界说,见之于任鸿隽的文章。1915年,他在《科学》杂志的第一篇文章中说:“科学者,智识而有统系之大命。就广义言之,凡智识之分别部居,以类相从,井然独绎一事物者,皆得谓之科学。自狭义言之,则智识之关于某一现象,其推理重实验,其察物有条贯,而又能分别关联抽举其大例者,谓之科学。”至此,科学在中国,终于被确定为一种研究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变化规律的系统学问;而科学的地位,也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认同,被安放在神圣的学术殿堂里了。

——摘编自李双璧《从“格致”到“科学”:中国近代科技观的演变轨迹》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以来报刊言论中“科学”相对于“格致”(包括格物与致知)使用次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科学观演进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军入关前,有专门处理蒙古事务的“蒙古衙门”。后更名为理藩院,就是处理藩部(包括边疆民族和周边部分国家)问题的政府部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清廷修订《理藩院则例》,适用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理藩院则例》源于《蒙古律例》,而《蒙古律例》又是清朝先后颁行于蒙古的《盛京定例》《蒙古律书》《蒙古例》等法令的最后修订本。乾隆六年(1741),《蒙古律例》告成。尔后,又多次增补修订,至乾隆五十四年律例条文已有209条。嘉庆十六年(1811),清廷在理藩院设立“则例纂修馆”,在增补刊 印《蒙古律例》的同时制定《理藩院则例》。《理藩院则例》的编修,虽然是在《蒙古律例》的基础上增补的,但大部分内容是根据边疆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的情况而编修的。《理藩院则例》的制定是清朝在边疆地区的正式立法,用国家颁布的法律来约束各个民族地区,达到国家法制的统一。

——摘编自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

(1)根据材料,指出从《蒙古律例》到《理藩院则例》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藩院则例》的积极影响。
7日内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晋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谓识治(治理国家)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夫。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用兵谋略),非其所长欤。”该评价引发了关于“陈菲是否有意贬抑诸葛亮”的长期争论,成为一桩史学公案。此案在历代史书中的书写情况大概如下:

东晋

王隐《晋书》引时人之传言,曰:“(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

北宋

萧常《续后汉书》批判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

明朝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认为陈寿修撰《三国志》,“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寿贬抑诸葛亮”案的历史书写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事实”与“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中国在进入18世纪以后,随着版图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人口也急速增长,并伴随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陕西、甘肃两省地处黄土高原的中、西部,地理上较其他省份距新疆更近,甘肃省更是与新疆毗邻。在清代,甘肃一省的管辖范围远超过今天的行政区划,还包括了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及青海省的东部。为了镇守西陲,保持在当地的军事防御力量,有多达两万名满蒙八旗兵及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四营兵,分别从东北、张家口、西安、宁夏等地奉调移驻。有组织的移民出关以甘肃省无业贫民为对象,经过招募,在官府组织及资助下分批前往新疆,安置于事先勘查好的屯区。乾隆中叶以后内地人口向新疆迁移形成了大势,这样说是因为上述各类形式的人口移动中都能看到陕甘回民的身影。如回民李应福,乾隆五十年(1785年)时他以73岁的高岭仍在新疆叶尔羌经营店铺。清廷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以北疆地区为中心,出现了内地移民大量聚居的现象。

——摘编自华立《清代陕甘地区回民向新疆的迁徙流动—以乾隆时期的事例为中心》

材料二:英国拥有2万居民以上的城市,人口的实际增加数在1821~1831年间是110万人,1831~1841年间为127万人,1841~1851年间不下180万人。1750年以前,英国西部、西北地区人口稀少,比如兰开夏郡每平方英里只有156人。到了1851年,有几个主要区域平均人口密度都超过每平方英里800人,如伦敦、东兰开郡和西约克郡之间的工业区、西米德兰地区特别是伯明翰的工业区等。英国的总人口从1801~1831年中,每十年以将近16%的比率增长,而同一时期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得更为迅速。

——摘编自庄解忧《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乾隆中期陕甘人口向新疆迁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引发人口变化的因素。
2024-05-1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酒泉市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历史试题
8 . 据调查,在肯尼迪政府时期(1961—1963年)有大约70%的美国民众赞同增加军费,而尼克松就职之初(1969年),这一数字还不到10%。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滞胀危机的加剧B.美苏均势的结束
C.国际局势的缓和。D.越南战争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784年,英国一磅细纱的售价为10先令11便士,原料费用为2先令;1812年,一磅细纱的售价为2先令6便士,原料费用为1先令6便士;1832年时,其售价为11.25便士,原料费用为7.5便士。这一变化会导致(     
A.棉纺织业提高机械化水平B.英国率先建立新型垄断组织
C.商人加大对中国鸦片走私D.政府逐步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0年,伦敦商人向政府进行请愿。请愿书中写道:“如果能进口那些国家的土壤、气候、资本和工业最适合生产的商品,并以我们自己国家最适合生产的商品出口以作支付,那么外贸将极有利于国家的富足和繁荣。摆脱限制的自由将使贸易最大限度地发展,是国家资本和工业的最佳方向。”

材料二   美国进口产品平均关税和应课税产品平均关税变化

——据美国统计局(1790—1970)、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1970—2015)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20年伦敦商人请愿书提出哪些主张。结合所学,说明这些主张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分别指出美国在①②③阶段实施高关税的主要原因。以美国为例,说明影响一国对外贸易政策或关税政策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