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阎立德(约596656年),雍州万年人,出身于工程世家。阎立德从小就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机巧有思”,加之又得父亲指授,因而得以“早传家业”。贞观初,历任将作少匠、将作大匠、工部尚书。作为杰出的建筑设计大师,阎立德先后营建了献陵及昭陵。作为我国封建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昭陵,它改变了封土为陵的形制,墓室在山腰岩石间穿凿而成,后世唐代帝王陵墓基本均采用此制。他善于把建筑的美学充分地在建筑物中加以体现,如他将玉华宫设计为坐北朝南,以玉华川为基础依山而建,并将各宫殿与实际地势加以了有机的统一。……通过中轴方向两侧的陪衬以及轴线上的空间变化方式,对皇权的威严、庄重加以了充分的体现。阎立德营建的很多建筑都背依青山,面临绿水,疏泉抗殿,包山通苑,处于翠峰叠嶂、清泉潺潺的幽静之所。

——摘编自温凯、陈跃《试论阎立德的建筑成就及设计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阎立德成为建筑大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阎立德的建筑设计特点。
2023-05-16更新 | 149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虎符作为兵权的象征曾流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唐代因避讳太祖名字中的“虎”字,兵符外形随之被改成鱼或龟,至宋代兵符又恢复成老虎形态。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A.兵符形态与时俱进B.皇帝制度影响深远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兵权归属备受关注
2023-03-12更新 | 36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中叶以后,社会发展迎来了新的变化,政府对基层社会政治控制日益松弛,商品经济繁荣,自由雇佣劳动力现象盛行,反传统观念兴起与传播。这些现象表明(     
A.中央集权体制日益衰落B.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C.明朝时期对外贸易发达D.社会转型因素已经滋生
2023-03-12更新 | 339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海湾地区因其地缘政治和石油资源的重要性而成为现代世界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之一。美苏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都试图利用该地区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苏联入侵阿富汗、伊拉克——伊朗战争的爆发、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及阿拉伯的变化等国际事件引发了地区持续动荡。为了应对复杂的区域和国际形势变化,1981年,由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阿曼和沙特六国联合成立了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旨在推进经济一体化、加强地区防务和安全合作。在两伊战争中,支持国际组织开展调解,积极呼吁和平解决争端。在海湾战争中,敦促伊拉克军队无条件地撤出科威特。在伊拉克占领科威特后,支持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行动,有力保护了科威特。

——摘编自安阳《海湾合作委员会处理地区危机的方式与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合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合会成立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商代青铜器中“虎食人”纹饰曾广泛流行,被认为具有辟邪去祟的意义。西周以后,青铜器上老虎的形象逐渐从信仰世界中走出,成为普通装饰品,形象更加写实和灵动。这一变化反映了(     
A.人文精神成为社会主流B.宗教信仰逐渐消失
C.现实生活得到更多关注D.环境保护观念提升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民主观念与“议会制度”“君主立宪制度”“民主共和制度”等民主制度之间关系的角度去考察各国的民主化进程,世界各国的民主化路径无外乎以下两条:

一是由于社会内部自身的自然发展逐渐引起人们在观念上随之而自然地发生“民主性”变化,尔后通过一定的途径把这种新形成的民主观念逐渐转化为现实的民主制度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巩固和完善这种制度,即以民主观念为起点的民主化模式。

二是由于外来的而非本社会或政治体系本身自发生成的因素而促使政治体系首先发生转变即架构基本的民主制度,尔后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使置身此制度下的人们的观念逐渐“民主化”以使其最终适合并支撑改变后的民主政治体系,进而在此基础上使这种新的民主政治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即以民主制度为起点的民主化模式。

——摘编自伍柳氏《民主化模式与中国政治民主化路径选择》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其中一个国家,就其民主制度的模式展开论述。(要求:指明该国家民主化的类型,结合相关史实展开论述,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初设置布政使,掌一省之行政,考察官吏,征收财赋等。宣德、正统以后,随着原本作为临时差遣性质的总督、巡抚权力不断加重,布政使的权力随之缩减。清初规定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再分左右。上述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
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B.国家注重地方行政效率
C.地方财政困难加剧D.君主专制加剧社会矛盾
2022-05-17更新 | 816次组卷 | 12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第八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48年11月,中共军队封锁美国驻沈阳领事馆后,中共中央曾经设想新政权有可能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4个月后中共中央则确定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不急于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交。这一变化表明中共
A.随抗战胜利改变对外政策B.建立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C.抛弃了中国传统外交体制D.关注和挫败美国对华图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为扩大红军的社会影响力,1936年8月—1937年2月,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发动参与长征的全军干部积极投稿,编制了一部关于长征的集体作品《两万五千里》。但该作品完成以后,并没有大量公开刊印,只是在党内高级干部中小范围传阅。这主要是因为(       
A.国内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B.西北地区印刷技术较为落后
C.中国共产党的处境日益恶化D.红军致力于反“围剿”的斗争
2022-02-25更新 | 1040次组卷 | 19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从汉唐盛世到清末民初,我国的对外称呼不断变化。纵观我国对外称呼的历史嬗变,可以窥视出中华民族的心态变化轨迹。阅读表格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称呼字义释读
“番”“番”是我国最早对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已有三千年历史,“九州之外,谓之蕃国”。
“胡”汉唐时对我国北方及西域的波斯、大食泛称为“胡”;从西域引进的物种称呼皆带胡,如胡瓜、胡萝卜、胡笳;唐对旅居长安的西亚人通称胡人。“胡”字带有贬义,如“胡虏”、“五胡”。
“夷”“夷”是对华夏族对东方各族泛称,汉时指四方少数民族,清代多指外国人。“近唯英夷,实乃巨诈”(龚自珍语);“夷”字民间使用较少,多见于文人笔墨。
“洋”《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现代化的”;《辞海》释义为“旧时泛指来自外国的事物”,与“土”相对。晚清出现许多冠以“洋”的词汇如东洋(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洋文、洋布、洋行。“洋”长期被视为先进和高品质的代名词。
“西”“西”字专指西欧和美国,称呼其他国家时具体指出地域或国度,如非洲人、印度人。洋务运动后与西方有关者皆称“西”,如西服、西餐、西医等,我国对外称呼渐被“西”字取代。“西”字作为表示地域方位的概念,剔除了“崇洋”“慕洋”的成分,体现出民族心态的成熟。
“外”改革开放后,“外”字在对外交流中广泛使用,外汇、外贸、外资……,不但涵盖西方国家,也包括世界各国。“外”字彰显不亢不卑,不媚不张的民族气质。

——据《从中国对西方人与国家称呼的变化》整理


提取材料中关于中国人对西方或外国人称呼变化的若干信息,结合当时中国的国家地位、国民认知水平或民族文化心态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和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信息展开分析论述,可依据材料自选角度进行论证;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22次组卷 | 6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第八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