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74 道试题
1 . 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葡萄牙人从16世纪第一个十年就开始在寻找,先是广东,然后是福建、浙江,在这些地方建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贸易据点,但最后均被明朝官方摧毁。经过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周折后,最终在明嘉靖年间于广东珠江西岸香山县的“濠镜澳”地方获得了“侨寓”的权利,华人称之为“亚妈港”,日本人称为“阿妈港”。澳门的诞生,正是在东亚海商势力发展的鼎盛之时即所谓“嘉靖大倭寇时期”。澳门开埠以后,葡萄牙人“举国而来,负老携幼,更相接踵,夷众殆万人矣”,葡萄牙人和中国商人共同将澳门打造为国际贸易港口。

——摘编自汤开建《东亚国家的大航海活动及其与澳门的关系》

材料二   英国的蒸汽机也很快传到了欧洲大陆和北美。1804年,奥利弗·埃文斯研制成功美国式的蒸汽机,此后蒸汽机的传播速度加快。法国仅在1840至1870年的30年间,蒸汽机的马力数就增加了近10倍。从1826年到1857年,普鲁士蒸汽机的拥有量增加近16倍……在英帝国的经济版图中,殖民者将殖民地视为拥有无限资源可供开发的地方,毫不顾及其殖民统治对当地经济及社会活力的摧残。正如马克思所言:“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根据《世界历史》解说词和刘金源等《英国的现代化建立在殖民罪恶之上》整理

材料三   资产阶级政治解放具有历史局限性,因为在“虚幻共同体”之中阶级对立、人的异化依然存在,所以不是真正的、彻底的人的解放。马克思立足对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未来命运的关切立场,提出“人类解放”的目标诉求。但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具有阶段性、艰巨性、长期性,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需要与时俱进。一方面,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复杂多元的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差异化因素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当今的时代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这也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两大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在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发展前途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

——吕红霞、李璐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6世纪葡萄牙的殖民活动,指出其经济动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蒸汽机在工业革命中的历史意义,简述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面貌的改变。
(3)根据材料三,概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结合所学,写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下的新型国际关系愿景。
2024-06-1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桐·浦·富·兴”教研联盟高一下学期6月学考模拟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的协商民主是对代议制民主的修补,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应然”而不是“实然”,是一种政治理想而不是一种解释性的框架,它侧重于民主“应当如何”但并不是“实际怎样”的问题。公共理性是协商民主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但事实上往往只有与宏观政策相联系并在远离个人利益和直接利益的条件下才能产生不约而同的“共谋”而起作用。在微观层面,公共理性受到直接利益和现实利益的纠葛往往容易丧失公共的意蕴而处于一种碎片化和无序化状态。西方协商民主的制度形式普遍存在于实行多党制或者两党制的国家中,它是协调政党与政党之间以及政党内部利益与矛盾的重要方式。多元一致是协商民主的最大理想、愿望和目标,然而多元化利益与多元化主体存在诸多“可通约性”,也必然存在诸多“不可通约性”,“异质性”的分歧有可能通过协商达成妥协和一致,或者是暂时的“悬而未决”,也可能根本就不能达成一致。

——摘编自许忠明《西方协商民主的背景、演变与缺陷》

材料二   中国的协商民主,经历了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以及《新民主主义论》对民主政治制度的设计,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协商建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权机关、党派团体和基层治理中各种协商民主的实行。参与协商的主体囊括了来自各社会阶层、各类政治主体的力量。有执政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社会团体等在人民政协的协商;有重要决策之前执政党与政协、人大等方面的协商;有民主恳谈会、参与式预算等协商实践。中国的协商民主既尊重了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要求。同时,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体制机制建设和程序设计,将协商民主以法律、规章和制度等形式确立下来,并在实践中得到稳定持续实施的民主形式。

——摘编自陈家刚《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比较的视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协商民主的缺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突出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西方协商民主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天的世界的确面临各种问题和严重挑战,特别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分配不公随处可见,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民粹主义、保守主义等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交锋激荡。人们甚至在问,这世界究竟怎么了?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国际上很多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强感到迷茫、彷徨,对各种风险和危机感到痛苦和无助。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切实回应了世界的共同关切和普遍担忧,实际上提出了中国的全球观、治理观、义利观,其要义是“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霸”。中国敢于直面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难题、挑战、危机和风险,敢于回答人们心中的各种困惑与迷茫,这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朝着正确方向前行提供了大智慧、新思想。

——摘编自黄平《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智慧和世界发展”为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4-01-11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
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日耳曼王国,除个别短暂“部分罗马化”外.绝大部分干净彻底地“去罗马化”。他们使整人西欧与罗马制度背道而驰,走入了长达1000年的封建社会。从哥特人的“二元政治”“族群分海到法兰克人的“封建采邑”“领主自治”。无一不导向独立分散的政治格局。

用种族、宗教、风俗、神话去划分世界.是西方文明的习惯。不以血统种族而以文化制摩论页之别,则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中国古代就形成了“华夷无间”的族类观念,是一种族群融合的“混一天下”,无论哪个族群都把“大一统”当成政治终极目标。这是包括五胡在内的众多非江游群能够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想基础。一部中华民族史是一部“天下精神”超越“族性自限”的历史,其中饱含着深沉的“命运共同体”情感。这些情感.是仅凭外来理论描述中国的人难以理解的。

——摘编自潘岳《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4—6世纪中国和罗马发展历程的趋向,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宏观历史认知?
(2)根据材料二分析6世纪中国、西欧不同历史走向的原因,该材料的研究有何意义?
2024-01-10更新 | 15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五市九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攻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遭到军民顽强抵抗。

——摘编自吴枫、陈伯岩《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

材料三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1)材料一中的“安史叛军”指的是哪一事件?“军民顽强抵抗”的结果如何?这一事件有何标志性影响?
(2)材料二中的“藩臣”指什么?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一局面的出现?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的影响。材料三中的“梁灭之,国乃改”指的是什么?
2024-01-0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逐步深入,小生产者分化加速,劳动力变为商品、货币变为资本的条件已经具备等情况下,机器大生产的军用工厂不可能没有资本主义的性质。洋务派认为向外洋购买军火价值太贵,为了得到廉价的军火,所以自己创办工厂,而在生产中尽可能降低费用,使军用产品“核价尚廉”。这说明价值规律在军火工业的创办和生产过程中是起作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产品披上商品外衣价值,就有变为商品进入市场交换的可能。事实上,清政府从军工厂调拨给各军营的军火是计价的,计价就具有商品的性质。此外,这些近代军火工厂所使用的工人,在一开始多数是雇用自由劳动力的出卖者,其中有的还是从外国工厂雇来的技工。

——摘编自夏东元《略论洋务运动》

材料二开平煤矿是洋务派开办的煤矿中最有成绩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需煤量大增,1876年,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等筹办开平煤矿,规定为官督商办,拟募集股本80万两,但商人愿募者极少,结果还是借大量官款,买地建房,向外国订购机器,按法开采,1878年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1881年开平煤矿开始产煤,日产量为五六百吨,到1894年增至1500吨,并迅速地占领天津煤炭市场,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进口。唐廷枢死后,矿务局经营日渐腐败,大借外情,到1900年,英国侵略者通过欺骗讹诈手段,取了开平矿务局的全部财产。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军用企业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依据。
(2)根据材料二,指出开平煤矿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主要意义。
2023-12-28更新 | 8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含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选科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甘薯经海陆两路,大约在16世纪七八十年代传入中国。相比此前在其他国家的传播速度,甘薯在中国的传播更为迅速,普及更加全面。16世纪末,福建发生饥荒,巡抚金学曾便大力推广甘薯种植,饥民得以度荒。甘薯本身具有抗涝、耐旱、耐瘠等特性,又特别适合中国的地形、土壤、气候条件和中国人的口味。发展至今,中国已是甘薯生产和消费的头号大国。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7500万—8000万亩,约占世界种植面积的60%,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0%。

——摘编自张箭《从美洲到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之路》

材料二   明清时期引入中国的作物品种多源自美洲,总数接近30种。其中甘薯、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引入和推广不仅在当时的救荒减灾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及多方面的影响。

——摘编自邵侃《明清时期粮食作物的引入和传播——基于甘薯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新作物传入中国并推广的影响。
2023-12-2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国会不断出台对华科技遏制法案,如第116届、117届国会出台了多项法案防止美国高新技术进入中国,美国通过拉长“实体清单”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精准打击与制裁,阻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2018年,在美国应对外部技术威胁为由的“中国行动计划”推动下,司法部发起至少68项相关科研人员司法诉讼,针对的是大部分美国高校中的中国籍专家学者。美国政府在多个场合公开宣称“中国科技威胁论”。奥巴马政府时期的“沃尔夫条款”限制中美航天技术的科技交流。特朗普政府修改中国留学生签证的发放政策,中止学术交流项目,限制相关机构在美国的科研活动,均阻碍了中美科技与人才交流。

——摘编自郭永虎于艳文《美国对华科技遏制:演进、影响与中国应对》

材料二   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对外科技合作的不断拓展,西方科技压制有效性不断削弱。一方面,面对美国的科技竞争和“卡脖子”威胁,中国始终把坚持科技自强作为追求目标,致力于通过自主创新引领发展。在此原则指导下,中国的整体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在5G领域,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方面持续发力,正在从追随者成为引领者。另一方面,相比于美国拉帮结派以阻断科技正常交往的行为,中国始终秉持正确的义利观和亲诚惠容等理念,积极参与多层次科技合作,致力于通过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合作完善科技治理、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

——摘编自秦渝斌   江天骄《拜登政府对华技术地缘政治竞争——限度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华科技遏制的主要手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应如何应对美国的遏制政策。
2023-12-2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实行的是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这种横向民主相对立的纵向性民主——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立法权、监督权以及重大人事任免权,其他国家机构均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且受它监督。在权力的运行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将分权制衡原则与民主集中制的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代议制是现代西方国家根据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而进行民主政治的一个创举。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普选权只是统治阶级欺骗和玩弄人民的一种工具,而真正的民主实现形式应该是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统一。因此,我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民意机关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广泛联系,听取人民的意见和诉求,根据民意来行使国家权力。

——摘编自朱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的借鉴和发展》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得到较快发展,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历史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

——摘编自曹艳会《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鉴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3-12-2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天下费多”,等到大规模的战争一次一次地爆发,财政支出更是急剧增加。富商大贾囤积居奇“而不佐国家之急”,坐视“黎民重困”。武帝通过行政命令,实行改革币制、算缗(征收商人的财产税)等办法,来剥夺商人。同时宣布实行盐铁专卖,原诸侯王封国产盐铁的主要地区,同样设盐铁官管理,盐铁之利收归中央。

材料二   北宋政府一再规定“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令柴薪渡河津者勿税,又免农器收税。又规定:“当税各物,令有司件析揭榜、颁行天下”“诚便商惠民之举, 而堪为后世治国者取法”;北宋政府的“冗官”、“冗兵”、“冗费”十分突出,其财政来源除了靠商税支撑之外,更重要的是得自商品的专利收入。从宋初起就对几个主要商品如盐、茶、矾、酒等实行专卖制度。富商大贾以惊人的速度,积累起他们的巨额财富,汴京是“富商大贾所聚”、“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商人从而拥有无数的“田畴邸第”,成为大商人兼大地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政策史》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商业政策的新变化,简析宋代商业政策的主要影响。   
2024-05-20更新 | 8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