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71 道试题
1 . 【近现代留法教育】

材料一 1915年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等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以“勤以工作,俭以求学,增进劳动者的知识”为宗旨。介绍学生赴法、联系入厂、入校、发放维持费等一应由其负责。……旅欧同人还联合法国学者创建华法教育会组织大批学生赴法,1919年到1920年, 来自全国18省的20批青年1700多人先后赴法, 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蔡和森、向警予等都是其中的成员,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达到高潮。这场运动已经远远超出一般出国留学的含义,无论在留学史上还是在政治史、革命史以及文化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编自张士伟《近代中法高等教育交流史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规模逐渐扩大,人才培养层次也稳步提升。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成为所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中心和决策核心。中国政府创办《人民日报》海外版和邓小平提名的《神舟学人》杂志,成为留学人员了解国内情况的重要渠道。2004年,两国元首发表《中法联合声明》,提到了教育文化方面开展新的合作。同年,中法相互承认高等教育法定的各种学历、学位和毕业文凭。2010年,两国签署《关于开展青年学生交流活动的意向声明》《中法高等教育合作机制框架协议》。

——摘编自刘天乔《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场运动已经远远超出一般出国留学”的含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法留学事业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 “晚明与晚清”

材料一 “晚明”在中国历史演进中具有独特性。关于“晚明”起讫时间的讨论,一般学术界把万历(1573年始)到明代灭亡前这一段时期看成是晚明时期。关于“晚明”的时代定性问题,目前学界以“晚明”为题的一些专著虽有研究视角之差异,或重视明代外部环境,以对外交往与货币形态为切入点,或强调明代历史演进过程中的自我变异态势与趋向,其结论无不以晚明为一个转型的时代为旨归。

——摘编自李佳《君主政治的演进与权力关系格局》等

材料二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这些思考并没有真正“醒世”,20年光阴在昏睡中丧失。洋务运动30年,构成了近代化一小步。经过庚子(1900年)以来十年的千曲万折之后,历史在革命、改良、民变和清廷的自我挽救之间终于作出了自己的选择。革命派以一往无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革了数千年帝政之命。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视角,结合所学,简述“晚明为一个转型的时代”。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的起讫时间,结合所学,简要阐释“洋务运动30年,构成了近代化一小步”。综合上述材料,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野,用一个核心词提炼“晚明”与“晚清”的时代特征。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的全球史”

近代以来,英国的时间概念经历了国家化和全球化的过程。

片段一   时间国家化

1675年,英国建立了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负责测量经度。

1714年,英国政府成立“经度委员会”,提供奖金及专利来征求准确测量经度的方法。

1735-1761年,哈里森发明精确的海钟,以时间测量经度(1小时对应15度),经度诞生。从此,英国的舰船能够到达地球的任何角落。

1771年,英国工厂主阿克莱特在报纸上发布招聘广告:“本人急需两名精通机械零部件设计业务的钟表匠,同时诚聘熟悉轮齿啮合连接业务的技术人员若干名。”

1798年,英国钟表匠发起抗税请愿活动,他们认为:“棉纺业和毛纺业完全受惠于钟表制造工匠……”

1840-1855年,英国98%的公共时钟设置为格林尼治标准时间。

片段二   时间全球化

1864年,通过连接格林尼治时钟的电信电缆,开普敦鸣放正午炮,传达英帝国时间。

1884年,华盛顿国际天文学家代表大会召开,法国人强调中立原则来反抗格林尼治子午线的权威地位,并联络其他国家反对英美发起的决议,但大会最终以经过格林尼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成为世界计算时间和空间的起点。

1924年开始,格林尼治天文台每一小时会向全世界发放调时信息。

——摘编自杜君立《现代的历程——机器改变世界》、【美】奥格尔《时间的全球史》

(1)根据片段一、分析英国能完成“时间国家化”的原因。
(2)根据片段二、指出英国推进“时间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3)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时间的全球史”的认识。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16年(“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浙江省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截至2019年年底,41件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事项实现“一件事”全流程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可办比例达80.5%,跑零次可办比例达97.4%,“一证通办”民生事项比例达91.4%,工业项目全流程审批实现小时制,开办企业压缩至分钟制。一些城市街区,设立了常规民生事项“免下车即办”专区,根除了市民“办事几分钟,找车位可能要花几小时”的烦恼。2020年,浙江省政府印发《2020年浙江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基本建成“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的目标,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成为常态。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获得中央肯定,其撬动全方位改革的经验做法,逐步推向全国。

——摘编自闵楠、唐薇等《用“最多跑一次”撬动全方位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十三五”时期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最多跑一次”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三五”时期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证券交易所的发展概况

时间发展状况
18世纪下半期—19世纪上半期1773年,英国第一家正式的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成立,并于1802年获得政府的批准与承认,这直接促成了证券交易所发展的高峰伦敦之外也出现了几十家交易所。通过交易所发行的政府债券成为拿破仑战争期间军费的重要来源。商业贸易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南海公司)的股票交易活跃,获利丰厚。19世纪前半期,运河、铁路公司、纺织企业纷纷上市融资。刚刚发明的有线电报成为交易媒介,提高了交易效率和频率
19世纪下半期伦敦证券市场向海外投资急速倾斜,把美国的铁道债券、印度或澳大利亚的证券等加入了交易对象,伦敦逐渐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无线电和电话成为新的交易媒介
20世纪上半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海外债券交易大大减少,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地位遭遇了纽约的挑战。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严重冲击了英国证券市场,交易市场一度混乱
二战后各地的交易所先是整合为七家,后又并入伦敦交易所。20世纪80年代,伦敦交易所进行了改革,证券交易全部实现电脑化,与纽约、东京交易所连机,实现了24小时全球交易。英国证券市场重现繁荣,伦敦证券交易所仍为世界三大交易所之一,但名次已经在纽约和东京之后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伦敦证券交易所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初英国证券交易所发展出现高峰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4-0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知源高级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同中央一样,地方上也存在着多种途径的司法行政。这主要存在于京畿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京畿“内奉京师,外表诸夏”,有着特殊的地位。历代在京畿设官分职,其权限和级别都高于其他地方。京畿地区的司法工作由首都各级行政长官负责,除处理本地区的诉讼之外,在一般情况下,“凡中都之狱,皆受听焉。小事则专决,大事则禀奏”,直接对皇帝或中央司法机关负责。中央的司法机关也兼管京畿的一部分司法工作。京城的治安机构一直多于地方,而这些治安机构都有兼理词讼的职责。此外,在京的中央机关,包括各部、院、寺监、府、侍从、警卫等机构,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也拥有与本部门有关的司法权。因此,京畿地区的司法行政总是多途并存。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不是地处“蛮荒”,就是该民族上层人士占统治地位。地处“蛮荒”者,有都护府、羁縻府、州或土官的设置,司法审判大多是“汉人用汉法,夷人用夷法”。而少数民族占主要地位时,各地方大都保留着本民族原有的行政体系,因此在司法审判上也与其他地区不同。如金代的猛安谋克制、清代的八旗等,在地方上与州县并存,又有各自的系统,并拥有相对独立的司法审判权。在这种情况下,凡涉及本民族的诉讼则自理,而事涉地方的则与地方长官会审,不同人犯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京畿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司法行政多途并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司法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的史书市场

1902年,书商在金陵乡试场前统计:“所销之书,以历史为最多,”《史论类纂》广告谓:“自维新后,试场、学堂莫不以历史试士,统观两场题目,均须切实史事。”书籍市场上,史论类书籍和西史书籍被士子广泛购阅,读史风气渐开,“通知今古,兼习外事”成为风尚。1902年,梁启超在其发表的《新史学》中言;“《二十四史》也,《九通》也……此等书皆万不可不读。”此一观点颇受趋新人士和举子的赞同。史书发行泛滥于市,泥沙俱下,《瀛寰志略》等史地书籍和《明治维新史》等外国政治史也分外畅销。底层读书人心目中的“史论”“史学”与“历史知识”等概念几乎画上等号,并无明显分别,“简”“速”“全”成为购买史书的标准,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厚重史籍经由市场筛选简化,成了“可读之书”。时人多评举业史书难脱词章窠臼,不足为史著,只不过是将策论新瓶装旧酒,商业繁盛与质量低下形成鲜明的反差。

——摘编自王乐鑫《清末科举改制前后的史书市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史书市场繁荣的原因,并简析史书市场繁荣背后暗藏的危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史书业的出路在哪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学术文化活动为王室所垄断,接受学术文化教育的群体也仅限于贵旌不弟春秋以降,则出现“畴人(掌管天文、历法的史官)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的现象,伴西周礼乐文化流向社会,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也纷纷聚徒讲学,企图以自己的学说统一天下。

——摘编自刘爱敏《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

材料二   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生长有发展。

——摘自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者。(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匈奴,匈奴得之……后骞与其属亡乡月氏,至大宛。时大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骞出使西域》

史料二   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佛陀,原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之教。

——[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

材料二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总护西域三十六国。有汉一代,中央政府任命的西域都护有20余人,以东汉的班超最为著名,汉和帝称赞班超“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除西域都护府等中央派出机构外,西域地方事务由汉朝册封的西域诸国君长具体管理。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这些地方官员达376人,“皆佩汉印绶”。自汉代以后,历代中央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设置机构行使管辖权,如东汉的西域长史府、唐朝的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元代的行省制、清代的伊犁将军等。1884年,清朝政府批准新疆建省,改称西域为“新疆”,实现政治体制的划一。在西域都护府的管护之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架起了东西方沟通交流的陆上桥梁,惠泽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王珍《西域都护府:开创中央王朝有效管理西域的先河》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管护西域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作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政治概念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其内涵指涉呈现出丰富而多变的历史图景,见下表。

中国古代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指葱岭以东地区,有时也指包括中西亚、印度、东欧和北非在内的大片地区。“西洋”一词首先出现在五代,范围逐步扩展到印度及非洲东部。明末清初“西洋”指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各国。
晚清与民国初年“西方”不仅仅是地理范围上的欧洲、美洲,还包含了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期间,“西方”概念具有双重内涵指向即作为侵略者而被谴责的“西方”和动员西方无产阶级进行世界革命的“西方”。
抗日战争期间,将“西方”概念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和“西方法西斯”。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反思近代以来中国先进仁人志士向“西方”探寻的救国救民的道路,“西方”主要作为被反思的对象出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时期“西方”概念在国内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而进行批判的对象,也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思想的目标对象;在国际上,是与亚非拉国家产生共情、建立外交关系、树立自信的批判对象。
改革开放新时期“西方”概念主要是指经济上“西方”,形成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西方开放”,“同西方世界合作”,“不能照搬西方”等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是站在世界历史角度看“西方”,并形成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世界历史角度审视西方发展”,“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共同发展”等概念。

——摘编自黄晓娟、胡国胜等《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的起源与话语变迁》

围绕“西方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话语变迁”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至少三个历史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