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8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命原处平津两地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1月,教育部下令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主持学校日常工作的梅贻琦教授提倡“德、智、体、美、劳、群六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主张“博先于精”。联大的很多教授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他们经常夹着讲义逃警报,在树底下、茅屋内给学生讲课,一些教授运用化学方法制造战时急需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农业生产,还将云南马油适当处理作为火车,汽车及飞机的润滑油使用。

——据《抗战时期的中国高校教育管理》等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国家布局在陕西省的重点建设工程数量居全国首位,但高校数量、学生规模与沿海相比仍相去甚远。1955年,教育部决定将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交通大学随即发出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口号。1956年起,6000余名交通大学员工,从上海迁至西安,不仅跨越了1500千米的空间距离,而且战胜了由十里洋场落地黄土高原的心理落差,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拓荒者和先行者。

——摘编自《从交大西迁看高校使命担当》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南联大成立的背景及办学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家为什么要推动交通大学西迁?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两个时期高校西迁体现出的共同价值取向。

2 . 史料一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史料二 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史料运用]


(1)史料一表明“大跃进”的核心是什么?反映了“大跃进”的特点是什么?
(2)史料二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有何特点及影响?

3 . 材料一   民年七至十四岁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

——摘编自《汉书》卷七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并车马。

——摘编自《汉书》卷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赋税制度有何特点。

材料二   田亩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其利一;民间无包赔之苦,其利二;编审之年,照例造册,无须再加稽核,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无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

——清乾隆年间《嘉兴府志》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三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惟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2022-09-26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2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2023届高三选必1一轮导学案

4 . 材料一:我国境内各考古学文化大体上可分为六大文化区系。它们是:(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3)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这六大区系内,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方类型。                                               

材料二: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这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是从这发展起来,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文化遗址在时间和空间上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学对历史研究有何重要意义。
2022-08-21更新 | 357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配套学案)-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分专题精准突破课件与配套学案(新教材专用)
5 . 古代美洲文明
(1)代表
文明表现
玛雅
文明
①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
②发展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制造精美陶器
③城市建筑精美,建造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④发明文字,用历法纪年,采用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阿兹特
克文明
①政治统治: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
②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农业,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印加
文明
①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
②统治: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迁移被征服地区的居民

(2)特点

材料   印第安人认为,整个世界都由各种各样的神统治,他们必须小心侍奉这些神灵,方能得到神对他们这些弱小生灵的保护……宗教信仰上的极度混乱状态,从侧面反映印第安人各文明之间的交往极度缺乏,加上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交通工具缺少,更加剧了各文明的孤立,生产力也就难以迅速发展。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思考:根据材料,思考古代印第安文明有何主要特点。
____
②农业生产力落后
____
____
2022-09-2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19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与美洲-纲要下-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6 . 评价者所处的时代、标准等因素影响着其对历史事件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这说明,封建社会在当时还具有很旺盛的生命力,还处于向前缓慢发展的阶段,而不是已经到了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也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邓广铭漆侠《北大大课堂宋史专题课》

材料二   与秦、汉、隋、唐的统一相随并来的,是中国之富强,而这一个统一却始终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这是宋代统一特殊的新姿态。宋室之患贫,则因有几个特殊的原因……冗官耗于上,冗兵耗于下,财政竭蹶,理无幸免。虽国家竭力设法增进岁入,到底追不上岁出的飞快激增。加上北方的辽,西方的夏,两相逼桚(za逼迫),内外交攻,一个太太平平的统一政府,正如犯上了肺痨,虽无大病,却日就死路,这是宋朝的一个绝症。

——钱穆《国史大纲》(下)

(《国史大纲》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钱穆撰写的通史性论著,19396月完成)

材料三   自从钱穆提出宋代“积贫积弱”说以来,人们几乎都将它看作是宋王朝的基本特点,但这并不符合事实。宋代地盘比唐代小,而经济却比唐代发达,财政收入也比唐代高。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如从军事实力论强弱,宋比辽、金稍弱,进攻之力不足,防守则有余。和西夏比,实力还略强一些。蒙古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惟有宋能抵抗数十年,从世界角度说,也可算是数得上的强国了。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和东晋相比地盘差不多大,经济则要发达得多,东晋并没有称“积贫积弱”,为什么单单给南宋扣上这顶帽子呢,显然这是不公正的。

——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1)指出材料一、二对宋代评价的分歧;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国史大纲》撰写的时代背景,说明钱穆对宋朝评价的出发点。
(2)依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对宋代的评价是从哪一角度出发的?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同上述哪一材料对宋朝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2022-05-19更新 | 614次组卷 | 8卷引用: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名题荟萃)-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191110月,武昌起义后,对于正在酝酿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是取美国式的总统制还是取法国式的内阁制,同盟会内部存在着分歧和争议。经多次讨论,孙中山同意行内阁制,并拟议以黄兴为内阁总理。12月下旬,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多数代表赞成总统制,会议通过《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维持总统制。清帝逊位(1912212日)后第二天,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推荐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同年,311日正式公布参议院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政治的组织形式为内阁制。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二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史料一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的争论焦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二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有何目的?
(2)根据史料二,说明中华民国政治体制构建的特点。
2022-10-0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6讲辛亥革命-纲要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

——摘自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材料二   


——摘编自《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目录完成下列要求:


(1)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概括1929—1932年间革命根据地的特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当代中国这两次思想解放及其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中得出的感悟。
2020-04-01更新 | 197次组卷 | 2卷引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名题荟萃)-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48年,欧洲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瘟疫黑死病。这场瘟疫断断续续在1349年结束,但是很快接连发生了几次同样的瘟疫。瘟疫中,欧洲近三分之一甚至半数的人口死亡。经历黑死病的洗礼,医学开始走向职业化,外科和外科医生兴起,医院由主要隔离变为用于治疗,出现了专门对付瘟疫的医生。经历了黑死病的冲击,欧洲旧的传统思维和思想秩序也失去了其原有的优势、为更加现实的思考留出空间,成长出了理性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甚至科学的萌芽,从中我们已经能够真切地看到文艺复兴的影子。

——摘编复古赵立行著《世界文明史讲稿》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人口和动物的迁移导致了传染病大流行。由于土著人对外来的传染病缺之免疫力,天花、麻疹、流感、霍乱等病传播到美洲和大洋洲后,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从1518年到1600年,美洲有记载的传染病大爆发就有17次,数百万人失去了生命。仅墨西哥一地在1519年以后的一个世纪内,印第安人就从2500万锐减至75万。据估计,近代早期300年间,美洲和大洋洲有一亿人死于传染病。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世纪黑死病肆虐给欧洲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14世纪黑死病相比,16世纪“传染病大流行”体现出的不同特点。
2022-03-05更新 | 296次组卷 | 4卷引用:选必二第14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10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往往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社会发展的推动。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隼逸,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清代乾隆年闽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美才,其术美善于此。入彀牢笼疆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二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1)据材料一,指出杜佑和鄂尔泰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2)“忠孝”观念在我国渊源流长,两宋有重大发展,20世纪初有人强烈抨击,列举这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特点。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4)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